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众的媒介和媒介的大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媒介作为大众的媒介,受到了大众的影响,而大众作为媒介的大众也被媒介影响着,这二者相互间的互动带来了人的精神上的不断的变化,媒介不断冲击主体,主体一步步丧失自我,那么媒介是怎样让主体的自我被外在的他者改变的呢,同样,外在的个体是怎样改变媒介的呢?本文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和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解读这些问题。
【关键词】精神分析;媒介;欲望
很多人把媒介成为反映现实世界的镜子,其实媒介起到的绝不仅仅是反映社会的镜子的作用,更是映照个体自我性,形成主体之自我性的重要作用,媒介在人的精神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间接化程度不断加深,媒介成为人类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媒介对人的塑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媒介是怎么样一步步让有着所谓主体性的人变成丧失主体性的小他者的?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为解读这个机制的运作提供了理论支点。同时,为了适应受众的需要,媒介成为大众的媒介,那么媒介是怎么成为大众的媒介,被大众所接受的呢?大众传播学的一些理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理解这个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大众的媒介
(一)媒介是对大众象征界、想象界的反映。拉康认为现实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完全被想象界、象征界替代了,所以他很少研究这个领域。由于人类认识到的世界是人的意识对世界的再加工,因此已经不是现实的世界,所以人接触到的世界与表达出来的世界是不同维度上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底层的现实,类似于佛洛依德所说的“本我”,是个人纯粹的未被“文明”的世界,媒介是接触不到,也没必要接触的。想象界,是个人主观领域的世界,此时主体与自我已经产生分裂,主体S开始转变为$,拉康认为,人要想成为自己,必须经过在他者介入下与外部的镜像认同的过程,人在经历这个过程后,就丧失了其本我。想象界就是这样的主体看到的世界,是有他人介入的社会世界,是一种非整合的互相激烈竞争主体性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关系所支配的世界。媒介,就是将大众的想象界、象征界集中起来,从中挑选最具有普遍性的内容,然后报道出来。媒介接触到的从来都不是真正的现实,人的内心是不可窥视的,媒介也无法窥见,只能报道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过是想象的事实,然后通过象征界中的语言和秩序,以及报道者个体本身的象征界的既定模式表现出来,这些前提与过程就注定了媒介报道的是想象界、象征界内的一些内容。媒介是他者目光的集合体,是个体映照自己的镜子。
(二)大众对媒介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介。大众对于媒介并不是只有被动形态,大众对于媒介而言也是主动形态。不仅大众把媒介视为他者目光的集合,媒介也把大众视为他者,并且也很关注大众这个他者的目光。这种凝视的目光是想象性的、不可见的。凝视是由他者发出来的,这里拉康所说的他者既是构成主体的无意识的场所,也是主体的无意识构成本身。他者是一种他在性的结构力量,是能指的场域,是主体在此完成其认同的场所,所谓主体是被结构的,实际就是在他者秩序中构成的,主体总是且已然是他者的主体,是在他者场域中出现的效果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根本上是主体与他者的关系,是参与对话的两个主体相对于他者场域的位置关系。大众作为媒介的他者,媒介作为大众的他者,两者之间的循环互动使其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于是主体性在这样的关系里悄然逝去。
二、媒介的大众
(一)主体的伪自我建构过程
拉康认为为了使人成为人,为了把人结构为人,就必须要有需他人的介入,即对他者的效法、模仿,对他者的认同。没有他人的介入,自己就不能成为自己。拉康说,“自我的作用只是为了用对话语来说最根本的抗拒来掩盖主体的位移”。以主体之名占据主置的一开始就是一个“替身”。这个作为替身的伪自我在场时,本我被谋杀了,确切地说,是我的自杀。在拉康看来,成长中的个人主体与他人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带有“侵凌性”(暴力性)的微细的“情感交流”,这个“交流”往往以自己同类的感性形象的方式出现,这是现象学意义上的一种社会性的意向关系。“主体在他自己的情感中认同于他人的形象,而他人的形象在他身上抓住了这个情感”。 [1]人不能认识自己,人是通过自我的消失,然后再构建理想的自我。而这个理想的自我现在越来越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给予的,他者的目光取决了媒体塑造的社会氛围,因为媒体拥有能指的话语权,即媒体享有优势符征,媒介可以定义成功人士,甚至是成功人士的衣食住行。于是,社会中的个体为了获得他者的欲望,为了成为自己,开始去模仿媒介所定义的他者形象。
(二)欲望的辩证法。拉康认为,欲望是被存在的空无贯穿的人类想要恢复“有”的尝试,当然这种尝试是不可能重建的。也就是说,欲望是被这种空无侵袭的人类的宿命,它围绕着呈现主体的不完全性和裂痕的刻印,与互相填补的恢复失地的行动同时展开。欲望绝不是与我自身相关的,主体以欲望他者之欲望的形式第一次能够把自己的本质预设在永劫的未来。欲望其本质就是期盼着被对方所欲望,结果引发了主人与奴隶以死相赌的互相承认的战争。人的欲望被建构在他者的欲望上,于是攀比心理产生了。却不知道自己不是在和他者较量,是自己的主体性在与奴隶性较量,往往是赢了他者,输给了自己的奴隶性,于是成了自己的奴隶,欲望的奴隶。拉康认为欲望指向的对象作为缺失者不在现实世界,但正因为它作为缺失而不存在,才被渴望。我们能够和欲望建立某种关系就是通过这种缺失者,这也是欲望主体的命运。如果没有心像的介入,我们就不会与欲望的对象发生联系,因为欲望是一种空无的存在。欲望和作为其对象的地点被事先通过禁止预设下来,如同伊甸园的果子,禁止被食用,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三)认同。认同在媒介对大众的影响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主体从观看媒体到接受媒体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认同”。主体在认定一个影像之后自身会发生一些变化事因为主体认同这个影像,并且试图模仿。主体是认同在他人身上并一开始就是在他人身上证明自己。认同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认同,是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亦即追求自我统一性及连续性的感觉。二是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个体身为一个群体成员这方面的自我观念。[2]媒介既可以帮助个体完成自我个人的认同,也可以帮助其完成社会认同,媒体作为他者目光的集合体,被认为代表着社会中其他人的普遍的共同的看法。个人通过从媒体中寻找他者的认同,继而找到自我的认同,从而完成自身的发展。
三、结语
面对媒介的镜子般的功能我们能做的应该是保持清醒和主体性,镜像阶段理论认为要想坚持主体性是不可能的,因为欲望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他者的介入是必然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也不可能不受他人或者媒介的影响,但是不要让欲望放大化是可以做到的。人之所谓为人类是因为存在思维和意识,而这些精神的存在是受主体自我控制的。媒介作为大众的媒介,应该自律,遵守自己的行业准则,探寻大众真正需要的东西,做真正的大众的媒介,起好媒介的镜像作用。
拉康认为如果我们不背叛自己就无法消除隔阂。只要不把自我撕裂,不把它的外壳撕得粉碎,我们就不会走上自由之路。[3]
【参考文献】
[1]张一兵.拉康:从自恋到畸镜之恋[J].天津社会科学,2004(6).
[2]张伟群.教育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