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还有多少施与可以进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还有多少施与可以进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讨论起因

诗人食指在《命运》里卑微地向世人祈求:“我只有是街头四处流落/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当时诗人失去一切,流落街头,祈求得到朋友的施与,哪怕菲薄的施舍。若是朋友能给予真诚的关心,这份“施与”就如同沙漠里出现的绿洲,好似苍茫的凄凉的地平线上出现的一抹余晖,这将给无助的诗人带去多少的温暖和希望!有时,你的一个小小的善举,能改变一个人的心境,甚至改变他的一生。

人们常说:“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像屠格涅夫笔下的《兄弟》就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我”遇到了一位乞丐,想施舍他,但口袋中空空如也,只能给乞丐一个“握手”,不料乞丐感激地说道:“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顿时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原来施与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同时得到了他人的施舍。古人云,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可见,“施与”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但是社会的不良风气突然使我们产生困惑,甚至怀疑自己有没有必要“施与”,我们还有多少施与可以进行呢?

一是资助事件。

受丛飞资助的李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看到记者的报道中提到了自己的名字,感到没面子,要求丛飞想办法删去文章中他的名字;丛飞住院时,许多受助学生的家长还打来电话“要钱”;受助者阿珍求学途中,不但要求资助生活费,还要求资助课外补习费用及高档物品,毕业后听说丛飞生病住院的消息,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近日,有关媒体又报道了一则消息,说是湖北襄樊市有五名贫困大学生因“不感恩”,被资助者取消受助资格。调查发现:其中一名被取消受助资格的大学生的父亲竟然还是当地城管局的副局长。

二是乞丐现象。

2007年8月,有媒体报道:某市区车渡码头近日出现“洋派乞丐”,他们拿着手机,叼着香烟,沿着排队过渡的车辆向驾驶员伸手要钱。警方因此提醒:这类人属于假乞丐,其行为接近于敲诈。

有记者在暗访中发现:现实中的乞丐并不全都是因为贫穷或者难谋生计而乞讨,有不少乞丐是因为觉得行乞比干活流汗来得轻松。他们以展示自己的贫穷和瘦弱残疾的身体来博取同情,有的甚至长跪于地,不停地向路人磕头,以求施舍。这种行乞的姿态的确让人难受,但施舍于这样的人真的算是施与吗?毕淑敏就写过一篇文章《坦然走过乞丐》,指责这样失去尊严的乞丐,曾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善良的人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常常犹豫不决:“有许许多多更穷的人呢,是否像植物那样,常常有没有声音的哭泣,看不见的疼痛?”(海尘《看不见的疼痛》)――面对那些生活在底层痛苦的人们,你能熟视无睹吗?另一方面,有人却不择手段设计骗取同情心,并把同情践踏在地,面对这些人还能把“施与”进行到底吗?因此“该不该施与”、“还有多少施与可以进行”就成了我们今日讨论的话题。

什么是“施与”?

尤舜:一提到这个词我就想到街上那些乞讨者,他们渴望路人的施舍,我们给他们钱或物,就是施与嘛。

胡洁雪:我觉得最近中央电视台的“圆梦行动”号召全社会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援助是一种施与,还有我们去社会福利院为孤儿做好事,去老人公寓为孤寡老人做善事,这应当都是一种施与。

教师:说得好,其实“施与”应当包含很多种方式,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既有施舍又有“给予”。施舍是对那些乞讨者;而给予就未必是对乞讨的人了,它是施与者主动地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一种付出。公交车上给老年人、孕妇和残疾人让座,搀扶盲人过马路,作为志愿者去做一些公益事业,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施与。

为什么我们不“施与”?

叶浩然:多半情况下我们确实也想像屠格涅夫笔下的“先生”一样,做一个高尚的施舍者,哪怕当时身无分文,也会给乞讨者送去“握手的温暖”。但是现实中有很多是职业乞丐,有人强取强要,让人见了心烦;有的达不到目的甚至咒骂路人,更是让人心生厌恶。对这样的人我们应当敦促有关部门予以打击,不应当对他们施舍。否则的话,不是助长坏风气吗?

谷风:前几天看到有则报道:一个阿婆上车来,放着空位子不坐,指着一个年轻人说“你起来,我坐你的位子,你这里舒服”,你说这样没有修养的长辈我们能尊敬她吗?不错,我们要爱我们周围的任何人,要关心这个社会,但是我们的行为要收到实效,对恶劣的行为施与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就是一个极好的启示:庄子面对当时无可救药的社会头也不回,不闻不问,并不意味着他不爱那个社会中的人们,而是对那时的人民充满了怜悯和同情。所以,有时候不为并不代表我们不怀有爱,而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我们对社会的爱,我们才不做那些书生气十足的施与。为此,我们不妨像毕淑敏那样面对乞丐“从容走过”。

翁冰洁: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当我们的施与变成一种可笑的行为,当我们的帮助成为他人的怀疑,当我们的心意被无情践踏,那么,放弃施与吧。

教师:当我们的爱心遭到公然践踏之时,施与便不得不变得小心翼翼了。而有时,放弃“施与”恰恰是另一种“施与”的方式,它让那些失去尊严的人们懂得尊严的宝贵。

我们为什么“施与”?

高盈盈:我们常常抱怨这个世界越来越“物欲横流”,这样的“毒流”当然也表现在“乞讨界”。我们谁又能保证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当中就一定能够把持住自己,不屈从于物欲的摆布呢?我们应当雕琢好自己的灵魂追求高尚。施与的行为就是打造灵魂的良好“技术”,是我们绝不可抛弃的。这个社会上的许多恶人恶行需要一些有良知的人拿出自己的高尚行动去“救赎”,哪怕眼前知其不可为,我们也要为之;哪怕救赎不了他们,我们也要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救赎自己。

张雪雪:施与是一种内心的坦然。当苦难变成了一种表演,当眼泪变成了一种道具,当乞求变成了一种强迫。我们还能做什么?当我们的双眸分不清真假的时候,我们惟有坦然地去做我们应该做的。在我们举起手投下硬币的一瞬间,我们坦然地认为,我们的施与给予了当施的人,给了他们黑夜一点光明,那我们的施与是有价值的。

林乐:乞讨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行善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关怀。并不是所有的穷人都是冲着你兜里的几毛钱。

教师:最真实的善良,亦是最圣洁的善良。不追求路人敬佩的目光,不需要乞讨者的感动。在施与中救赎自己,保持灵魂的高尚。

怎么做个“施与”者?

孙鑫芹:单纯地给予物质不能彻底挽救一个人的人格,而心志上的施与却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倘若身边走过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不要给予鄙视厌弃,也不要给予简单的同情,应当施与尊重与关怀。

教师:我们都默认自己是善良的人,很少有人问自己:“我真的善良吗?”善良不仅是一种品德,而且是一种行为方式。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在验证“它”的真伪。用我们的生命去帮助别人,去擦亮别人的生活,也由此找寻自身的价值。

吴海潇:人与人之间起码的互相尊重是基本的前提,施与者需要尊重,被施与者更需要尊重和理解。湖北的几个贫困大学生因为一段时间没给捐助者写信,捐助者就停止捐助,我看他们不是真正的施与者。因为真正的施与者是不图任何回报的。况且,那些置身贫困之中的人心态往往是很自卑的,面对他人的帮助也是有很大压力的,应当予以理解和宽容。

小结

其实,施与的本质就是一种施爱的行为,只要带着爱、为了爱而去做,都是应当提倡的。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谁又能够说自己不需要别人的施与呢?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被施与者,我们就应该首先做一个积极的施与者。

作文引导

当“施与”被尘封在历史里,当“乐于助人”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当丛飞的事迹变成书刊出售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阅读有关丛飞的材料与毕淑敏《坦然走过乞丐》。以“施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