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给大连服装产业“号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给大连服装产业“号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连曾致力于打造“国际服装名城”,至今已经举办了24届国际服装节。但更需要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的是:大连服装产业无论是在产值占GDP的比例上、拥有的名牌产品数量上,还是产值过亿元企业的数量方面、全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的数量上,以及注册商标拥有量、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等方面均不占优势。与此同时,大连服装产业发展至今仍没有建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集中的服装工业园区,一个由服装机械、面料生产、辅料生产、服装设计、物流、人才培训等各部分组成的工业园区。大连服装企业在设备投入、原料供应、金融、咨询服务等方面也都难以达到规模经济。例如,企业的核心动力——培训、营销、物流、技术创新等都难以在企业内部完成。

因此,大连的服装产业要增强竞争力,就需要认真为她“号脉”,清醒地认识到大连服装产业及当地的服装企业究竟有些什么样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治疗”,才是根本。

处于产业链低端

从生产角度将大连服装产业链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研发环节(如研究、开发创意设计、技术培训等);加工环节(如后勤采购、产品主体生产、终端加工、质量检测与控制、储运管理等);营销环节(如品牌经营与维护、批发及零售、销售后勤、广告及售后服务等)等。大连市众多中小服装企业还停留在加工环节。由于大连大量的服装企业依靠OEM维持生产,近几年来的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就会给部分订单渠道控制能力差、成本控制能力低的中小企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并有部分企业因此而无法正常运转。

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市场定位不准

大连国际服装节的举办,打开了大连通往世界各地的窗户,很多国外品牌争相来大连参展,大连服装企业也通过服装节认识了很多国外参展商,并由此建立联系。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在大连服装原来比较突出男装和西装的基础上,把产品定位在加工西装上,或者干脆与外商合作给国外做订单加工。虽然也有部分企业已经自营出口,但还没有彻底跳出外贸的圈子,缺乏自主创新的活力和动力。并且企业之间的联系沟通少,缺乏战略合作精神,喜欢单打独斗,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如此一来小企业没有实力与外商合作,大企业的产品都忙着远销海外,所以大连市场上难得见到本地产的服装。有人把这种现象比喻为,“种了别家的地,闲了自家田”,其经济效益也就难以提高。大连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无力采购、应用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在内部分工合作、管理效益、原材料的综合利用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人力资源状况成短板

管理人员现状 大连服装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基层工人步步提升起来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管理知识、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的脱节严重制约了大连服装企业从传统生产型企业到市场需要的经营型转变。主要表现为大多数管理人员还停留在简单的服装加工,对于如何形成自己的品牌,如何把品牌做好,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值,缺乏足够的经验。

基层员工现状 稳定的工人团队和生产线管理人才是服装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大连服装业的基层人力状况令人堪忧,主要是从业人员流失严重和人力成本优势丧失。

技术人才现状 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向技能的人才比重低于10%,技术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重仅为2.7%,其中硕士为0.1%,本科生为45.6%,专科生为53.4%。这种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在大连服装业中同样存在,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大连服装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品牌建设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

创新能力弱,品牌建设滞后 目前大连的服装企业中大多数出口是贴牌生产。而国际品牌的国产化进程很快,我们的自有品牌企业还不足以与国际品牌抗衡,且本土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困难更多。

大连服装产业发展较早,在国内外小有知名度,但目前大连服装企业仅拥有大杨、桑扶兰、思凡、亚瑟王、富哥等品牌,相对于大连悠久深厚的服装产业底蕴以及历史地位,以及大量的规模小产能低的服装企业来说,仅有的这几个品牌根本不能担当起大连服装产业“根正苗红”的历史,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产品增值盈利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持续发展。

销售模式简单,销售渠道缺位 长期的加工模式

使大连大部分服装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销售模式陈旧。出口方面以“三来一补”为主体,内销方面以区域销售为主体。不能对国内外市场进行有效的营销和开发,品牌和营销渠道的缺失影响了大连在国内、国际服装销售市场上的话语权。这与营销观念的落后是不无关系的。

研发、设计能力薄弱 设计环节的薄弱是大连市服装企业甚至是一些大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业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服装设计队伍,本地服装设计人员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服装设计人员存在流失、水平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连服装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力度不足,研发投入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远低于欧洲等服装业发达地区。在设备的更新换代方面也相对落后,大部分服装企业的加工设备使用期限超过10年,一些新型设备也只有少数企业拥有。这造成企业的再研发能力以及深度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产业链不完整

大连服装和纺织脱节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印染缺失、针织薄弱,面辅料不能自给,化纤生产规模小且以长丝为主。大连市专业生产衬料、拉链和纽扣等服装辅料的企业较少,虽然大连有一家日本YKK拉链外资企业,但其产品是以外销为主。因此,由于产业链的不完整,大连服装业必须比国内同行业的竞争者付出更多。

在大连服装产业二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江浙一带不断向大连取经,江南纺织重镇柯桥的优势使这一地带有了轻捷便利的成本渠道,研发了一批享誉国内的本土男装品牌。福建地区、珠三角地区也以配套的产业链和人力资源的成本优势开创了休闲品牌与时尚年轻品牌,市场很快铺满全国。相对来讲,大连的原材料供给运输渠道没有江浙一带便利。对于外贸生意来讲,日、韩的输出运输成本是降下来了,可是发展自己本土市场品牌的成本却比较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大连市的产业配套应当建立在资源共享科技领先上,因此大连市当前重要的是搞好物流集散,利用市场的需求来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在服装产业链发展方面,大连应该学习宁波雅戈尔集团的经营理念。拉长、拉大大连的服装产业链,将不适合在大连本地投资兴建的印染产业和面料生产基地投放到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保证大连服装市场的资源需求,提高服装企业的环保意识,这是大连服装产业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侯玲玲系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