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蒹葭》:一唱三叹,一意三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蒹葭》:一唱三叹,一意三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蒹葭》出于《诗经·秦风》,是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它的主要特点,集中体现在事实虚化、意象空灵、整体象征这紧密相关的三个方面。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②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③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⑧。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⑨。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所以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蒹葭》与《关雎》可谓姊妹篇,都是抒情诗。诗乐结合,复沓的章法很相似。《关雎》的复沓有鲜明的层次,每章均有所递进:从外部环境来说,先是闻雎鸠之鸣而动心,接着是辗转反侧的思念,继而以琴瑟沟通,最后是钟鼓齐鸣的欢庆。从情志意脉来说,从求之不得的苦闷,转向求而有成的欢乐。场景和心理场景都有连续递进的脉络,层次是清晰的,过程是完整的。而《蒹葭》却不同,整篇就是一个场景的三次复沓。

《蒹葭》和《关雎》章法的最大不同,就是章与章之间,没有动作与心理的递进,从场景到情绪都是一个层次上复沓。这样高的重复密度,对于诗和曲合一的歌来说,可能并不显得过分,可是对于脱离了曲的诗来说,却难免显得单调。但是,在千年来的阅读史上,那么多的注家,对《蒹葭》却并未有过质疑,相反到了近年,网上却出现了“古之写相思,未有过《蒹葭》者”的评论,将其艺术成就列为中国古典爱情诗之首,语似夸张,却表现了当代诗学趣味的率真。时间的久远,并未弱化它的艺术感染力,相反倒有与日俱增的趋势。个中缘由,只能从《蒹葭》文本内部去寻求。

诗歌开头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表面上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从环境写起的写作手法异曲同工,但是,实际上很不相同,《关雎》是兴而比,而这里却既不是兴,也没有比喻的意味。它是典型的“赋”,可谓直陈其景。八个字中,“蒹葭”、“白露”两个意象,加上衍生属性也只有“苍苍”、“为霜”,便描绘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图景。“蒹葭”加上“苍苍”,构成了视野开阔的图景,得力于“苍苍”与茫茫的潜在联想;而“白露为霜”,不但在色调上与苍苍形成反差,而且由芦苇之苍苍隐含着广阔的水面,又提示着秋晨的清寒邈远。所有这一切表面上都是景语,实际上都是氛围的烘托,其中蕴涵着清净空灵之感。这一切都是为了和“伊人”的阴性气质高度统一。朱熹在《诗集传》中说“伊人犹言彼人也”,这个说法很有意味。“犹言彼人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那个人啊”,“所谓伊人”就是此人,这个人。高亨先生注曰:“指意中所指之人。”清人黄中松《诗疑辩证》说:“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妙在“难向人说”,也就是不必明言,心里明白。但是,伊人何在?只能是“在水一方”。究竟在何方?自己也说不清。诗意就在这里,好就好在不确指具体地点。朱熹在《诗集传》中又说:“溯回,逆流而上也。溯游,顺流而下也。宛然,坐见貌,在水之中央。言近而不可至也。”往上游去,找不到,往下游来,“宛在水中央”,明明看到了,却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值得推敲的是“宛在”,好像在,就是说实际上并不一定在。朱熹的这个“言近而不可至也”的阐释是整章的传神之笔,就是这个“在水一方”的确定性和“宛在水中央”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抒情诗的精彩就在这种患得患失、若远若近的感觉,这正是恋情的传神之感。诗意的焦点,就集中在这种好像在又好像不在的渺茫的氛围之中,明知“近而不可得”还是要走近,明知可望而不可即,还是要“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厌其烦,在神魂颠倒的奔波中不觉神魂魂颠倒,在顽强的追求中不觉顽强。

正是表现了这样的感情,《蒹葭》的密集的复沓才没有造成单调之感。因为其中的意味,并不在于字句上,而在字句之间,章节之中,故反复之,情境的微妙尽在意象的相互重复、平行、排比、对应、递进、错位和统一之中。这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在言外、境在象外、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效果。恰如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所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像《蒹葭》这样的意境诗,以意象结构的有机平行比称取胜,就每一句来说,可能是平淡无奇的,然其意在言外,在字里行间,意象群落之中有意,意象群落之外有象,平常的字眼在章法的比照中,在意象的断裂处,在空白中显出联系,意象因而增值,可以说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注释:

①蒹葭(jiān jiā),蒹:荻,葭:芦,芦苇。

②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③溯游:顺流而下。

④晞(xī):干。

⑤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

⑥跻(jī):登,升高,意思是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

⑦坻(chí):水中的小洲、小岛。

⑧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

⑨涘(sì):水边。

⑩沚(zhǐ):水中的沙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