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新题型的教学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新题型的教学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改革,140字段落翻译的出现体现了对高校学生大学英语综合能力运用的要求,与此同时,新题型的翻译考试对学生的考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者首先分析了目前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现状,结合翻译新题型的特点探讨了段落翻译的实质。旨在使广大的老师和考生更加熟悉大学英语四级翻译考题,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段落翻译 新题型 改革 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1-0057-03

一 四级考试改革的基本情况

2013年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委员会对四级考试的结构和测试题型做出调整,翻译题由单句翻译变成整段翻译。为了应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强了四级翻译讲解,本学期我们也组织了多次模拟考试,但成绩都不理想,翻译分值15分,大部分同学都无法及格,或者直接放弃。考试难度增加,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挑战。此次翻译题型的调整更加符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增加的有关“译的能力”的要求。该题型对学生词汇、语法和翻译技巧以及英语跨文化意识方面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翻译的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

二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仍在沿用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师按照课文讲解单词、短语、语法,学生背词汇、句型、语法,进行词汇层面上的文字互换。翻译教学往往局限在黑板上,采取“满堂灌”、记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对于翻译技巧鲜有涉及,所以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更感到困难重重。另外,我们学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只学两年的英语课程,课时较少,没有专门的翻译课;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他们的专业与英语没有任何关系,对英语学习没有足够的认识。

三 新时期大学英语段落翻译的教学方法

王寅指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因此翻译实质上是对原文意义、信息、思想、文化的传递,对学生的语言、文字、学科、文化和转换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牢固的词汇基础、稳固的语法知识、深厚的语言功底以及宽泛的知识面。

从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改革开始,已经经过了三次考试,在这三次考试中,段落翻译的主题并不涉及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如2013年12月份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结、中国烹饪以及茶文化话题;2014年6月份的核能问题、教育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大家平时很熟悉但容易被忽视的话题,因此考试组委会的评分标准主要是看译文是否无误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用词是否恰当,行文是否流畅,基本无语法错误。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中英文不同的表达习惯,将文章的讲解与翻译技巧结合起来,运用恰当的方法帮学生积累与翻译相关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避免中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低级错误。

1.中英文不同的表达习惯

中英文是两种完全不同语系的语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在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名词性从句中,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原文、理解原文,获得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处理原文的句子,正确断句、合句,找到主语,理解原文中的语言现象和逻辑关系,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习惯。

第一,补充衔接手段,实现显性连接。与汉语的动词多、短句多,常按时间顺序或者前后因果的逻辑关系排列,呈链状结构不同的是,英语常常按照句内主次从属关系排列,在句子主体上添加修饰语以及限定语成分,形成严谨的树状结构。因此在翻译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补充相应的衔接手段,实现显性连接。如:在这一年半中,她抄写、背写单词的纸,垒起来可达到桌子的高度。

In that year and a half,the paper on which she had copied English words or written them down from memory,if stacked up,could reach the table from the floor.从译文可以看出,为了形成严谨的树状结构,在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定语从句、被动语态。也突出了英语多从句、多被动的特点。

第二,增词。增词是为了更加充分地传达原文含义,以求“信”“达”“雅”。添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词句,表面看似不忠实,而在翻译中根据逻辑关系增加连接词或者修饰词以增加连贯性并不显得多余而会使译文增色不少。如: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你可以游览万里长城、故宫、颐和园等。

Beijing is a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that offers some scenic attractions:the Great Wall,the Forbidden City,the Summer Palace,etc.

译者通过添加一个用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来修饰center,能够让来北京旅游的外国友人更加了解北京。

第三,减词。英语崇尚简洁,在不影响原义的情况下避免拖泥带水对原文进行必要的删减省略是汉英翻译中的常用方法。如: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吧,热烈拥抱整个春天吧!

Let us stretch out our arms to embrace the spring which is one of the revolutions,of the people,and of the science.我们发现译文使用了三个of结构,避免了翻译中的拖泥带水。

2.四级词汇量积累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学生在达到英语四级要求时候,应该掌握4000个英语单词,这个要求让很多学生产生了恐惧感。在2014年6月份的四级翻译考试中,由于词汇量的严重匮乏,核能被很多学生翻译成he energy。除了学生背记单词外,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词根法、词缀法、语境法、谐音法、联想法等方法记忆单词。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有意识地背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历史事件、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表达更流畅,更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

3.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正如奈达所说:“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三次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四级段落翻译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作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堂中很少接触到系统的翻译练习,如果教师忽略了文化背景知识,而只是一味地教授语法、词汇、句型,费时费力不说,还会使学生本来就不多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另外,中国近几年掀起的“国学热”,还有全球风靡的汉语桥节目让我们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第一,词汇差异。词汇教学多年来的基本程序都是先读单词,教师再有重点地讲几个词汇用法和例句。其实许多单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不掌握文化内涵,就不能掌握词汇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总能听到如“走狗、狗仗人势”等特有词汇,而在西方狗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如:Love me,love my dog。White在西方含纯洁、天真无瑕之意,新娘要穿白婚纱,a white day是“吉日”;而“白色”在中国文化中用来象征死亡,在丧葬中活动中用白纸,披麻戴孝用白布。

第二,的差异。“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等是中国特有的说法。由于中英差异如何将其译成英文并不是一件易事。在大学英语精读三的第三单元why I teach中有这样一段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很多学生错误地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而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或clay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

这句话应被译为:“教师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泥土”此处指你这个人,相对于精神的人类的肉体。根据圣经,人是上帝用泥土创造的并通过往他鼻孔中吹气赋予其生命。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父母给予了学生的肉体,老师塑造了其性格。

挖掘教材,注意文化意识的培养,引发学生对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教师教学的重点。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四 结束语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无论是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的,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或是在对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培养过程中,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都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英语人才,教师应该首先意识到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生译)[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2]董亚芬主编.大学英语精读3(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5)

[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