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肖申克的救赎》中“希望救赎的自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肖申克的救赎》中“希望救赎的自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无辜入狱到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自我救赎的这样一个励志故事。影片通过探讨人性、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秘了20世纪中叶美国司法制度的黑暗之处。同时,影片中处处充满了人情味和温馨感觉,观众可以感受到希望的力量,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可以说影片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部影片围绕着希望、救赎自由展开故事情节,竭力向公众传递着这样一条真理,只要心存希望,即使是禁锢的灵魂也是自由的。

[关键词] 希望;救赎;自由

由弗兰克·达拉邦特自编自导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由于该片情节曲折生动、主题耐人寻味,虽为励志片,但又不失浓浓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因此在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成为影片《阿甘正传》最大的竞争对手。虽然最终败北,但其骄人的口碑以及票房纪录一直被人称道。影片围绕“希望”“救赎”“自由”展开故事情节,以20世纪中期的美国监狱为背景,通过朴素的画面和精彩的表演讲述了年轻有为的银行家安迪无辜入狱到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一个励志故事,深刻揭示了只有心中存有希望,就会获得自由的主题。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主人公安迪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家,有远大的前程,漂亮的娇妻。当妻子及其情夫双双遇害时,所有的嫌疑都聚焦在安迪身上,然而安迪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最终被误判犯有谋杀罪而被判无期徒刑,并送进肖申克监狱,度过了长达近20年的监狱生活。在充满罪恶的肖申克监狱中,安迪目睹了狱警的残暴、典狱长的贪婪与,同性恋囚犯的性骚扰,囚犯被当作畜生一样的对待,这所有的一切让安迪清楚地认识到要洗刷自己的清白、走出监狱、重获自由几乎没有可能,惟一的办法就是越狱。由于安迪具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典狱长要求他打理其个人财产并为其洗钱,因此安迪享有了私人牢房,这使得安迪的越狱计划有了实现的可能。在狱中,安迪结识了另一位犯人瑞德,从瑞德那里弄来了一把小锤子。在瑞德看来,安迪用这把小锤子凿洞需要花费600年的时间。然而,安迪只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自由的隧道,最终安迪成功越狱、重获自由,完成了从肉体到灵魂的救赎。影片中,“主人公安迪从年轻到两鬓斑白,从平白无故到锒铛入狱,受尽折磨和毒打,但却从未扼杀他渴望追求自由身的梦想”。影片通过探讨人性、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秘了20世纪中叶美国司法制度的黑暗之处,然而影片又不像同类作品那样只是一味地进行说教与控诉。在影片中,观众可以感受到希望的力量,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可以说影片处处充满了人情味和温馨感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一、希 望

希望是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也是支撑主人公安迪度过20载监狱生涯并最终成功越狱的精神武器。影片中安迪曾在信中留给瑞德这样一段话,“心怀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最好的事,心怀希望就永远有希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了,就再走远一点吧!”在充满罪恶的肖申克监狱中,在贪婪的典狱长暴力冷血的统治下,在因小小错误就有可能被活活打死之后,肖申克监狱中所有的犯人都已经被制度化了,瑞德对体制化做了很好的诠释:“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被体制化了的犯人所能做的就是绝对服从于典狱长的管理,无尽地等待自己有可能因为表现良好而被提前假释出狱。然而,典狱长和狱警们残暴的禀性以及无情的折磨却又彻底磨灭了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影片中瑞德对安迪说过这样一句话,“听我说,朋友,希望是件危险的事。希望能叫人发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漫长而毫无希望的等待只会耗尽人的意志、希望与追求。因此,安迪到来之前的肖申克监狱里到处充斥着暴力、混乱、肮脏、恐惧与绝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除了当典狱长的赚钱工具外,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入狱后的安迪在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面前,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监狱的腐败以及犯人所受非人的待遇,但他并未随波逐流,并未自怨自艾,并未自甘堕落。入狱的第一天,一同入狱的其他犯人号啕大哭,只有安迪静静地坐了整个晚上,他的理性以及自制帮助他度过了监狱中最初艰辛孤独的日子。在狱中的后来日子里,他为监狱开办了图书馆,帮助狱友学习,冒着被关禁闭的风险,跑到监狱广播室播放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美妙的音乐响彻监狱,犯人们虔诚地、静静地聆听着,每个人脸上都是一副近乎朝圣的表情,正如瑞德对音乐的评价“美妙得难以用言语来表达,这些声音直插云霄,飞得比任何一个人敢想的梦还要遥远”。因此,即使被关了2周的禁闭,影片中安迪却说,这是他入狱以来过的最美妙的日子,因为有莫扎特的陪伴。可以这样说,安迪的到来给监狱中的犯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带来了一丝希望,带来了一丝监狱中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希望是安迪多年来对未来、对生活、对自由坚持的全部动力和源泉。正是由于心中充满了希望,安迪才可以成功越狱,重获自由;正是改变了自己对希望悲观的看法,瑞德最终摆脱了监狱体制化的生活,不仅获得了肉体上的自由也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影片最终告诉每一位观众,只要有一丝希望,禁锢的灵魂也是自由的。

二、救 赎

救赎是基督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即耶稣为赎全人类的罪,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鲜血去洗刷世人之罪。因此,在基督教中人们想要赎罪就必须信仰并祈求耶稣。那么,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要救赎什么?基督是救赎者吗?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救赎者并非基督,而是被救赎者本身。更确切地说,救赎者就是被救赎者心中充满的对未来、对生活、对自由的希望。正是这美好的希望使得被救赎者即主人公安迪开始了反抗监狱体制化的禁锢,开始了对肉体以及灵魂的救赎。因为坚持着自己的希望,肖申克在安迪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座形同虚设的监狱,正如他所说,“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东西”。“希望”这个救赎者借助一把小小的锤子救赎了“自由”。影片中,主人公安迪对自己的救赎体现在几个情节上。其一,即使含冤入狱,即使承受了极大的身体上与精神上的折磨,安迪并未沉沦,并未对未来、对自由失去希望,他总是心怀希望,信心满满,在长达20年的监狱生涯中完成了对自己的肉体和心灵的救赎。

其二,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安迪冒着被关禁闭的风险为肖申克监狱的犯人播放了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音乐缓缓响起之时,安迪静静地坐在沙发上,享受着美妙的音乐。在悦耳的歌声中,那些高墙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安迪似乎也远离了戒备森严的监狱,此时的安迪享受着音乐带给他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这是安迪的又一次自我救赎。同时,音乐也使其他犯人获得了对自由生活的美好向往,产生了冲破禁锢的想法,这就是为什么典狱长那么生气?音乐给予了犯人脱离旧体制的冲动,给予了犯人对新生活的希望。有了希望的犯人,他们不会像过去那样唯唯诺诺地任由典狱长的摆布,他们要反抗,要自由,要应有的人权,这就是犯人对他们自身的救赎。同样,在安迪的帮助之下,其狱中好友瑞德改变了对希望、对自由的悲观想法,重拾了对生活的追求,由此获得假释出狱后的瑞德才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并最终走向幸福的终点——自由。此时的瑞德已经完全摆脱了体制化对他长达几十年的统治,他已成功实现了自己身体上以及精神上的救赎。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于救赎的力量。因此安迪的救赎不单单是一个个体的行为,还是一个群体的行为,这完全符合基督教关于救赎的定义”。

三、自 由

影片中“有两个对自由的限制因素:一个是监狱;另一个便是体制化;监狱是从肉体、身体方面来限制自由;而体制化则是从灵魂、精神上对自由的限制”[1]。主人公安迪虽然被禁锢在监狱中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由于有冲破体制化束缚的行动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因此在精神层面上他是自由的。影片中有几处情节描写了安迪如何为自己和犯人们争取自由。入狱后的十几年以来,安迪日复一日地写信请求政府拨款,最终为肖申克监狱中的犯人建成了一座北美监狱中最好的图书馆。在图书馆中学习,看书、读报纸,这使得犯人享受到暂时精神上的自由,同时这份宁静也是肖申克监狱中从未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在安迪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自由,他要带领其他犯人为自由而战。安迪狱中好友瑞德正是在安迪的帮助下,重新燃起对自由的渴求与希望,进而摆脱了体制化对他的束缚。影片最后,瑞德因假释出狱,过上了幸福而自由的生活,这一切都源于瑞德心中不息的希望之火。然而,对于在体制下生活了50年的老布来说,体制化已经磨灭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他无法摆脱体制化对他的束缚,因为体制化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分离。因此,获得假释出狱后的老布虽然离开了监狱体制化的约束,但在精神上以及灵魂深处,体制化无时无刻不在他身边,影响着他,左右着他。最终,由于无法适应并融入外面自由的生活,老布选择了自杀。也许只有这样,老布才可以与体制化做彻底的决裂,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许,在天堂上面,老布可以像他的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翱翔。影片让“希望”救赎了“自由”,这是重新构建的现代文明里的救赎,除了自己,我们没法依赖虚构的救世主。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通过象征手法艺术再现了主人公安迪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用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矢志不移的希望,通过自我救赎最终获得了自己肉体上和灵魂上的自由。安迪的自我救赎让观众明白,只要心存希望,被禁锢的灵魂就可以获得自由。

[参考文献]

[1] 郭琰晖,邱嘉.《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性与自由[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作者简介] 白虹(1979— ),女,陕西榆林人,硕士,榆林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