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改的实行后,教师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教育发展中又一个新的挑战,多样化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近些年人们期望的不只是单一型教师,而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一个新的教师教育模式产生了――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

【关 键 词】教师教育;综合课程培训模式;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99-02

教师教育模式的变革创新,意在提高教师教育的效率,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发生着深刻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念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传统的理智取向仍然支配着我国教师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新型教师的需求极不适应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相继开展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各项改革中,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基础教育发展对优质教师资源需要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并使之更为切合基础教育对新型教师的需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综合人文课程培训模式的产生

传统的教育目的工具化、功利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仍然存在。教育长期的重理轻文导致了不少学生社会意识淡薄,然而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树立与教育相符合的培养目标。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高度分化、有高度综合的趋势,多个学科之间的不断渗透又形成了许多新型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人们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这一发展趋势迫使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方法及目标作出较大的调整:2001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中要求要改变目前课程中以学科为本位的、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根据这一精神,基础教育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社会的发展呼唤着综合型人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综合教育,因此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综合性人文课程毋庸置疑。

二、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创新与启示

1. 培养目标的定位。最基本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政治历史等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胜任中学人文科学综合课程教学。现在教育的发展,这些人还可以选择从事一些相关部门的研究或者管理工作,但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2. 对教师培养的场所和机制的探索。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在教育学院,特别是师范学校完成的,这使学生有可能在已有专业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系统的教育训练并且可以进一步参与实习活动,从而弥补了我国教师培养中长期存在的专业训练与教育训练失衡的缺陷,同时也从制度安排上保证了学生具有宽阔的知识基础。然而此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以后对整个人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融合,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整体理解和运用,而不是某一个方面的深入或者单科知识的叠加。

3. 本模式下更加注重与教师培养直接相关的环境因素。通常我们所指的培养环境因素是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在学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接受以学校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熏陶,开展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因而,学校环境应该体现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应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尊严,强调学生的人文素养。

4. 价值取向上的与众不同。这个培养模式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传统分科教育为主转向现代综合教育,由专业科学知识为中心转向知识整合为中心的。因此,本着全人发展、动态的、回归生活的价值观念,整个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道德观的建设、能力的培养和与国际意识的树立,是理性和人性完美的结合,艺术和科学现实的统一。

5. 课程设置的重大变革是整个模式的核心。改变课程设置模式是很重要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给教学生涯带来不便。而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设置是分与合的结合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原来教育模式的缺陷。“综合”表现为文科学科群构成的复合专业基础课,这样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在专业主干课上设置模块化系列,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选修其中的某一方面,最后设置一些概括性强、拓展性强的课程加以总结的三段课程体系。

三、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1. 精确的定位培养目标。既要为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创造条件,又要坚持为社会服务的方向,因此大致可以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特殊目标。基本目标则按照国家的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特殊目标则是培养适合我国课改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胜任人文课程及相关学科课程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2. 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校园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东西,包括校园内的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学校里面全体师生员工所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这些是潜在的课程,可以通过开办人文科学课程讲座、举行演讲比赛等有意义的活动。通过这些让学生接触的不仅是一些科技知识,同时还能塑造学生的情操。不断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尽量将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如何使现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既然是综合性课程培养模式,那么首先课程的设置要进行整体优化,在设计人文课程的时候最大程度地吸收符合学生发展的改革经验和结果,对课程进行整合处理,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坚决反对简单的把各科课程拼盘或是相加。在课程设置时候可以抓住一条主线贯穿所有的课程,以便于学生更好的融会贯通;在课程设置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依据学校的条件尽可能多开展选修的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课程的设置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课程的设置注重凸显公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同民族文化的意识;加重人文课程的比例,特别是社会实践和团队合作的比例,要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思考来体验社会的现实情况,不断地提高自己;在课程设置中还有隐形课程的存在,此时的隐性课程指的是那些难以预料的可能随即出现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被我们遗忘或忽视,但是他的影响却是难以忽视的,比如我们所处的学校环境、一个班级的文化等对于学生的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都会起到特殊影响。

四、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的发展趋势

综合人文课程培养模式是顺应教育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因素,但是如此模式今后该如何发展呢?

首先,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革新教师培养理念,培养反思研究型教师。目前,国家教师培养除了强调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外,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因此,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模式要更加关注能力的培养,关注个性的发展和个体差异性,不断地反思教学,运用已有的经验深入到对所遇问题的探索中;其次,培养模式的空间变化。教师教育机构纵向的发展和横向的延伸引发了教师教育模式的空间转型。现行人文课程师资培养以高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定向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但是由于综合型人文课程培养模式是在我国新的一种教师教育模式,仅靠高校的培养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协作的方法扩大受教育的对象。通过网络以跨越空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协作的方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资源共享。最后,此模式从理论走向行动是整个模式发展的目标。W・布列钦卡说:“教育是一种行动”。[3]相应地,教学工作也是一种行动,现在教育越来越关注不是考了多少分,关注的是如何将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虽然整个模式一直都在强调理论联系实践,但是一直没有将实践真正地引入到社会中解决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可能地安排实践活动,以便于学以致用。

一个课程的设置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积极地探索综合性人文课程师资培训,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培养合格教师的创新型举措。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坚持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运用多种模式结合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2]朱鄂桂,龚志武.教师教育模式的空间变化与发展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5):44-46.

[3]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4]罗明东等.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