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音乐教师不要“越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教师不要“越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及走向有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倡导课程向学习者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密切课程同学习者自身发展需要的联系,追求课程的整合、融合与综合。

提到课程综合,有必要回顾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一份文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个文件对20世纪的后30年以及21世纪的世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这份文件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此后,培养综合素质完善的人的理想便成为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教育目标。综合,亦成为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其根本的要义在于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断化生成,向人格的完整化、完善化发展。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艺术家族的主要成员和学校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是由于“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一种整体性和包容性的文化现象。”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为音乐教育的综合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都具有情感性特征,都表现为形象性特点……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和各种音乐形式之间的融合与人的身心发展有着某种同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教育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得各种艺术门类或各种音乐形式之间的整合与相融成为必要和可能。”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标志的音乐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科综合”正是这种科学认识的具体体现。它提出了音乐课程内部学习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戏剧、曲艺、影视、美术、书法)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之间的相互融合。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的音乐教学实施中,“提倡学科综合”的理念可以通过以上三个途径来体现与贯彻。例如“鉴赏”和“表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不仅会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再如,充分发挥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与线条表现音乐的明暗、相同与不同等;此外,通过软化学科边缘,加强音乐同其他学科的联系并在教学中整合与实施,如同语文结合,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亦可运用诗化的语言和抒情散文式的表达来描述音乐的情境;同史地学科综合,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音乐,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同体育学科综合,可以运用韵律操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同数学、理化学科综合,可以联系“黄金分割线”将美学概念与数学概念整合起来,将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声音性质同物理学的频率、振幅等知识联系起来等等。

随着音乐新课程的实施和综合理念的贯彻,当前的音乐教学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崭新气象,有特色的音乐课教学实例层出不穷,这反映了音乐教师对综合理念的正确理解与积极实践。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使人疑惑、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中显露出来的对综合理念认识偏颇和误解的迹象:在教学过程中脱离音乐艺术属性和音乐文化内涵去探讨、了解、评价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历史、地理、数学、物理、美术、舞蹈、戏剧等领域的问题。如某中学一节音乐欣赏课,课题是《1812年序曲》,上课伊始,教师宣布了课题,进而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查阅了1812年俄法战争的相关资料。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于是,1812年俄法战争的经过、拿破仑与库图佐夫各自的战略部署、库图佐夫与拿破仑胜败的原因、这次俄法战争对欧洲历史的影响等,均成了这节课讨论的主要议题。再如另一节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创作背景,然后让学生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继而又让学生观看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片段,接着师生分析这部电影的主题思想,甚至讲到剧中扮演者在“”中的悲惨遭遇……,然而,《梁祝》的主题还没听完,下课铃声就响了。教师还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写听后感。可学生什么都没听,怎么可能有感?还有一种倾向,如:欣赏课《春节序曲》,教师先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大年的喜庆气氛中,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各种表现手段创设春节的气氛,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表演舞蹈,有的小组写春联、贴窗花、放鞭炮……真是好不热闹。从表面看,学生又作诗、又表演、又舞蹈、又写、又画,什么都有了,惟独没有音乐。

面对上述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还是音乐课吗?

这种现象,不禁令人疑惑,而且令人担忧,因为这种偏离音乐艺术属性与音乐文化内涵的教学,有可能局部地,甚至是全局性地改变音乐课的学科性质。

诚然,基于综合理念的贯彻,音乐课中可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一些艺术门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但涉及它们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如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的方向,用文学、政治、历史、地理、舞蹈、美术、戏剧等内容作为学生音乐课学习、探究的主要对象,那音乐课岂不是成为变相的文学、政治、历史、地理、舞蹈、美术、戏剧课了么?这显然是同《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相悖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我们说,改变单纯的、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教学结构,并不等于彻底抛弃学科的自身价值。因为基础教育中任何一门课程必然都会由其学科特征为其存在的支撑点。所以,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必须在音乐课中以音乐为载体,以丰富的音乐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及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为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主要过程。而不是把各类艺术、各种学科与音乐平分秋色、并驾齐驱,更不是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取代音乐的主体地位。在这方面,许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例如,从理论上看,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表述:“艺术学科要为其内部价值而教。”“在学习中,无论是相关、综合还是其他类似的方法,它们的基础首先是各门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艺术学科本身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必须充分、完整、透彻。”从实践上看,世界各国基本上都采用了以一科为主、融合其他学科并做适当整合的分科教学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在某个学科中并驾齐驱地教授多种学科内容的情况。也就是说,他们的综合,实际上仍然处在以一科为主,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状态下。

在音乐教学中,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这是音乐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如果淡化了音乐为本的课程理念,就等于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的音乐课就会被异化为另类课程,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正确认识音乐课程的综合理念,是正确实施音乐课程综合教学的基础。应该明确,音乐课的开放态势是有条件、有限制的。这是因为:

1. 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与音乐内容密切相关。而且,它们之间的关联是有机的,而不是勉强的。

2. 学科的内容必须对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表演、创造、评价音乐有助益,而不是与这些活动无关紧要,甚至是干扰、削弱这些活动。

3. 无论是由音乐而旁及、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也好,还是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表演、创造、评价也好,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超过了这个“度”,那就是多余,那就是画蛇添足。

在音乐新课程实践中,面对一些教师在“综合”问题上的模糊观念,有必要明确一下音乐教师的职责。那么,音乐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是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是引导学生终身喜欢音乐并用音乐来丰富、美化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代替其他学科教师去教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与相关文化。这样说,并不是要求音乐教师只单纯地关注音乐,而不关注其他方面的文化内容,道理在本文前面已讲过了。在音乐教学中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这个“度”就是以音乐为本。前面提到的几个课例都是没有把握好“综合”尺度的结果,都是不在感受、体验、表演、创造、评价音乐本身上下功夫,而在音乐的问题上做文章。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不仅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音乐课程标准》,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努力把握好音乐“综合”的尺度,而且应牢记自己作为音乐教师的职责。让我们记住一位澳大利亚音乐教育家告诫音乐教师的话吧:“第一,你是音乐老师;第二,请你不要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