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点妙悟,引人入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点妙悟,引人入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郑志勇,200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高中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教于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从教10年来,他悉心钻研教学,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以“科学评价、学法带路、爱心融入、精细管理”为特色的教育教学之路。连续10年任班主任,3年带毕业班。参加国家级课题“‘少教多学’高效语文教学”研究,论文《抓住作文根本,教学举重若轻》《“少教多学”呼唤以生为本的智慧教学》获国家级二等奖。另有《摆脱说教,提升教育境界――体悟教育心得》《班主任学法指导教育实践心得》等十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奖。教育案例《又是一年柿子红》,收录在静海县教育局主编的《教师家访案例集》中,《雕琢心中的天使――综合分析学生的策略与方法》在《天津教育报》发表。常规讲评班会课“阶段反思与调整”,在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主题班会课大赛录像课评比中获国家级二等奖。《菜根谭》上说:“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以此为座右铭,期许和要求自己有怀,有真作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犹太人通过在《圣经》上点蜂蜜让幼儿舔食的仪式,教育孩子“书本是甜的”。高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快乐。那么,学习的快乐是什么呢?

格式塔心理学派有一个著名的黑猩猩取香蕉实验:把黑猩猩关在笼内,香蕉放在笼外用爪子够不到的地方;笼内有一根手杖、两根竹杆和箱子、绳索等;单独用这些工具取不到香蕉。黑猩猩在尝试失败后,静坐“思考”了一会,突然想到把两根竹竿接起来获取香蕉的方法并获得成功。格式塔心理学派称这种学习为顿悟式学习。

顿悟式学习,有着从扑朔迷离到豁然开朗的贯通感,有着从尝试探索到掌握工具的快乐感,有着从剔除错误到发现真理的成就感,有着从柳暗花明到曲径通幽的禅悟感。学生的顿悟更多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点悟式学习呢?

一、巧设情境,“十面埋伏”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和“悱”的状态就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心理预期,在多次尝试失败后,困惑迷茫、亟待答案的状态。只有达到这样的状态才有后来快乐的产生,才有后续教学的高效。为达到这一状态,需要三点准备:1.充分阅读。教师应该舍得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不然课堂总会处在教师替学生代劳的“慢转”状态,当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也要放置一串“黑猩猩取食的香蕉”。2.抓住“矛盾”。任何文本都有或者可以设置一个“矛盾”点,这个点可以统帅全篇,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我们应该在导入部分设置一个整节课探究的问题,它是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问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荷塘月色》,可以设置问题:“有人说它很美,有人则说它过于浅露,甚至否认朱自清是散文大家,你是怎么看的呢?”3.探究不得。顿悟式教学的情境设计不仅包括课堂导入部分,还包括尝试错误、探究不得的部分,只有抓住这一契机,才会有后来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巧疑妙问,“当头棒喝”

在讲授《套中人》时,为了使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可怜可悲,我先大事渲染他的可笑可恶,最后突然逆转,问:“如果套中人的父母活着的话,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儿子可笑可恶吗?”先不论答案如何,至少在这里产生了一个很大的思维碰撞,再由此引申到真正的悲剧往往掩藏在笑声背后,最大的悲哀不是哭泣,而是苦笑,那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的课堂,只有在强烈的“碰撞”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找到豁然开朗的快乐,享受顿悟的快乐。

三、巧歪妙错,“请君入瓮”

写作材料作文过程中,学生总分不清材料的褒贬倾向,为此,我讲了一个因骗人被抓却埋怨别人贪小便宜的男青年的故事。我一开始谈贪占小便宜的害处,随后表达了对男青年的同情,然后我问这则材料的立意,于是很多学生被我“误导”,回答“立意为‘贪小便宜吃大亏’”。接着我顺势说道:“班长,把这些人的名字记下来,这些都是男青年的同党,下课后立即向警察举报。”这样“折腾”之后,学生顿时明白,男青年是可恶的,他不但不反省自己的错误,还推卸责任,所以作文立意应该是不要护短,知错能改等,再进一步谈到品德教育,谈到社会责任感,学生理解深刻。

理不辨不明,没有分辨的正确,永远是不牢固的正确,世界是对立存在的,甚至很多现象都是似是而非的,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在谬误中去寻找真理,这才是发现的快乐、探究的快乐。

四、巧比妙喻,“高屋建瓴”

孟子说,大匠不能诲人巧,诲人以规矩。这里的规矩就是指规律和法则。知识的“冰山”现象告诉我们,教师的终极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知识“下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其实就是学科思维。一旦教师教会了学生用学科思维解决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了高级工具,在学习上就能所向披靡,一往无前。

语文的学科思维是象征性思维,总是用带有作者主观色彩和事物规律的比喻性事物――“意象”来启迪读者。因此,一个高效的教师都是善用比喻和类比的教师。

好的课堂像一篇小说,有伏笔、有悬念、有误会、有冲突,结局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篇“小说”的作者就是教师,主人公是学生,通过教师巧妙“构思”,最终到达学习的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就是学习的“胜景”、智慧的“圣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