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研友热”到“技工短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研友热”到“技工短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利用供给与需求理论对研友热和技工短缺现象进行对比和分析,说明热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人力资本投资走向,为研友热降温,为技工短缺提出针对性对策,为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人力资本科学投资提供理论支持,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出谋划策。

关键词:研友热 技工短缺 资源 配置

中图分类号: G7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段时间媒体上盛传一种“研友热”。人们通常用“某某热”来形容对某种事物的过度崇拜以至于狂热,如更早的“出国热”、“考证热”等。其中固然存在理性分析的成分,但谁又敢说没有冲动的元素呢?亦我所见,无论是这个热还是那个热,都是社会发展中的供给与需求不协调的表现,即短期静态均衡被打破的真实写照,是一种不健康、不正常的现象。正是因为市场具有盲目性才导致了大多数人的盲目跟进,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理性分析的结果。任何热都有过失(冷)的一天,流行的也未必都是好的,供给一旦超过了需求,那么无疑宣判了这些盲从的人身价的跌落,因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它也在不断的调节着资源的流向和配置。

“研友热”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即高等教育的供给过度。“研友热”不过是这两年“考研热”的一个翻版或者说改版罢了,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就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人才过剩导致了高层次人才的吃香,进而引起人们对高学历的过度乐观预期,特别是由于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裁员,使本科生和专科生很难在劳动市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原因如下:主观上,一方面由于他们进行了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他们需要一定的回报;一方面就是现在的学生很多抱有不切实际的目标,自己的预期远远超过了社会的评价;还有一点就是人才扎堆现象严重。从整体上说,中国的大学生及以上层次的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大,可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人已经变得越来越理性,他们宁可收入低一些,也愿意留在大城市,而不是偏远的地区,尤其是女生,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这些是主观方面导致的人才相对供给过度而形成的波浪式传导效应。客观上是中国教育体制上的问题,即制度上的矛盾。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二十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当然离不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对人才的培养,但是只生产产品却不负责销售的直接后果就是产品的积压和过剩。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原则,在中国初等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全面普及,中国技术工人还严重匮乏的时候,如果再一味地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就势必增加了高层次人才市场的拥挤,如果企业招聘的规模不变或者变化很小,那么势必产生一个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的问题。所谓“教育过度”就是一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规模过大,甚至于超出了社会的需求,而低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严重不足的局面。教育过度的直接后果就是“知识失业”和“人才的高消费”,由于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是买方垄断,那么企业就可以任意的选择,本来是专科生的工作非要找个本科生,本来是本科生的工作非要找个研究生。这种行为的长此以往不但严重挫伤人们的积极性还会导致新一轮的“拥挤”。“拥挤”的后果就是人才质量的滑坡和下一轮的过剩。“研友热”折射出了那些对研究生后预期的盲目乐观和跟风行为。人力资本投资有一个最优投资期问题,对高等教育的供给也要坚持度的原则,当大学从“精英教育”过度到“大众教育”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研究生教育”离这一天还有多远?

与“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的严重不足。中国的许多地方,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在经历了多年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供给的黄金时期之后,今天面临的却是日益严重的“技工短缺”和“民工荒”,而所谓的高层次人才的严重过剩则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我国的技术、资金短缺,使我国不具备大规模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而也就没有充分的能力“消化”这么多的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相反,重工业此时需要的除了低成本的劳动力之外,还需要具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工人,而我国目前的形势是,由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惠政策,沿海地区的低工资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和风采。许多农民工经过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之后,认为如果在家种地的收益大于在外打工的收益的话,那么何必要背井离乡呢?另一方面,由于受中国目前舆论和风气的影响,很多人看不起技术工人和低层次的劳动者,盲目地朝一个方向涌去,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从这两年的研究生报考人数就可见一斑:2004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87万,而招生人数为30余万,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突破了百万大关,达到了117万,而招生人数为37万。由此可见,无论是学生还是教育部门,一方提供生源,一方提供资源,认为上研究生才是最好的出路,严重地误导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社会发展需要高层次的人才,可如果片面地追求高等教育,只会引起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毕业生含金量的贬值和缩水。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仍应保持精英型而不是普及型,否则中国将会失去人才或导致人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中国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们需要大规模的技术型人才,因为我国的技术落后,需要大规模的普及技术,而技术的引进却不同于资金的引进,技术只有达到普及才能形成规模收益和产业化格局,否则只有几个人掌握的技术也只会成为屠龙之术。中国的技工短缺呼唤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不能继续盲目地扩大高等教育的招生了,而应加大对初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形成技术工人为主体的产业工人群体,才是真正振兴中国的希望。

综上可知,一方面是“研友热”,一方面是“技工短缺”;一方面是人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工作找不到人。这深刻地反映了转轨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如果一味地扩大高等教育的投入,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使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降低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培养。一方面只能是暂时地缓解本科扩招而引起的就业难现象,只会引起进一步的“教育过度”和“知识失业”现象。而中国的技术工人不足则已经危及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升级。扩大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招生规模是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根本出路。

经济学告诉我们,资源是有限的,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配置效果,我们需要努力使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配置,使机会成本达到最小,这才是提高效率的明智选择。对投入中国教育产业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我们也要遵循市场供求规律进行合理的配置和投入,否则我们就容易犯合成谬误和后此谬误了,只有紧紧地抓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资源才能达到最优化的配置,效率才能得到最大化的提高,最终实现帕累托最优。

参考文献:

贺卫 伍山林,制度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