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2-021-02

摘 要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经济增长的事实也证明,人力资源丰富、优质的国家或地区有可能在长时期内保持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人力资源是影响地区差距长期趋势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长的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 人力资源 区域 经济增长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性资源,是包含在人体的一种生产能力,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尽管物力源与财力资源是衡量一个地区实力的重要尺度,他们都是有限资源,而人力资源却是一种可以不开发并使其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实质上是指采用各种切实有效手段,充分挖掘了劳动力的潜力,提高劳动力的质,改善劳动力的结构,加强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激发劳动力的积极性,以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过程。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

(一)人力资源结构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没有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源开发就不会持久;缺乏人力资源的开发,经济增长也难以维持。目前区域人力资源无论是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的数量,还是较为低下的素质,都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一定的负面效应,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一定的开发,形成具有资本价值的人力资本,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

人力资源除了数量方面的特征外还应该包括质量方面的特征,即人力资本,它指的是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的研究,大量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索洛、丹尼森等从宏观角度解释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作用的模型大量出现。也引导经济增长理论从外生经济增长阶段过渡到了内生经济增长阶段,也开辟了“新经济”时代。内生经济增长阶段充分说明人力资源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然,这一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也同样适用。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快接受新技术、较好的技术转化能力,从而能够有较高的产出。鉴于实践中数据的局限,以专业技术人员代表人力资源质量。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

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就要充分认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意义和作用,采取可行的措施,加大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力度,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1.人力资源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的有效途径。人力资源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质量来实现的。虽然工作质量状况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劳动态度、管理体制、职业道德等等,这些都是由人力资源所决定的人口素质关键性作用。

2.人力资源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不论是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家、生产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都有赖于人力资源不断发展来实现。

3.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更新观念的先决条件。开发人力资源不但是为了经济发展,而更重要的是重塑人的道德品格、精神本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人力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力资源的贡献要大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技术进步的贡献中有很大一部分应归于人力资源,丹尼森用经济增长因素法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将技术进步中60%的原因归于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是人力资源提升的基本因素,依此看来人力资源的贡献是巨大的。因而加强区域人力资源投入,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教育投资资源利用效率有着积极作用。目前由于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和劳动力相对过剩,严重限制了人口质量的改善和提高。目前我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带来了严重的负效应,形成了数量对质量的劣性替代。这既拖累了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步伐,又制约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给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失衡,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偏低,而且,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偏低。

3.教育发展落后。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积累方式,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才资源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首先,教育供给的控制抑制了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而政府财力的匮乏又制约了其对教育的投入,结果造成了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的供给不足。其次,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使教育供给很难与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相适应,由此造成了一种反常现象,即人力资源的严重短缺与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两种现象并存。

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开发区域人力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经济发展,为提高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奠定经济基础

大力发展经济,增加人均收入,为提高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奠定经济基础。只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增强其供养子女受教育的能力,从而延长受教育的年限。其次,通过发展经济,使得GDP总量增加,可以提高财政教育经费的数量投入。

(二)强化继续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围绕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可以通过在职教育,让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提升,工作效率得到加快,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

(三)加大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强化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承担者的职责。加大地方财政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并通过健全的转移支付制度和财政分担机制扶持落后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教育经费投入,协调和平衡地区间教育投资的非均衡关系。

(四)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

应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压缩传统的专业,适度扩大新兴的专业,使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调整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主要应当向新兴学科和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方向倾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人才储备水平。

(五)建立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使用的最终目的是人力资源全部价值的实现。而这种全部价值的实现,就需要建立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应是一种反映“高素质――好工作――高工资”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表现为如下几方面:一是建立市场工资机制。行政机关不再干涉用人主体的工资分配方式,劳动力的价值按优质优价的原则,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工资报酬按市场机制调节,政府建立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尽可能消除不公平竞争,调控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二是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保障机制,使劳动者在工资收入中除获得劳动力价值补偿的工资外,还能获得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三是实行优质优价的工资制度。积极推行工效挂钩、技术承包和岗位工资制,加大奖励力度,使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技能、工作业绩和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四是建立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根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要求,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以知识技能为基础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施办法,实现知识向资本转化。

此外,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可以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竞争力。政府要系统构建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既包括硬件环境建设,比如对劳动力的物质保障和激励,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又包括软环境建设,比如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环境、文化氛围。

四、结论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切实改善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并为他们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人才,完善竞争奖优的人才使用机制,健全催人奋发的薪酬分配机制,建立持久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改善他们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使这些优秀的人才能够安心地留在本地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向前.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经济师.2002(11):8-12.

[2]陆昕轶,胡碧玉.成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科技与产业.2007.8(7):63-65.

[3]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