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第三次单身浪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第三次单身浪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一份人口普查数据称,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之众,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的出现引发了席卷全国大都市的“第三次单身浪潮”。

据说,此前我国曾经历过两次单身浪潮。第一次出现在1950年5月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后随之而来的波及全国的离婚潮。第二次则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即“”结束,大批知青返家,城里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龄单身男女。

和前两次“单身潮”截然不同的是:这次“弄潮儿”中的一部分不再是被动单身,而是一种主动选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年龄在30岁到40岁之间,收入颇丰,工作繁忙,有情趣、有期待。单身,在现今的大都市里,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态度,而不再是“自身条件困难”、“个人生活失败”的代名词。

错位 择偶的标准?

在“白领情缘办公室”工作的杜玉霞看来,如今很多白领结婚难,其实就“难”在心态上。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因此选择另一半的标准也很高,相貌、气质、性格、经济条件和个人品质要样样兼备,对于择偶,90.9%的白领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在媒体工作的邓静的说法就很有代表性:“现在离婚率那么高,我一旦结了,就不想折腾,所以婚前还是要睁大眼睛挑。”虽然这从表面上看,是白领对婚姻负责的一种态度,但人们认为,白领的择偶标准不宜过于苛刻,观念执拗,只要对方的大方向(比如人品、责任感等)不错,就不妨将“男大女小、男高女低、男强女弱、郎才女貌”这些传统的、抽象的标准束之高阁。“关键要明白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而不是一味苛求别人。”

这样的想法,也许不无过去时代主流家庭婚姻观念的影子,但未必是答案的全部,在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关于爱情,关于婚姻,似乎复杂得多,也现实得多……

在机关工作的小曾今年33岁了,他是独子,家里的观念也传统,所以他的婚事一直是父母关注的焦点。虽然工作繁忙,每周都要加班,但由于性格开朗,为人热情,小曾并不缺乏认识女孩的机会。在周边亲友的齐心撺掇下,他曾创下了一个月见8个女生的纪录。但一年过去了,他仍孑然一身。问起来他也不无唏嘘:条件相当的人,永远也有更高的目标,而对我有好感的人,我又没“feel”,感觉永远像是一首歌里唱的:“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想过要将就一点,却发现将就更难。自由和落寞之间怎么换算?我独自走在街上看着天空,找不到答案,我没有答案……”

结婚需不需要理由?

对很多仍在婚姻外徘徊的白领来说,婚姻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要结婚是困扰他们的一个命题。心理医生胡慎之认为,国人结婚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一、怕孤单;二、两个人赚钱比一个人多;三、想要个自己的孩子;四、社会舆论压力大;五、老来无保障。但事实是,这些当年促成婚姻的因素如今在很多都市白领中未必得到认同。

一家IT外企的副总Robin认为,这些结婚的理由对他没有吸引力。首先现在的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他的社交圈子和团体活动很多,异性朋友不少,不怕孤单;其次,他的年薪有二十来万,找个太太估计只会将平均收入拉低;第三,他并不想要孩子;第四,现在社会对单身的宽容度越来越高,没有太多的人有兴趣或有时间对你的婚姻指指点点;第五,就算有孩子,也不能指望他养老,况且不出大意外的话,社会保障体系会越来越完善,只要做好规划,他的老年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所以,我要结婚的话,一定是对方有什么足够打动我的地方,否则急什么?”

季小姐是企业里的中层管理人员,在她看来婚姻就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如果对方在生活中“完全指望不上”,两个人在一起并不比一个人更快乐,那为什么要勉强?或许正如著名女性主义者荒林所说的,现代人越来越倾向将婚姻视作一种理想主义的生活模式,如果婚姻不能提高双方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性生活的质量,他们不会迁就屈从。

当单身成为一种生活立场

在外企工作的Flora要按以前的观念早就成了“老姑婆”。但如今她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爱情守望者”。她的三个“死党”中有一个已经离了再婚,有一个正在离,剩下的一个据说也在遭遇诱惑。“没办法,真是没办法。”Flora一说起这事就大摇其头,“身边圈子的现实,还有媒体的多方轰炸,什么婚外情、、出轨……让我对婚姻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想了半天,这个世界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还是把自己做强了最重要。”Flora现在非常努力地工作,工作之余还不停地充电,她信奉的原则是“选择别人好过让别人选择。”

和Flora惧怕婚姻的原因不同,从事市场营销的赵健害怕的是自己不能养活一个家庭,怕自己因为性格不成熟而导致家庭破裂,怕自己失去自由,怕自己不能给家庭带来光明的前途。虽然只有29岁,但赵健已经感觉到了婚姻的压力,他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月工资都不够买一平方楼,生活压力那么大,背一份就够了,不用背两份。”

部分现代人对婚姻的犹疑愈来愈强烈。除了是对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承担的责任忧虑外,也可能是对分离的惧怕,对从头再来、用已知换未知的担心。有人说“比如现在有些报道经常宣传选美,很容易让一部分人在择偶时过分追求外表,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变异。”

从事婚恋研究的学者赵刚认为,由于社会开放,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中国人自古以来是很重视婚姻和家庭的,但现在的社会舆论却把个人享乐和家庭责任给对立起来,认为不结婚就是重视个人享乐,结婚就是重视家庭责任,这种观念的形成是人为造成的;过分强调了婚姻的不自由,认为结婚就意味着个人的压抑,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回避婚姻,也使得我们丧失了生活的想象力;认为传统的婚姻模式就是惟一的,结婚后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其实,除了“同一屋檐下、同睡一张床”这一模式,还有很多模式,比如“法式婚姻”,夫妻居住在同一套房子里,但是分室而居,各自有各自的房间等。当现代人明白婚姻模式可以多样化,也可以自由选择时,他(她)或许对婚姻不再持有恐惧感。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