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适应教育转型要求加快教学内容转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适应教育转型要求加快教学内容转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适应教育转型要求加快教学内容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军队转型院校教学工作的核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教学对象,如何达成教学目的,也是教员面临的课题,笔者结合教学体会,谈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军校 教育转型 内容转变

军队院校由任职教育向学历教育转型,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而教学内容是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按照人才与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它涉及人才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实践活动、质量管理等,因此,围绕教育转型,抓住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的关键要素,研究教学内容改革至关重要。

一、由偏重“岗位”注重向“专业”转变

人才培养目标,事关教学内容的顶层设计,它反映教育的价值观,规定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和预期培养目的,我们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关系进行新的认识。

人才培养目标有“两个特性”:一是客观性。即人才培养目标,是由一定时代的军队建设和战争需要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这种需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二是主观性。人才培养目标是由人设计出来的,是人们对教育认知能力与水平的反映,是客观现实见之于主观的产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客观需求与主观认知的“统一度”,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可行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由院校来确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设计,通常也是由各学科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型对课程内容有着极强的导向作用。它主要由“知识—能力—素质”三根支柱作支撑,第一根支柱—知识:属于表层的东西,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是基础之柱;第二根支柱—能力:属于里层的东西,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上培养训练而成的能力,是中坚之柱;第三根支柱—素质:属于内核的东西,主要是由后天教育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是内核之柱。“岗位”,是按照部队实际岗位,给予受教育者以岗位任职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业”,是院校根据学科分类及发展需要,而给受教育者设置的学业(专业)门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育。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岗位鲜明,侧重按“部队岗位”来设计培养目标。后者口径较宽,主要按“学业门类”来设计培养目标。显然,专业是院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规划培训任务、确立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转变,有利于院校更好地把握岗位培养目标的内涵,定位相应规格学员的培训需求。因此,学历教育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型设计,由偏重“岗位”向注重“专业”转变,是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

二、由偏重“设精”注重向“设全”转变

课程是对一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的总体设计和安排,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向。

研究课程设置,首先要考虑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设置必定有一个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是指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立的较为完整的课程架构。如,常见的“通识课、专业课、选修课”,都是基于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某种认识而确定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体系化课程”。这个“体系化课程”虽然是由一门一门的课程组成的,但它们是经过合理优化和科学组合形成的,也是在规定了的课程结构基础上形成的课程体系。如果我们把课程结构称其为课程设置“躯干”的话,那么课程体系则是课程设置的“活体”。课程体系虽然是由课程组成的体系,但并不是课程的简单叠加与组合,它不仅涉及体系内部所包含的各种具体教学内容,而且还包含着课程的结构比例、课程的相互关系等,是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是反映教育理念,涵盖课程思想、课程形式、课程活动方式等逻辑关系的总范畴。无论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最终都要归结到课程设置上来。

在研究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任职教育的需要,又要考虑学历教育的根本,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精”和“全”上做好文章,教育转型的要求是在培训课程设置上,注重由偏“设精”注重向“设全”转变。如何将教育课程“设精”,就是要科学分析课程在岗位任职中的性质、地位和形成能力间的逻辑关系,下决心削枝强干,突出岗位主体课程,特别是对岗位应用强的课,要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对相关课也要突出重点,形成综合课程。如何将课程“设全”,就是要着眼我军使命任务需要,把向“信息化转变”作为课程着力点,把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作为课程的关键点,按照“岗位任职+联合需求”两个模块架设课程结构,把满足“岗位需求”作为课程的落脚点,区分岗位、区分层次、区分重点、体现特色,既注重提高学员应对传统军事行动能力,又兼顾提高学员应对非传统军事行动的能力,满足提高其对联合作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适应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三、由偏重“理论”向注重“应用”转变

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具体表现。学员对教材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学历教育,培训对象与学制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岗位专业的培训对象对教材内容的需求差异较大。从学员实际使用情况看,突出的矛盾是:教材理论强但应用性不足。甚至有学员认为,院校教材理论推不倒,实践也用不到;学员想看的看不到,要用的找不到等。我们且不要去定夺学员认识是否偏颇,但教材应用性不强确实是院校教学的一块“短板”。因此,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必须要由偏重“理论”向注重“应用”转变。首先,要在顾及部队武器装备可能发展的基础上,把教材编写的基点放在“三个立足”上,即立足部队现有编制、立足部队现有装备、立足部队现有技术条件编写教材内容。美军认为,部队应急能力的形成,它不是来源于战时对参战每个部队的临时加强,而是基于平时“天生”部队训练水平。这种“天生”部队,就是要立足己有条件搞训练,部队平时训练条件就是战时的作战条件。其次,要在精选理论的前提下,突出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突出针对性,即教材内容编写,要紧贴作战任务、紧贴部队信息化发展、紧贴岗位任职,解决好“训战一致”问题;突出实用性,就是要能够直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突出岗位应用中面临的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对策研究,解决好“训用一致”问题;突出时效性,就是要及时将新战法、训法、管法、技(能)法,以及军事理论、体制编制、装备的新变化体现在教材内容中,解决好“训研一致”问题。

学历教育教材的内容,要围绕岗位任职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把培训对象最急需的基础和应用理论提供给他们,用若干知识点反映岗位能力和素质要素,通过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与教材内容的学习,使学员具备所要达到的能力和素质。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学历教育教材体系建立,应具有“专题性、动态性、研究性”特点;教材表现形式也应是丰富多样,电子、活页与纸质教材相结合,专题类教材与综合性教材相结合,院校自编与选用部队自编教材(案)相结合。同时,要重视建立教材质量管理“更新机制”,对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教材,与部队联合研究纲目、确定内容、组织编写、进行审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征求学员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员对教学内容需求,提高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