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峨眉山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峨眉山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结合峨眉山市的基本林情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分析峨眉山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现状;成效;四川峨眉山

中图分类号 S774;F3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19-02

Analysis on Effectivenes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in Emeishan City

LAN Dai-ping 1 LIU Xiao-bing 2

(1 Logistics Department,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eijiang Sichuan 641000; 2 Emeishan Forestry Bureau)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forestry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the ecological,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 in Emeishan City were analyzed,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aiming at existing problems.

Key words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project;status;effectiveness;Emeishan Sichuan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被誉为“农业之母”,对维护大自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3]。退耕还林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的德政工程,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脱贫致富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是民族兴亡的大计。我国在1999年开始了退耕还林工程,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的生态工程建设,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启动。范围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的2 279个县(市、区、旗、团、场),3 252.8万农户、12 463.6万农民。2000―2006年国家累计投人工程建设资金1 300.1亿元,占国土总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逾2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有效发展[4-9]。峨眉山市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将峨眉山市退耕还林情况及其成效介绍如下。

1 峨眉山市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峨眉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乐山市西部,属四川盆地向高山过渡的山区县(市),位于东经103°10′30″~103°37′10″,北纬29°16′29″~29°43′11″。峨眉山市属四川盆地边缘区,是盆地与大山相岭的过渡地带。峨眉山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降水丰富,而时空不均。

1.2 社会经济情况

到2012年末,全市辖12个镇、6个乡,总人口4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2万人,非农业人口18.2万人。2011年峨眉山市GDP达146.5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经济增加值为13.68亿元,第二产业经济增加值为88.61万元,第三产业经济增加值为44.25万元。工业以建材、医药、包装、矿产、冶金、机械六大产业为主。农副业产品有粮食、肉、蛋、食油、茶叶、水果及药材。

1.3 森林资源现状

峨眉山市拥有植物逾5 000种,其中高等植物逾3 200种,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四川省植物物种总数的1/3。峨眉山市面积118 296.5 hm2,林业用地面积73 974.1 hm2,蓄积量4 984 681 m3,其中有林地面积59 727.7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0.7%,疏林地面积1 281.6 hm2,占1.7%,灌木林地9 487.1 hm2,占12.8%,宜林地2 528.7 hm2,占3.4%,其他林地占1.4%;森林覆盖率57.92%。

2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1999年,峨眉山市作为首批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县之一,率先在全国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截至2013年底,峨眉山市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09万hm2,涉及14个镇乡102个村、17 850户、59 348人(表1)。退耕地还林营造生态防护林4 170.35 hm2,占94.8%;经济林229.65 hm2,占5.2%。主要栽植柳杉、杨树、巨桉、杉木、桦木、板栗、核桃等树种(表2)。国家累计投入资金1.94亿元。

3 退耕还林建设成效分析

3.1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和明显改善

通过14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极大地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改善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增强了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凝聚力。据统计,峨眉山市有林地面积由1998年的35 693 hm2,增加至2012年底的59 727 hm2,净增24 034 hm2;活立木总蓄积从3 654 900 m3上升至4 984 681 m3,净增1 329 781 m3,森林覆盖率由35.2%幅长至57.92%,年均递增1.62个百分点。同时,全市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治理,自然灾害的损失明显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2 直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3.2.1 劳动力转移收入增加。退耕还林极大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农户广种播收的传统耕作习惯,使大批农民从单一的农耕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转向养殖、加工、旅游、商业、劳务输出等行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据统计,全市退耕还林农民劳动力转移35 472人,劳动力转移收入达5亿元。

3.2.2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退耕还林的实施,带动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明显增加,干鲜果品等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生态旅游等间接收益都将十分可观。龙门乡退耕还林种植特色树种银杏133 hm2,如作为园林景观树种出售,将达到产值2 000万元;川主乡退耕还林种植苦竹80 hm2,每年苦笋产值达到500万元;黄湾、沙溪、普兴等镇乡退耕还林种植茶叶200 hm2,每年收入达1 000万元;峨眉山市共退耕还经济林226.67 hm2,其中约2/3以上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预计经济林年产值达650万元。

3.2.3 退耕还林补助直接受益。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市14个镇乡18 752户、63 281人直接受益,国家累计投入资金1.94亿元,人均补助期内共获取政策补助3 065元,人均每年获得补助款218元。

3.3 间接经济效益巨大

3.3.1 林产品实物价值。林产品价值就是森林直接效益所表现出的实物经济价值,包括林木价值、经济林产品和药材等林副产品价值。根据统计,峨眉山市退耕还林工程的林木相关产品(用材林、竹林、经济林)年均实物价值约为5 912万元。

3.3.2 涵养水源价值。涵养水源功能主要是指退耕还林林木对降水的截留、吸收、贮存作用而产生的调节径流,削洪补枯,增加可利用水资源和净化水质等功能。依据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1721-2008)》,涵养水源价值主要从调节水量和净化水质2个指标进行价值量测算。通过对杉类、阔叶树类、桉树、杨树、千丈、竹类、经济林等林分涵养水源价值量的测算,峨眉山不同林分总涵养水源价值3.26亿元。

3.4 社会效益充分发挥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一项环保宣传工程,通过工程的实施,社会各界生态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环保的生活习惯逐步形成。同时,退耕还林工程还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生活和环境条件,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送到了广大农户,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4 存在的问题

2013年5月,峨眉山市林业局开展了困难退耕地区和困难退耕农户摸底排查工作。通过全面调查,峨眉山市退耕还林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03 hm2的退耕农户12 014户、40 742人;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 300元的退耕农户5 174户、16 629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03 hm2且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 300元的退耕农户4 064户、12 960人。退耕还林大部分营造生态林木,由于林业周期性长,直接经济效益体现不明显,影响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征占用退耕地现象增多,林政、退耕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衔接,给退耕还林工程管理部门在“占一还一”、整改转换过程中带来了很大困难。

5 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加大对困难户的扶贫力度,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的生存能力、致富能力和转移发展其他行业的能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建设投入资金,以发展适合山区的产业,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将退耕还林营造生态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把退耕还林建设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责任制管理,年终进行考核奖惩,林业主管部门的林政、退耕管理机构之间加强衔接和协调配合,解决好征、占、用退耕地的问题。

6 参考文献

[1] 陶接来.湖南退耕还林十年成效分析与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9(5):49-50.

[2] 廖显辉,杨燕红.用科学发展观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林业,2008(1):24-25.

[3] 梁建青,吴晓敏.绥阳县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成效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50-52.

[4] 李先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理念[J].现代园艺,2013(8):22.

[5] 彭珂珊.中国西部退耕还林基本策略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0(S1):8-13.

[6] 赵家全.大理州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2(5):7-17.

[7] 孙霞.退耕还林划研究之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3(4):16-19.

[8] 张顺成.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1(15):18-20.

[9] 刘晓光,陈文君.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5):16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