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于莺:急诊科里的女超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你没关注她,你一定有好友关注了她,她也许不想红,但她就是红了。最近,又有一个人在微博世界里掀起了一些风浪,聚集了很多人气和粉丝。4个月,超过60万的粉丝量,这其中甚至有很多明星名人关注了她的微博。她就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女超人于莺。
她豁达犀利得不同寻常,她温暖正直得理直气壮,她是一锅五味俱全、活色生香的麻辣香锅。她颠覆医生带给人们的传统印象,她甚至被认为是女版郭德纲。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超人呢?
入驻急诊:知难而上
于莺其实是上海人,8年本硕博连读,28岁时从协和医大毕业进入协和医院,今年未满38岁。
因为“急诊”之名,急诊科注定无法尊享寂静的荣幸。紧张、拥挤、各种凄惨痛苦,构成协和急诊科的主旋律。正常抢救程序下,急救车会停到距离门口最近的位置,随后“中门大开”,推车由门口直至急救分诊台约合40步,快步推行大致十几秒钟即到。到了分诊台区域,于莺和同事正式接手病患,常规检查,初步分析……紧张有序,家属这时一定会凝神静心,发动一切眼耳意识,追随着医生细微的表情变化。主治医师于莺眉头舒展,家属或许从中解析出希望;医师稍稍蹙眉挠头,家属惊出一身冷汗。
对于于莺来说,这更是难以名状的生活体验,这份工作直面痛苦,甚至工作时间会同别人的生死相关。无计可施之际,你可以转身下班,他只能选择撒手人寰。
8年医科,10年急诊,从28岁到38岁,提起刚刚入行时的自己,于莺言语里有些自豪:“我刚做医生的时候,所有科室的领导大夫都特别喜欢我。”因为她喜欢在临床上下工夫,也是为数不多的病人作任何检查都要跟着去的大夫,各个辅助科室都跑动得勤,跟所有大夫混了个脸熟。每次检查结果一出,于莺总是能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资料,然后马上找相关科室的大夫一起讨论。
为什么选择急诊科?这像是于莺人生的终极问题,明知困难却知难而上,图什么?这里不能不说于莺微博里提到“最喜欢”的“马爷爷”。马爷爷退休前是于莺的查房教授,他从副院长位置上主动要求调到急诊科担任主任,可以说协和急诊科由马爷爷一手做大。提到马爷爷,于莺满脸敬畏:“我觉得他对我影响最深的并不是教会我多少学术方面的知识,而是他正直、淡泊名利、心怀理想影响了我。我觉得这么大年纪还能对生活充满理想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马爷爷带着于莺走进了急诊室,扎下根来,并爱上了急诊室的生活。说起马爷爷的成就,于莺滔滔不绝:“他为急诊室改革作了很多努力,减轻医生压力。他60岁从急诊科退休,退休前还和我们一起搬转运的病人,敢问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些?”
急诊生活:左手饭盒右手断肢
急诊室,是一个战场,有的是常人想象不到的超大工作量、强压力与高风险,脏乱差的工作环境。去往死亡道路的最后一站,或者挽回生命的悬崖,人生百态时刻上演的冷暖剧场……在这样一个战场上,随时准备调动全部心力与死神对抗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呢?
于莺看上去靓丽柔弱,工作起来却勇敢无比。有一次,遇上一个狂躁型合并甲亢的小伙子,不但拒绝治疗还疯狂地见什么咬什么,迂回躲避不让护士抓到他。这种情况下,必须先给他注射镇静药。紧急关头,只见一个美丽勇敢的小护士冲了上来,举着针就说我来吧。于莺跑过去对小伙子说,“你这个腰带不错,来脱下来给姐看看。”小伙子解开腰带,屁股一露,小护士一针就进去了。
都说医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职业,还真没错。刚刚解剖完尸体马上就吃饭实在是家常便饭,于莺甚至还有过一次“左手晚饭右手断肢”的经历。一天傍晚,120送来了一个扎着止血带的小伙子,血肉模糊的,接着又扔过来一个袋子说这是他的腿。后来,又过来几个警察说要拍照取证,警察看着那截断肢说,这放在塑料袋里可怎么办呢?当时,于莺正好是二线,拎着饭盒要去食堂买麻辣烫。一看这个情况,她上前打开口袋,带上手套把断肢提溜出来了,说:“你要哪个Pose我给你摆。”警察拍完后,于莺还无比淡定地说:“这个东西我搁哪儿?”警察说你再放回去。于莺照办,脱了手套便拿着饭盒吃饭去了。
如此血淋淋的状况对于莺来说却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每天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曾经有评论煽情描述:在这里(急诊科),生命比任何时候都像蒲公英,从盛开到凋零,似乎只需要一阵风。深夜,于莺回到她小小的休息室,这里空间闭塞,没有风。
谁说于莺是“女超人”?她也有脆弱的时候。最难忘的一次,急诊科三位病人几乎同时心跳停止,每人都徘徊在生死边缘。
“第一次累得想哭,第一次不想再干急诊了,第一次体会到人性有多复杂,第一次知道什么是明哲保身,第一次明白不管我怎么胡闹你都会在我身边。”这条微博发自某个凌晨4点。
医患关系:关键就在于沟通
急诊科在于莺眼里也就是那个“全协和节奏最快,医患矛盾最多”的地方。
她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我觉得医生的心态,尤其是急诊科医生最牛的就是——家属、患者指着你鼻子骂娘,你也要波澜不惊地问诊、查体、开药,然后微笑着告诉他拿着就诊卡去交费,在哪里抽血,在哪里检查。如果大夫动了真气、心慌、手抖、嘴哆嗦,那你就输了!如果因此开错化验单、开错药,那你就彻底地输了!谨记!”
谁都知道医患关系现在处于临界,这种事不能遮遮掩掩。最重要的是让患者和医生互相了解,避免各说各话擦枪走火。
在急诊室,于莺奉行着自我不变的哲学:这个社会压力大,阴暗东西太多,看透了,或者抑郁或者豁达。
有个患有重症肺炎并怀有7个月身孕的孕妇,总是点名叫于莺,别人不行。于莺到病房的时候,见她情绪非常激动,正哭诉着得病后失去了继续怀孕的信心。于莺听了几句开始就事论事安慰她:“我见过很多年轻人得肺炎,比你重得多,也都治好了。你现在该怎么治就怎么治,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现在说放弃还太早。而且情绪很重要,情绪不好抵抗力一下就下去了,对病情也没有好处。”看到病人稳定了一些,于莺又说:“你看你刚才哭的时候,心率140~150,现在不哭了,心率也降下来了。你要做的就是安静休息,把心率稳定下来。”
经过一番解释,病人趋于平静。于莺说,大部分家属和病患都能理解大夫,只是有时候病情进展到了病人未知的情况,或者家属对治疗不了解,而大夫又很难讲通的情况下,最容易爆发矛盾。于莺总结,“医生和患者家属之间的关系,关键就在于沟通。只要有耐心,能理解大夫辛苦的人还是很多的。”
对于一直不理解的家属,于莺也可以耐着心解释。家属问几次,只要有时间,她就会解释几次。“你就不怕成心找茬儿的吗?”有人问。“顶多多费点儿口水呗,但是没有必要和他们针锋相对。他们愿意听,我就愿意讲。”于莺大大咧咧地说。
当然,不是每位患者或家属都能保持礼貌——急诊科可是生死关头。
“护士call我,说一患者肚子疼要先看,在分诊台吵了好几次,嫌前面排着5名患者太慢。患者见我过来,马上挑出病历给我,我摆手拒绝,他张口就骂。这时,我见旁边一老大爷闭着眼脸色苍白,我直接拿起老大爷的病历本,经查,是消化道出血,血色素只剩8克。急诊定律:打蔫的患者绝对要引起重视!”——这条微博转发加评论超过3000条——此刻,医生的权威不靠宣传片,而是某个小女子半调侃式地娓娓道来。
医生回家:彻底“没有职业性”
“超人”于莺有一个倔强如她的宝贝闺女,外加性格迥异的亲密丈夫。于莺也会抱怨,她说一周最少工作56个小时,最多84个小时,甚至有同事在高压之下已选择改行。“超人”还在坚持,她说自己依然有好奇心,有研究欲。不过,忙碌的工作让她对家庭难以兼顾周全。“我想过兼顾,但真的很难,而且,那样会老得很快。”于莺调侃,“我唱歌很好,宣泄的时候,我会和朋友去唱歌,对,不带老公,也不带孩子的。”
女儿4个月就留在了上海父母家,直到一岁才回到自己身边。女儿脾气也像于莺,倔!她说又是一次加班晚归,打电话给女儿,“妈妈一会儿回去给你带个礼物吧?”女儿嘴硬地说:“不要!”过会儿再打,“是个芭比娃娃哦!”女儿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句:“不要。”又过了一会儿,第三次打给女儿,“真的是个漂亮的芭比娃娃啊!”女儿笑了,“好吧。”
提到丈夫,于莺笑说,两人性格完全不同。“有一次,在出租车里,我俩争论,该不该公款吃喝。我坚持公款吃喝就是不应该,盒饭就可以了。丈夫却坚持一定的公款吃喝是工作需要,不必想得那么极端。”她说,“争论到后来,司机师傅都听不下去了,说我们俩真逗。我问师傅觉得谁更有理,师傅说都有理。我一听,不乐意了,当即让师傅停车,我自己下来了,留下老公在车里。”
于莺在微博上给自己贴的标签是这样的——为所欲为、天马行空、无组织、无纪律,事实上,她是一个拥有上述标签的、敬业的、刀子嘴热心肠的靠谱女超人。
尽管自己是医生,可于莺却常常连自己家人生病都没法在旁边照顾。甚至,于莺说她“回到家里就彻底没有职业性了”。有一次女儿发高烧,于莺看了看,说:“多盖点被子,捂捂汗吧。”结果,汗没捂出来,高热惊厥了。一般人应该都知道,发高烧是不能捂的,可于莺一着急反而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忘了。女儿高热的时候,于莺手忙脚乱地第一反应是120,120打不通,第二反应是999。999打通后,等了40分钟才来。于莺戏谑地说:“自那以后,我们家冰箱里常规备一瓶水合氯醛,镇静用的,给我自己镇静用。”
医生做到协和,如同学生读到清华,况且混到主治医师。在急诊室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并且经常还会碰上各种难缠的病人,几乎每天都在面临着生死。于莺坦言,如果有下辈子,不想再做医生,因为太累了。
发微博,用新媒体跟患者交流甚至吐露心迹,正是于莺活学活用“看透”的成果。
在如此高压力的状态下,于莺却保持着一种最high的状态。于莺的病人曾经问她,大夫,你查房怎么像唱二人转?其幽默调侃的功力可见一斑。但幽默麻辣的外衣里,其实裹着于莺对病人的关心和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