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壮丽的史诗:《特洛伊》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壮丽的史诗:《特洛伊》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特洛伊》的拍摄特征符合这一原则,也力求达到这一原则,导演和编剧致力于“真实”历史的特洛伊,他们努力复原真实人性化的“英雄’而不是神意旨下的木偶。从道具到剧情,从直白、简约的台词到心理剖析,呈现给观众的是生活的真实与现实的生动,影片抛弃了“小说式传奇”和泛滥了的“好莱坞浪漫”,它告诉我们:真实一样打动人心,真实更加经久不衰,真实的历史才是最生动、最壮丽、最伟大的史诗,《特洛伊》实至名归。

[关键词] 史诗;《特洛伊》;历史

《特洛伊》是一部历史的素描,因为没有华丽的油彩,而分外的“真实”,它像是一段褪色的记忆,让观众的心重新经历血与火的生存、爱与恨的踌躇、生与死的抉择,真实的人类存在史与现实的人性英雄感让每一个现代人悲喜共戚。

一、史诗与电影

《特洛伊》改编自著名《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原著以神话故事为蓝本,再现了古代气势恢宏的战争,但在影片中完全以现代人的理解代替了原著中的神话元素,英雄依然是英雄,而史诗中的神话已经不复存在。虽然如此,但影片在道具和情节上,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再现。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谜团的传奇,对于这部史诗,我们至今还有许多不解之谜,令史学家困惑而又挥之不去。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曾经确实发生过一场影响巨大的战争,这场围绕着特洛伊展开的战争发生在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对于这么遥远的年代,电影会采用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来展现呢?为了再现诗史中雄伟的特洛伊古城,剧组动用了上千人来建城。为了达到真实的效果,对一米半厚的城墙进行了特殊处理,使用的水泥、沙石料和木材不计其数,就连古城的排水系统也进行了真实的修复,然后经过电脑设计师的高超的技术处理,奇迹般地再造了一座矗立在岛国马耳他的特洛伊。由于古城展现出了逼真的效果,以至于在电影拍摄完后,那里成为马耳他一个新的旅游景点,里面拍摄电影所用的道具被永久保存了下来。城中的街道、宫殿,战争中使用的车马、兵器,都力求再现真实的历史,所以我们看到的武器非常原始,车马装备非常简陋,剑无护手,马无脚蹬,人披布衣,战士赤足。在打斗的处理上也很真实,既没有神话中的无穷魔法,也没有武侠片中的盖世神功,虽然有多处你死我活的拼杀,但是勇士们的格斗没有花样繁多的飘逸姿势,只是体现了他们的力量和速度。比如在开始的一场战斗中,阿喀琉斯一剑将一个力大无比的敌将刺死,动作迅猛快捷,干净利落,毫无花哨的铺垫和渲染,但是却真实地表现了他的无敌的剑术和难以预料的速度。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的城下之战是电影的高潮部分,但是处理手法仍然很直白,打斗中没有飞腾的舞步,闪展腾挪间却展示了二人令人钦佩的胆识和力量,跳跃、刺枪、挥剑无不显示出古代战士对于战争中对手的尊敬和不服输的韧劲,庄严中增添了历史的真实感。

除了追求的外在的真实感外,《特洛伊》在内在的精神上力求体现诗史中存在的历史真实性。从阿喀琉斯对于阿伽门农态度来看,诗史《伊利亚特》中,既有阿喀琉斯对于阿伽门农的反抗和不屑,也有对阿伽门农的权势地位的让步与屈服。当阿伽门农要夺取阿喀琉斯的战利品时,二人发生了争执,阿喀琉斯敢于当面斥责阿伽门农是玩弄阴谋的鄙夫,甚至于想要动武,说明对于战利品的分配是遵循了原始的民主制度,虽然阿伽门农贵为统帅,是王中之王,对于战利品仍无绝对处置的权力。而从后来阿喀琉斯的退让来看,权势仍然占了个人英雄主义的上风。这种真实的历史情境在电影《特洛伊》中也被真实地再现了。影片中有多处阿喀琉斯讽刺阿伽门农的场面,这不仅仅是表现了阿喀琉斯狂妄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斗争,电影中出现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对历史、对原著的尊重。

在真实再现历史的同时,通过对古典著作的重构,电影中被明显加入了现代元素。它没有停留在历史的表层,而是植入了现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和想象。电影人在拍摄《特洛伊》时,不得不考虑作品的商业性质,所以电影中并不缺乏吸引眼球的特效场面和让人动心的俊男靓女。蔚蓝的大海中行驶着气势恢宏的翘角船队,漫天黄沙下数万人赤膊相拼,男女间情爱与、吸引与反抗相互交织,这些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迎合了现代观众寻求新鲜、刺激的需要,目的是能够让巨资的投入带来丰厚的回报。当然这样的商业目的可以被当作是对原作的不忠,但是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样做也是无可厚非的。

综合以上情况,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带有现代元素的,力求还原历史的史诗电影。电影《特洛伊》对于《伊利亚特》,有继承,也有发展;有融合,也有疏远。

二、从梦幻中的神到现实中的人

电影《特洛伊》对《伊利亚特》最大的改编就是剔除了神话的色彩,脱去神的外衣之后,英雄不再具有金刚之体。虽然电影缩小了原著的视角,但也还原了真实的历史,让高高在上的神成为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英雄,他们个性鲜明,让人感叹不已。

原著中的人物之所以缺乏个性,是因为神在操控着他们,神话传说中的人是不需要个性的,他们只有遵守和控,他们的命运悲剧皆源于神的操控。而拍摄于21世纪的现代影片《特洛伊》,要符合此时人们的心理诉求,所以影片中合理地做到了“诸神退让”,没有了神话因素的电影更贴近了现代人的生活,剧中人物的命运从被神操控中解脱出来,成为或勇敢、或怯懦、或仁爱、或贪婪的真实的人,种种悲剧命运的产生皆因性格使然。所以,《伊利亚特》中所有与神有关的曲折经历都被打上了深深的人性烙印。这些似乎与文艺复兴中提倡的人文主义精神很相符。电影做出的这样的改变谈不上是多么超乎寻常或者伟大,也不会让原著的拥护者感到满意,但是大众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对古典文献的继承和发展,对战争中英雄人物的歌颂。

于是,电影中人物变成了偶像,富有人性化的英雄们性格更为复杂,情感更加丰富。比如阿喀琉斯,虽然富有英雄气概,但又狂放不羁,温情中掺杂着忧郁。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尤其吸引了观众,因为这与每个人的经历都能产生联系或共鸣。阿喀琉斯从神变成了人,他会遇到和我们平凡人一样的问题,做出一样的反应,有爱有恨,有畏惧,有迷茫。这样的英雄离我们很近,也很让观众感动。

导演沃尔夫冈·彼德森想要呈现给大家的不是神话,而是诗史所处年代中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残酷战争,只有让观众感觉到真实的人物,才能把观众带入故事中去。制片人黛安娜·拉斯本同样赞同电影对神话的这种改变方式,他认为既然人物故事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既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英雄,那么我们只能是用情感因素来让观众体验到共同的经历。电影成功逾越了因时间而产生的距离,把几千年前的人类情感和当代人的感受联系到了一起,于是我们就有机会去平视人类祖先中的精英人物,摘掉梦幻的光环后,我们体验到了他们真实的情感。对于人物去神话的处理,是导演对诗史人物进行再塑造时注入的个人情趣和意愿。作为导演的彼得森不仅要面对历史著作,更要面对现代社会,面对观众,于是英雄们在电影中走下了神坛,进入了真实的人类社会。

三、从粗朴自然到精心雕琢

《伊利亚特》创作的年代久远,原始的口头传唱形式给诗史带来了质朴自然的风韵,如同自生自灭的野花,开得自然,无需人工雕琢,依然魅力无穷;而电影《特洛伊》是被移植进温室的野花,虽然光彩夺目,但是没有了人工的呵护,就会黯然失色。是园丁精心的修剪,使它生长得奢华而精细。

《荷马史诗》清新自然的特点广为人们所称道,布瓦洛认为《荷马史诗》之所以让人倾倒是因为它“从大自然而来”。荷马善于使用大自然中的事物来进行比喻,把铜长矛的闪光比喻成森林上弥漫的火焰,把庞大的军队比喻成茂叶繁花,把两军作战比喻成是两班割麦人把一把把的麦割倒……所有比喻的素材均来源于自然,是生活在乡野间的人生活体验的真实反映,真切自然的情感跃然纸上。而在描写人物时,也都是些质朴的语言,如“牛眼睛”的赫拉,“白臂膀”的海伦,没有一丝一毫的华丽辞藻,却能用简单的语言来成功刻画出人物的特性。荷马对杀人场面的描写直白到了极点,“青铜咬进了许多战士的肉”,“除了见血、杀人……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而对于心理的描写也是不加修饰,直截了当,泛滥的“把我的心淹没了”,这样的语言就像一个不会掩饰内心想法的孩子,直接地表达着自己的真实想法。

电影《特洛伊》在内容上继承了诗史粗朴的本色,但要表现这份令人惊诧的粗朴,需要在拍摄的手法上精心雕琢。现代人回望《荷马史诗》,会惊叹于诗人质朴语言中超凡的表现力。电影《特洛伊》精细打造了这种质朴的氛围,虽然使用的是声光电和电脑特技等现代技术,在银幕上呈现出的却是真实、自然而又质朴的画面。如在人死后的葬礼上,人们搭起陵台,在死者的眼睛上放上钱币,燃起熊熊的大火,吟唱声庄严肃穆,但词调简单如同女巫的呓语,虽然是原始的粗野,却令人耳目一新。再如,电影中的宫殿、城墙都是很简单的土色,贵族皇室家中的摆设非常简单,人们席地而坐,躺在兽皮上睡觉,整部影片用充满了原始味道的道具把我们带回到了遥远的过去。电影营造这样的场面是为了尽量向原著靠拢,但是这种粗线条的处理绝非是不加修饰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从诸多雕琢的痕迹中我们能体会到电影设计的精细所在,如在故事情节的节奏上,虽然表现出了《伊利亚特》中的大部分情节,但是结构紧凑,没有冗长的铺垫和烘托,显得非常精炼。而人物的台词更是非常直白,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如普里阿摩斯提出让阿伽门农的军队从他的土地上撤走时,阿伽门农霸气地说:“今天是杀戮的日子。”后面还说:“我喜欢你的土地。”如此直接的语言很明显地表明了阿伽门农掠夺成性的本质和侵略特洛伊的野心。普里阿摩斯在失去大儿子之后,为了能够要回自己孩子的尸体,他坚定地做出判断:“敌人也会尊重我们。”简单的语言表明了他的勇气和令人钦佩的决心,电影中的英雄们几乎都是只有着如此简短的语言,但是其内容却蕴涵了丰富的智慧,其精辟程度可以和格言相媲美。

《特洛伊》没有华丽的画面和语言,但是电影能够用简洁的色调、简单的吟唱、简短对话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里面的英雄背负着重大的使命,但是这些使命如同是沉重枷锁,让他们不得不一次一次在亲人面前流泪。壮志难酬、英雄气短,那个时代的英雄就是如此的无奈。纵观整部影片,电影用粗重的线条在勾勒这些英雄的性格,背后则是电影人对《特洛伊》各个细节的精心处理。

[参考文献]

[1] 张燕,杜渤,张静.从影片《特洛伊》谈早期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J].电影文学,2008(05).

[2] 张润,史立英.《特洛伊》:神话战争的人性化诠释[J].电影文学,2009(06).

[3] 刘萍.从《伊利亚特》到《特洛伊》——经典重构之反思[J].外国文学,2008(03).

[作者简介] 杜丽华(1978— ),女,山东诸城人,语言学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马晓莹(1979— ),女,河北石家庄人,文学硕士,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