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也拍一部《冬季恋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也拍一部《冬季恋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口尝尽雪乡的10种味道

亲手堆一个雪人,给它眼睛,给它笑容。

哪怕一爬起来就摔倒,也要尝尝滑雪的滋味。

爬到山上看日落,看夕阳把村里屋顶的积雪染成粉色。

大字形躺到雪地里把自己做成“冰棍”,在月圆之夜尤佳。

放烟花点爆竹,重拾童年乐趣,别忘了清理雪地里的烟花残骸。

在暖炕上盘腿跟东北老乡唠嗑,喝几口农家烧酒,任外面狂风呼啸。

跟房东家大嫂学剪窗花、包饺子、烙土豆饼、做小鸡炖蘑菇。

用自己的双脚穿越林海,走到东升林场去看看山的那一边。

如果你还找得到,找一间户外的小木屋厕所,感受光着屁股赏雪的“激冻”。

最后,忘记前面9条,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雪乡。

世界太大,欲望太多,有多少地方让你故地重游?广州距离雪乡有4000公里,我曾两次到访。要问真有那么一天,地球暖和得只剩下春季,至少,雪乡一定还能让你感受到隆冬的味道。

“走不动就滚出来吧。”这话放在雪乡说一点都没错。藏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张广才岭与老爷岭交界的深山中的雪乡,位于与北海道同样的纬度――北纬44度。这里是全国降雪量最大的地区,林海雪原别有一番味道,一年有七个月是冬季,其中又以12月到2月底最为寒冷,温度可达-40℃。积雪有2米深,厚厚的雪随物具形,千姿百态的蘑菇雪堆下是民居,是拖拉机,是柴垛。10年前,它与世隔绝;5年前,原来运木材的铁路改为公路通往外界。如今,“雪乡”之名如雷贯耳,游人如纷纷雪片一样到访。有什么关系呢?只要那厚厚的积雪不化,雪乡之旅就仍有夺人魂魄的美:打雪仗、堆雪人、坐雪橇、睡大炕……

雪地晒月光

240公里,6小时的颠簸,才来到雪乡。冬来了,北面袭来的贝加尔湖冷空气和南来的日本海暖湿气流在此频频交汇,造就了雪乡夏无三日睛、冬雪漫林间,那白,层次分明,层林尽染。

一天之中,雪乡什么时候最美?有人说是清晨,太阳出来之前,积雪皑皑的松林犹如水墨画;有人说是晨曦,那树木栅栏留下颀长的影子;有人说是正午,天空蓝得澄澈,红灯笼红窗花得鲜艳。我说,请你一定不要错过月夜里的雪乡。

月夜里只有安静,除了自己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嘎吱声,细微的风声和呼吸声,万籁俱静。满月映照下,雪地发出晶莹的光芒,明亮如白昼,仿佛心底里最灰暗的角落都被照亮了。那时我才明白那些关于雪的诗句,才明白“明月照积雪”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不想做抛书袋的酸腐文人?那就大字形躺倒,在雪地上“晒月光”,把身体紧紧贴着冰凉的雪,脑海放空,感觉远处的森林仿佛在缓缓移动。刹那间,灵魂出窍,竟希望一直这么躺下去。醒来醒来!在指尖快要彻底失去知觉前,必须挣扎着爬起来!因为裤子已经粘上了一大块冰!赶紧跑回屋里的暖炕烤去!

我们的小屋紧挨后山,炕上一米多宽的大窗把后山雪林尽收眼底,满山的积雪一直堆到窗沿上来。我翻了个身,趴着,静静看眼前的光景。月亮把雪林照得透亮,也洒到了我身上。此刻,仿佛我就趴在森林的雪地上晒月光,只是眼前隔了一扇窗,身下的大炕烤得全身暖洋洋,冰火两重天,真是跟在雪地泡温泉一般的享受。

“摔哥”与尿雪人

白茫茫的雪原和零下的低温让我放慢心跳沉静下来,想起滑雪我却热血沸腾。雪乡有两个滑雪场,八一滑雪场不向外界开放,在村子东南边的雪乡滑雪场则已成为游客的乐土。

艳阳下,长长的滑雪道如白练从山顶垂下。对初学者来说,只要能在山脚滑十几米、站稳不摔倒已经是最大的成就。望着眼前无限延展的雪道,调整呼吸,看清前方没有障碍(以免误伤无辜),最后鼓起勇气冲下去――一番思想斗争,发觉滑雪的关键全在膝盖以下,用力并紧膝盖,小腿使得上劲,才能牢牢控制住方向和速度。如是调整,速度和方向逐渐得心应手。就是那一刹那的,让我又害怕又向往,屡摔屡战、屡战屡摔,争当全场最勇敢的“摔哥”。

在雪乡玩雪,又怎能少得了堆雪人?雪乡的雪特别松软,在寒冷的夜里,借着屋里透出的灯光,小心翼翼地画出圆圆的大眼睛和微笑的嘴形,好不容易才创造出一个生命。我的雪人处女作,是一个仅有30厘米高的小个子,脑袋很小,脖子很短,肚子很大,算不上好看,但在我眼里已是最美。道一声晚安,明天早上再来看你。

第二天出门一看,雪人身上添了一道显眼的黄渍-从左脸直划到大肚腩上,破相啦!“小狗往你的雪人身上尿尿啦!”房东的大姐大笑。怀着对小雪人的内疚,我和同伴决心在后山,在远离小狗魔爪的净土再造一个雪人。满怀雄心壮志,铲雪、拍实,打了个直径达一米的“地基”。满身大汗,终于堆起一米高的雏形。这时,就要凭双手细细打磨了,摩挲出圆润的脸庞,捏出一个细脖子。最后,掏出两张黑色糖果纸,给它黑溜溜的眼珠。天飘起了小雪,雪花落在它的眼睛里,竟似是晶莹的泪光。

玩雪太久,手套都结冰了,赶紧回屋烤去。担心手套干不了,我在临睡前把手套放到炉头上烤。第二天起床,手套变成两块黑炭!

雪山上的第一次

雪山上总有让人意料以外的惊喜:还记得第一次看到山坡上生长着的野生党参,戴着手套猛挖几下,那硕大的根茎就出现的狂喜心情;还记得第一次去滑雪场,因为拉不动下山的、简陋的牵引索道,我借口看风景而踏着雪路半滚半爬回到农居的经历;还记得那天我还上了一回电视女主角的场景。

那天,我正在吃饭,一个扛着摄影机的大汉带着个小伙子闯了进来,“大哥,给整点吃的,饿死我了!”大汗风卷残云地吃完,问房东,“这村里人多,拍不出感觉啊,上哪找人少的地儿啊?”得知是“羊草山”,大汉扛起摄影机就走,突然又折回来,冲着我说:“这山上没人也不成,姑娘你跟我们上山吧!”

原来是黑龙江台的摄影师拍片子来了。大汉找了辆雪地拖拉机开上山去,却也同时雇了辆马车。赶马的大叔头戴厚厚的俄罗斯式貂皮帽子,戴一副黑墨镜,一身军大衣,酷毙了。大汉让大叔赶着马车上坡下坡跑了几趟,把马累得直喘气,还是不满意。他回头看看我,便让我跟那小伙子坐到马车上。“待会马车经过我身边时,你们就举起手指向那边,装作看风景很陶醉的样子,亲热点……”看在有免费马车坐的份上,我就这么献出了我的银屏处女作。

穿越林海雪原

若是不过瘾,那就上山去!山上除了不知名小动物留下的脚印,就没有人烟,更辨不出方向。向导带着他家的黄狗,凭着经验,一路用脚在雪地里踩出道来。我走得气喘吁吁,浑身是汗,耳边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这里有宁谧的美,树木在平滑的雪地筛下影子,枯枝太多,颜色单调,不像雪乡般上镜。但用自己的脚走过这座山,这片雪林,我方能暂时脱掉观光客的外衣,体验到东北林区人们原样的生活。

仅仅一山之隔,小气候不同,同是林场的东升没有雪乡那样的“雪糕”屋顶,没有厚厚的积雪,但凭当年杨子荣从这里走到雪乡,成为不少驴友的穿越路线。15公里的线路,需要穿过海拔1200米的长白山山脉,不过山那头东北的风味跟雪乡一样浓郁:朵大肉厚的冻蘑、松蘑、草蘑,还有那清香的红松子、山核桃、黑木耳,让人难忘!投宿的家庭旅馆,晒了一庭院的玉米,屋旁的木材堆垒得高高的,猪圈里两只猪丰满圆润。看着玻璃上的窗花,我感觉到,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