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数据会讲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数据会讲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数据的时代,数据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统计的功能就是要将数据中的价值揭示给大众、服务于大众。但可惜的是,并非每个人都熟悉统计的语言。面对统计机构及统计人员用专业术语提供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公众常常手足无措、敬而远之,结果可能会使数据变得无意义,更有甚者还会歪曲数据的意义。为了使数据有意义,让统计机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大众的生活,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自2006年以来相继编纂了《使数据有意义》系列手册,目的在于指导统计组织中的管理者、统计员和媒体公关人员广泛使用文本、图表、视图等工具,最终让统计研究成果走出高耸的“象牙塔”,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使数据有意义》系列手册共四部,其中第一部《“统计故事”写作指南》于2006年,系统地论述了如何利用高超的写作技巧“使数据有意义”。在此,笔者结合该手册,和您探讨“统计故事”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统计故事

统计故事是区别于传统数据分析报告的一种新的统计信息传播形式,类似于新闻报道与统计报告的结合。新闻报道往往趣味丛生、引人入胜,而统计报告却时常由于晦涩的术语、冗杂的数据令读者望而生畏。而如果在传统的统计报告中应用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那么统计报告或许便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于是,统计故事便应运而生。

所谓统计故事,就是向大众讲述一个关于数据的故事。一个“统计故事”能够告诉读者报告中的事情、事件、地点、人物,有时甚至告诉读者事情的缘由以及其是如何发生的。通过讲述统计故事,读者能够在相对轻松的阅读中认识到最新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及相关性,同时相比数据本身,读者更容易回想起故事中的观点。

通过讲述“统计故事”,统计机构不仅可以完成自己的任务——让公众了解一国的人口、社会、经济与文化,让统计指导百姓的生活;同时,大众也可以了解统计机构的工作与成果,这有益于统计机构获得大众的支持与信任,改善与大众的关系,并提升了统计研究成果的透明度。

因此,《使数据有意义》系列手册的编者强烈建议统计机构采用“统计故事”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信息。

如何写统计故事

在“统计故事”的创作中,首先应从数据中思考故事。作者应当分析、挖掘数据中包含的信息,思考数据的意义以及与大众生活的联系,并构思自己想传达的观点和主旨。事实上,如果你的故事能够让读者将数据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那么你的文章就变得更加有趣了。

“倒金字塔”很受用。在故事的结构上,应该模仿记者们的写作结构——“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在故事的开头先给出你的观点与结论,接着按重要性递减的顺序依次给出要点。而传统的分析文章是在文章开头写出你想证明的论点,随后给出数据集,再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一连串的结论。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文章,不仅省略了繁杂的推理,使文章阅读起来相对轻松,更让读者在一开始就了解到统计机构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同时媒体也更可能采用机构的统计报告。

标题应引人注目。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无论报刊杂志或是网站报道,读者大多首先浏览文章的标题,进而决定是否阅读下文。因此,统计故事的标题应当简短醒目,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编者给出标题的以下建议:信息量大;生动有趣;有报道价值;可以包含关键字,如自从(时间)新高或新低、新事物、第一次、一项纪录、一个持续的趋势;使你想要阅读整个故事,而不是吓走你;总结最重要的发现;简介文中的新发现,而并非仅仅介绍主旨。

首段极为重要。首段是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要吸引读者的注意,将读者带入故事中,同时还要概括数据的主要意义。不要尝试在首段中概括整个报告内容,也不必阐述你的假设、方法,而应该提出最重要和有趣的现象或结论。同时,首段应包含充分的信息,这样读者能够决定是否继续阅读,但首段又必须保持紧凑简短。一些作者认为首段不应超过5个句子。

采用可视化工具。我们常说,一图值千言。在统计故事中,当我们借助数据可视化工具将统计数字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时,读者便容易看懂和理解数据的含义了,甚至会有令人惊奇的发现。统计图可以把数据形象地展示出来,便于比较和解释数据间的趋势、关系。但使用时应注意:要显现出数据点、尽量一个图反映一个研究结果、避免额外的信息以防出现“图表垃圾”、展示出视图的逻辑。统计表把杂乱的数据有条理地组织在一张简明的表格内,恰当地使用该工具可以大大减少文章中的数字个数,同时也无需讨论无关紧要的变量。数据地图是使空间数据可视化的高效工具。常用的地图有以下三类。等值线图:不同的地区根据所代表变量值的大小被涂上相同程度的阴影,然而只有比率型数据才适用于面量图;分布点地图:用点的位置和稠密来反映样本的分布和密度;比例符号图:适用于绝对值数据,用符号的位置和尺寸反映样本的分布和数目。

恰当处理数据。数据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能够高效清晰地传递信息,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作者在文章中处理数据的方法。编者提供一些处理数据的建议: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本月CPI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增长了0.5%的运输指数”,不如“较高的汽车保险费和航空票价推动了本月消费价格的上涨”;避免在括号中包含比例,如“据报道在2004年,年长的员工更有可能比年轻的工作人员做无薪家庭工作(12% VS 4%)”,不如“据报道在2004年,大约12%的年长员工做过无薪家庭工作,而在年轻员工中该比例只有4%”;注意百分比变动和比例变动的区别,一个百分比的变动和一个百分比例的变动是不同的,当你把数据表示成比例时,结果应该是百分点的变动而不是比例的变动,如“从2003年到2004年,劳动力中老年人的比例从15%变为20% ,这一比例上升了5%”,此表述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述方法是“从2003年到2004年,劳动力中老年人的比例从15%变为20% ,增加了5个百分点”;将大数字减小到易于理解的水平:如“在去年2468亿美元的零售支出中,消费者在汽车及零件上消费了864亿美元,在食品饮料上消费了593亿美元”,不如“在去年每一百美元的零售支出中,消费者在汽车及零件上平均消费31美元,与此相比在食品饮料上的消费是23美元”。

统计故事无疑是一种统计信息传播的有效工具,但延伸看来,统计故事更是一种思维、一种观念。它体现出了统计机构应当肩负的职责——普及统计知识。统计机构、统计数据不应仅为官方、学界服务,更应当“降低姿态”,改革创新,吸引更多的“寻常百姓”关注统计数据、统计报告,进而让统计更好地服务大众的生活,让统计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高敏雪:“我一直认为,统计是有趣的,数据中是有故事的。但这些趣味和故事常常被淹没在一些‘正襟危坐’的学术论文中,那些诘屈聱牙的专业术语,那些莫测高深的数学模型,会将许多读者挡在门外”。这是我在《宏观算大账》一书前言中写的一段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这篇小文所介绍的就是,在推动政府统计以用户友好型的态度服务于社会公众方面,国际组织所提供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