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着色 第1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着色 第1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戏剧学院是全国著名的艺术高等学府,被称为“艺术家的摇篮”。建院65年来,培养了大批戏剧和电影电视艺术家和各类艺术人才。这个充满浓厚艺术氛围的校园,是许许多多年轻入做梦,寻梦和实现梦想的地方。

舞台美术系的影响力由于举世瞩目的2D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视觉总设计、舞美总设计、灯光总设计、化妆造型总设计均出自该系,被媒体赞誉为“上戏军团”而登上新的高峰,舞美系服装与化妆专业在全国更是具有良好的口碑。目前活跃在艺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很多都是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或者是曾经在该专业进修学习过的学生。教研室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完整的教学体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从2002年开始,教研室每年都会组织台以《着色》为主题的艺术形象展示。这是台以学生的原创服饰化妆造型为主体、综合各种舞台表现手段的演出。充分展示了学生对传统、时尚、戏剧、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与演绎,用他们充满想象力的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震撼。―位名叫Phillip Jarrell的美国著名摄影师在看了《着色》演出后非常激动,他说,我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原创”,并把部分学生的作品以“中国时尚”为名发表在美国纽约的时尚杂志上。

学生对想象的思维是自由自在的:对色彩的理解是浪漫不羁的:对材料的选择是无拘无束的,这些可能就是《着色》艺术形象展示的亮点,也是“原创作品”的魅力所在。从专业教学角度看,《着色》艺术彤象展示是用学院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模式来组织教学,也是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成就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从现代高等艺术教育理念看,就是打破原来设计教学中对概念的堆砌,把基本功训练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延续性活动这样种传统的模式。努力与世界流大学所提倡的“项目设计――体验――完成基础教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手段接轨。《着色》作为个设计项目,统领着人物造型专业的设计教学和基础教学,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切身的体验和获得专业知识。教学就是在应用的过程中检验教和学的效果。

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在短暂的大学学年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极其有限的。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经常会创作一些被他们自己标榜为“概念造型”的作品,因为“概念”通常会显示着丰富无比的想象力。“概念”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虚化,“概念设计”和传统设计方法不会风马牛完全不相及,它们之间有着许多千丝万缕的关联。新颖的形式,有个性的创意,美好的理念,具有视觉张力的艺术作品,它们不会完全抛弃传统和基础的积淀,也不会忽视经典艺术的博大精深,更不会脱离历史、文化和艺术所传承给我们的脉络,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继承与创造中发展起来的。

在当今的艺术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教师去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多种多样的设计方法,还需要教师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合适的造型技巧来体现设计者的主观愿望,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创新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需要师生们在保留永恒的经典与传统时,努力去探索和研究更加科学、更加现代、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整套的新序列与新方法,也就是要强调研发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总而言之,高等艺术教育不应该脱离社会和社会生活,而是应该在传统和经典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研究领域和教学模式。

“着色”的演出舞台作为教学改革的平台,是以人物造型设计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改革。我们希望运用《着色》演出的模式来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着色》演出的过程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提升为学生对于美的表现力的理解。这种探究与实验,在《着色》活动的教学与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并完成了我们对这个重要教育课题的设计与体现。在《着色》活动中,基础教学不再孤立和枯燥,设计教学不再虚空,教和学都有个“基点”,围绕这个“基点”,教师不断启发学生打开创作的新思路,挖掘造型手段的新方法,寻找制作体现的新材料。在未来的艺术设计中,多元化、风格化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某个领域中,它和哲学思潮、美学观念、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科技发展等社会的每个环节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有的艺术生存方式和艺术创造语言,也有着许多不可预知的新信码会频频出现。现代性是种变动不止、过眼烟云的现象,

犹如昙花现,领于一时,带有时间性、时代性的特性。现代性没有个定性的内涵,其内涵始终在变,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它的内涵就是“新”:新事物、新风格、新形式,真正绝对的新,独无二的新,前所未有的新。因此,在艺术教育中,关注时代性特征,用新颖的设计思想,新颖的造型样式,新颖的制作材料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理念。这些就是每年的着色演出所要达到的目标与目的。

《着色》是个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倡导充满活力、具有学术价值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意义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现代艺术教学的理念与要求,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虽然各行各业的教育都把培养人的创造力放在首位,但对于艺术教育而言,这点尤为重要,艺术家的天职不仅仅是描绘此岸现实,更在于发挥相象力、创造力,构筑、创建美好的彼岸世界。

二是这种教学方式把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正在发生变化,素质教育注重的是人与人的交往能力,人与人的协作能力,人在社会中的创造能力,学生应该在大学学习阶段就学习成为具有能够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能力的社会人。

三是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好的传承与创新。艺术教育和其他教学样,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才会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高等艺术教育有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认为设计教学不是概念的堆砌,基本功训练不应该仅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延续性活动。世界一流大学都注重这样一种教学模式:项目设计――体验――完成基础教学。设计教学就是应该在应用的过程中检验基础教学的质量以及教学的效果。

在以往的几年中,《着色》分别以“民族风情”、“戏曲”、“海洋”、“未来世界”等作为创作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在设计中具有很大的宽泛性和自由度,从任何角度都可以切入。比如“海洋”,有的学生的作品是表现海洋上的帆船,有的是将人物造型设计成美丽的珊瑚,甚至有学生将古希腊建筑和音乐元素都巧妙地运用在人物造型设计中,以含蓄的造型语言在诠释自己心目中的“海洋”。

今年的《着色2010》,将主题定为“后台”,意思是想表现服装与化妆设计专业的特色。这个专业的创作过程是在舞台后面完成的,从服装与化妆的设计到制作,从创意到体现,都是为了塑造舞台角色的形象。而在《着色》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上,就是想把这些后台的创造展现在前台,让观众感受到设计的魅力,体味到创造的艰辛,享受到作品的美丽。这

次展示的80多个造型作品,出自于服装与化妆设计专业本科2年级,3年级以及4年级一共60多位学生之手。2年级学生严格来讲还没有正式进入专业设计教学阶段,因此,他们的设计作品主要以所学习的发饰造型为主,通过各种夸张的外形和奇特的材料来塑造人物头部的造型,而作为人物的整体印象中最显著、面积最大的服装,则全班都以面料与样式略有差异的灰色系列来作为衬托。3年级的设计作品强调整体形象的创意性,以梦幻的创意将常规的人物形象进行改变。可以用灯光和棉絮制造出古城堡的神秘:用发泡材料将人物形象塑造成蛋糕与冰淇淋等。或许这样的创意有些稚嫩甚至荒诞,可是对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和想象力非常重要。尤其是探索各种奇异的非常规材料,使学生的视野开阔,制作难度加大。让作品从脑子中的灵感到图纸上的成形再到舞台上的表演,整个过程的失败与成功或许不能最终由作品说话,但是这个体验的过程对学生的将来甚至一生的影响都很大。他们会明白,纸面效果和舞台形象的巨大差别,他们会知道,服装的面料与制作工艺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更会理解创作与制作的关联。教学效果也不在于最后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否达到完美,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与创作方法真正从感性到理性有一个深刻的记忆与理解。

上海戏剧学院几十年来创作演出过无数西方经典剧目,舞台美术系服装与化妆专业的教学也围绕着演出剧目设计过这些剧目的服饰造型。但是,话剧演出主要以导演和表演为主,人物造型虽然重要,毕竟是为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而服务的,由于演出剧目和导演总体构思的限制以及经费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服装与化妆在设计与体现的过程中常常无法真正代表这个专业的水准,也无法真正体现这个专业的教学成果。而《着色》表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和表现的舞台。因此,我们要求4年级的学生以西方各个年代的经典造型为主进行形象创造。前提是:经典中有新意,传统中有时尚。将20个学生分为几个创作小组,分别选择某一个年代的特征作为设计元素,用传统的文化符号来设计富有新意的艺术形象。

比如,选择古埃及元素的一组学生,有的用铅丝制作埃及服装与头饰,虽然整个人物是镂空的,但是其头发、胡须以及服装的样式让人很容易识别,这个造型既有古老的感觉,又让人耳目新。同样是古埃及,也有的学生采用拉链作为主要材料,用黑色与金色来表现古埃及女王的冷艳。而无论是取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或者是十八、十九世纪的设计元素,学生们都在外形上,细节上,色彩上以及材料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思想和独特创意。有的将“拉夫领”作为主要造型元素,有的将局部样式变异为新的式样,也有的将材质作为重要的设计语汇来表现古代西方经典人物的优雅与高贵。4年级学生的创作是精彩的,制作是精良的,这些作品给她们整个学习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在《着色》的整个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不少学生都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他们为作品的不完美焦虑,为头饰的不理想返工,为细节的不精彩烦恼,正是这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和逐步解决,锻炼了学生的意志,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确立了学生的自信。这样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汲取,学会取舍,学会运用。

从2002年至今,《着色》演出已经是第六次了,《着色》,从字面上看可能是美丽而浪漫的,然而在每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都饱含着师生在舞台背后的辛勤付出。也许苦思冥想的创意完全不能体现、也许熬了几个通宵的服装完成后不尽人意、也许最理想的材料市场上根本买不到。种种困惑与磨难,只有在舞台上谢幕的那一刻才深深地感觉值得!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从英国留学回来后,看到师弟师妹们在忙《着色》,羡慕地说“真是要好好珍惜着色过程的幸福感啊!”另外一位前几年也参加过《着色》创作演出的学生说:“看到师弟师妹的作品那么好,对自己真是触动啊!如果我现在能重新再参加《着色》多好!我一定会很珍惜、很努力的”。这些学生也许在当年做《着色》时苦恼过,怨恨过,伤心过,失眠过,失败过,可是走向社会后,参与《着色》创作的过程一定给予了他们许多有益的启迪与帮助,也一定影响着他们的做人与做事。

《着色》,从作品上看可能是幼稚的,然而在每一个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的大胆创新与独立的见解。那夸张的造型、美丽的色彩、奇如的材质,感染着观赏者,也同样激励着创作者。艺术创作的过程比舞台呈现的结果更重要,这个过程留给学生的将是知识的积累、自信心的积累、团队合作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我们今天在舞台灯光下呈现“后台”的形形,都是为了将来更好地为“前台”着色。同学们说,今年恰逢上海戏剧学院65周岁生日,我们将会用自己的“画笔”为学校的明天着色,为实现我们的理想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