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门不见山, 已是凌绝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习题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作为对概念、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其承担着对课堂教学反馈和补充的任务。而新课程环境下,物理学科教学和物理知识的应用又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学以致用”这四个字在实际解题时却没有多少学生真正能做到。本文从课堂实例出发,对初中物理的习题课教学进行反思,对习题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物理习题课 教学反思 教学研究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其特有的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等特点,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吸引力。而新课程环境下,物理学科教学和物理知识的应用又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学以致用”这四个字在实际解题时却没有多少学生真正能做到。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此现象有着诸多困惑,明明学生已经将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但在实际解题时确又错误百出。笔者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对解决这一问题稍有领悟,现分享之。
一、课堂实录
在学习完“升华和凝华”后,笔者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具体习题如下:
舞台上经常用干冰(二氧化碳)升华制冷的方法形成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一开始笔者让学生看完问题、思考后回答该问题,但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干冰在空气中升华形成白雾”也就是说学生认为“白雾”是二氧化碳。这个答案让笔者非常吃惊,意识到学生并未把题目看懂,审题不严的毛病还是挺普遍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尝试着把该题目细化,首先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1)干冰是什么?(2)白雾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是固态的二氧化碳。
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以前在讲“液化和汽化”时强调过,白雾、白汽、白烟均为小水珠,因此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上来。
紧接着笔者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干冰在空气中升华,变成了什么?这个过程要吸热还是放热?这个热量从哪里来?(2)白雾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时候有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学生意识到刚开始的回答有问题,在他们的带动下,全体学生经过小范围讨论后回答出了正确的答案:(1)干冰在空气中升华变成了气态二氧化碳,升华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2)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至此,大部分学生已经明白了整个过程中的物态变化情况,也总结出了本题真正的正确答案:干冰在空气中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珠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白雾。
二、教学反思
学生在刚刚掌握了“升华和凝华”知识的情况下,用其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师看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实际情况却与教师的想法有很大出入。学生在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缜密性上稍有不足,是导致错误答案的主要原因。在纠正学生错误答案的过程中,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循循善诱,把主要问题分解细化,逐步突破,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近几年的中考物理来看,为了充分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多的习题设置了生活情景,然而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生活的体验。因此在解决这类习题时,不妨将问题分解细化,降低解题难度,逐步突破。教师在进行实际操作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由易入难,分层设问。
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设置简单的即问即答型问题,让学生知识预热,使学生将不熟练或已经遗忘的知识熟练或回忆起来,巩固基础知识;其次,设计思而能答型问题,引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重组习题信息,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再次,设计议而能答型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正确答案。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解题中,由易入难,由“输入”到“输出”,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分层设问因遵循以下条件。
(1)问题要有指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问题要有启发性。分层设问关键在于具有启发性,是关键性的问题,能够触及所需解决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问题要有适度性。解题中分层设问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一个较难的问题,若设问较难,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因此在设问的“量”与“度”上,教师要能恰到好处地把握。
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能对“懂”与“不懂”、“对”与“不对”形成明确的认知。题目的难易程度将直接对学生学习的情感产生作用,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如果把过难的问题“开门见山”地搬在学生面前,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见山”,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见山而返”。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习题难度的把握。
2.分解难点,细化认知。
教师应当把解题难点细化,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并加以分析。这里的分解并不是把“2”拆成两个“1”这么简单,分解出来的小问题,首先需要尽量简单明了,让学生一看就会明白;其次必须由浅入深,先从简单的开始,慢慢进入问题真正的核心所在;再次应该能分能合,小问题是为解决大问题服务的,通过对小问题的分析能组合出大问题所需要的答案。教师利用这一套细化“组合拳”,应该能很快解决难点。
例如学生在做“用以动滑轮将重为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到4楼,每层楼高3米,所用的拉力是12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完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觉得难以入手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难点的方法来辅助学生解题:①作图,明确滑轮组中吊住动滑轮绳子的段数n为多少;②求出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③求出总功和有用功;④求出机械效率。由于分层降低难度,学生在教师搭梯和引路下,不知不觉中已“凌绝顶”,顺利实现认知与能力的飞跃。
3.挖掘能力,实现自主。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探究最基本的就是“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分解细化,学生不光可以掌握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提高了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增强学习解题的欲望,将内心的学习激情充分点燃,从而挖掘出学生的自主解题能力。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指导者。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寻找规律转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总之,习题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作为对概念、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其承担着对课堂教学反馈和补充的任务。教师在进行习题课教学时,应当抓住学生主体和学科知识等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解题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进步,而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小群.谈谈物理教学问题的设计.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8).
[2]张金波.浅谈物理习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物理教学探讨,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