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成矿作用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成矿作用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华北地块北缘中段)是我国重要的金矿产出地,区域内大型金矿密集分布,在多期次的构造-岩浆作用下,矿床类型多样,成矿作用复杂。本区内金矿主要受太古宙绿岩带控制,在滨西太平洋断裂带与古亚洲断裂带交切影响下,呈北东向与东西向断裂复合控矿的特征。成矿时间主要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

关键词:华北陆块北缘中段 金矿 绿岩带 成矿作用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36-02

1 区域地质背景

华北地块是我国最古老的地质单元,区域构造格局复杂,是我国重要的金矿成矿区带,根据中国大陆成矿区带的详细划分,本区位于滨西太平洋成矿域,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华北陆块北缘中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银铅锌铁硫铁矿成矿带。区域范围内的变质基底形成于吕梁运动后,主要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变质程度上经历了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到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

研究区处于华北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结合地带,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前寒武纪多期次的构造旋回伴随大规模的区域变质作用,是区域基底的形成条件。古生代,在长期稳定的克拉通化基底上,华北板块北缘与西伯利亚板块缝合,形成兴蒙造山带,初步形成本区EW向的构造格局。燕山期,受“东亚汇聚”的构造格局的影响,本区经历了大规模的陆内造山运动。中新生代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深俯冲作用改变了区域构造格局,NE向、NNE向构造叠加于EW向构造系统之上。区域内NE向和EW向构造,形成了行列相间的格局,为金矿床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区域内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次、多旋回的特征,岩石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总体而言,对于金矿成矿影响最为重要的时期,首先为太古宙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构造运动,形成了本区内广泛发育的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其次为晚海西-印支期,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的汇聚形成兴蒙褶皱带,形成了中-酸性和偏碱性岩体;另外,在燕山运动期间,由于陆内造山运动导致地壳急剧增厚,从而引发白垩纪大规模岩石圈垮塌并伴随岩浆的侵入和喷出作用。强烈的岩浆作用形成了重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

2 金矿成矿的地质条件分析

2.1 金矿床与绿岩带

华北地块北缘的变质基底经历了晚海西-印支期以及燕山期构造-热事件的强烈改造,绿岩带中的金矿在后期被重新活化、迁移、成矿,因此本区内的金矿成矿具有鲜明的后期改造特点。但根据金矿产出地区的变质岩层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拥有较高的金元素背景值的绿岩带应为后期形成的金矿床提供了主要的物质来源(表1)。

2.2 构造背景

研究区处于我国三大巨型深断裂构造体系中的滨西太平洋断裂带,同时受古亚洲断裂体系影响,形成了NNE向和EW向复合的断裂控矿特征。

区域内发育多条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断裂,控制了地块内部多数断块的空间分布和构造条件,为岩浆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具有极其重要的控岩和控矿意义。

本区内断裂发育呈明显的多期性,最早可至少追溯至吕梁期。东西向断裂发育最为活跃的时期为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古亚洲洋的闭合导致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主导了东西向的构造格局,控制了晚海西-印支期的岩浆岩展布,是金矿成矿的重要阶段之一。

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东亚汇聚”构造格局形成后,在早期陆内造山运动导致的地壳急剧增厚影响下,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岩石圈垮塌和地壳减薄,造成北北东向构造活动极为强烈,壳幔岩浆活动加剧,为金矿的形成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构造条件。

北北东向与东西向复合的网格状断裂构造格局为岩浆-热液活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本区金矿的成矿创造了运移通道和赋存空间。在北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构造交汇的部位,往往为金矿成矿的有利地区。

2.3 岩浆活动

本区金矿的主要成因类型为岩浆热液矿床,说明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华北克拉通的活化所带来的大规模岩浆活动是区内金矿床形成的基础条件之一。

其中,晚古生代岩浆侵入活动主要集中于晚海西-印支运动期间,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缝合的产物,空间分布集中于尚义-平泉深断裂附近及北部。多见中-酸性和偏碱性岩体。为受尚义-平泉断裂带控制的小营盘、东坪、水泉沟等诸多中大型金矿床提供了矿化围岩。

区内金矿成矿时代集中于中生代,说明燕山期岩浆活动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燕山期岩浆活动促进了早期形成的碱性杂岩体的碱交代作用(钾化),最终在海西期杂岩体内形成了金矿床。另一方面,燕山期岩体与变质基底的绿岩带发生反应,促使绿岩带中的金元素重新活化、迁移和聚集,最终聚集于浅层断裂构造中成矿。

3 金矿的成矿时代特征

华北地块金矿时代具有成矿物质来源老,矿床形成年代新的特征。大多数金矿床形成时代远远晚于变质基底的绿岩带。金矿的成矿作用更多地发生在中生代,这与华北地块在中生代经历的强烈构造-岩浆运动有密切联系。通过对现有金矿床同位素测年资料(表2)分析可知,总体而言,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的成矿主要时期可分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海西-印支期以及燕山期。

3.1 新太古代-早元古代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成矿与变质基底有直接联系,新太古代-早元古代形成的含金量高的绿岩带是本区金矿提供了主要的矿源。尽管区内多数金矿受显生宙构造-岩浆活动影响明显,但其在空间分布上无法摆脱绿岩带的控制,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另外,区内部分金矿床受后期地质活动改造影响不大,受太古代-早元古代绿岩带直接控制。

3.2 海西-印支期

区域北部兴蒙造山带的存在说明,海西-印支期华北地块北缘构造运动强烈,并分布广泛的该时期岩浆岩。张宣地区的水泉沟-后沟碱交代杂岩体控制了诸多金矿床,此岩体的成岩时期大致为海西晚期至印支期。岩体内部靠近接触带分布有东坪、后沟、中山沟等金矿床;接触带范围内则有小营盘、韩家沟、葛家峪等金矿床。

3.3 燕山期

燕山期是本区重大的构造-岩浆活动期,形成了一系列中低温岩浆热液金矿床,在华北地块北缘中段分布十分广泛。以代表性矿床金厂沟梁金矿为例,岩体K-Ar法测年数据为126.3 Ma,U-Pb法测年数据为125.5 Ma。

4 金矿床的类型

由此前分析可知,华北地块北缘金矿床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主要具有受变质绿岩带和后期构造-岩浆活动双重控制的鲜明特点。根据这一鲜明特点,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床可以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两类,其下又可划分为若干亚类(沈保丰等,1996)。

4.1 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是指金矿床和绿岩带形成在同一期构造-岩浆旋回,也就是从火山-沉积作用开始,同构造期的花岗质岩石的侵入,随着地壳向深部下插,经受深变质的区域变质和变形作用,后构造抬升,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退变质型韧-脆性剪切带形成和叠加,绿岩中金质的再富集和金矿床形成的整个地质演化过程。而金矿床的形成是该期构造-岩浆旋回中最晚的一次地质事件。金矿化在空间上受线性韧性剪切带或断裂相伴生的退变质作用控制。该类型金矿床的成矿时期为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按产出特征可分为细脉浸染状和脉状金矿床两个亚类。

4.2 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

该类型金矿床是指深变质花岗岩-绿岩区克拉通化后,深变质绿岩带中的含金岩系或金矿床,在后期地质演化过程中,主要在显生宙的海西-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的内生地质作用,促使源岩中的金或金矿重新活化改造和再富集而形成的金矿床。依据不同岩浆作用的类型和构造环境,再细分为:与碰撞型壳源深熔花岗岩有关的金矿床;与伸展构造环境偏碱性岩和碱质交代作用有关的金矿床;与岩浆隐爆作用有关的金矿床和与伸展构造环境次火山岩-火山岩有关的金矿床。

5 结论

(1)华北地块北缘中段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形成的变质绿岩带。绿岩带决定了金矿床的空间分布。同时,区域构造发展历史决定了金矿床受显生宙海西-印支期以及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明显。

(2)金矿床可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再生型热液金矿床两类,其中后者是本区最为重要的矿床类型。

参考文献

[1] 裴富荣,吕凤翔,范继璋,等.华北地块北缘及其北侧金属矿床成矿系列与勘查[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 沈保丰,李俊建,毛德宝,等.中国深变质绿岩带中金矿床的成矿特征[J].天津: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2009.

[3] 陈柏林.论中国金矿床成矿时代特点[J].北京:地质地球化学,2002.

[4] 罗振宽,苗来成,关康.华北地台北缘金矿床成矿时代讨论[J].北京:黄金地质,2000.

[5] 李俊建,罗镇宽,燕长海,等.华北陆块的构造格局及演化[J].北京:地质找矿论丛,2010.

[6] 张晓华,肖克炎,朱裕生.中国内生金矿成矿规律及空旷因素[J].北京:矿床地质,2004.

[7] 华北地块北缘(中段)1∶50万地质编图总结报告[R].天津: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