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江“老人洞” 悬崖里的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江“老人洞” 悬崖里的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老人洞”是古人在河流上方的崖壁上开凿的方形洞穴,集中在汉江流域。有人说它能证明中国人曾经有弃老习俗,是供60岁以上的老人自生自灭的;有人说它跟悬棺、崖墓一脉相承;还有人说它是古人墓葬风俗的一个过度阶段,至今莫衷一是。

“上古的时候,人一过六十,就要被送到这种洞里,只给三天的粮食。”

“然后呢?”

“等着活活饿死……”

在陕西和湖北交界处的柳树湾,岸边高崖上突现几排奇怪的洞穴。当地土生土长的人说:“这不是我编故事逗你们玩,祖祖辈辈都是这么传的。”

匪夷所思的弃老传说与弃老习俗很可能是真实的

从漂流船上远远望去,十多个方形石洞分三层垂直分布在离江面十几米的山崖上,有单个的,也有两三个连成一排的。这种当地人叫做“老人洞”的石洞,从汉江源漂下来,一路上零零散散不少见,但像这里一下子出现了十几个还真是第一次。

当你靠近它且手脚并用爬到洞口,你会发现那一个个洞看起来都不大,约半人高,深一二米的样子。然而遗憾的是,除了能看出这些石洞均属人工开凿外,一无所获。棺材、骨骸、随葬品之类的历史遗痕,统统没有。大多数洞完全是空的,除了底部洪水冲刷过后留下的浅浅淤泥,没有任何东西。沿汉江继续漂流,这样的石洞更多了。不远处江边就是湖北郧县夹河镇,镇口东头的公路边,临江的一面陡崖上,就赫然高耸着一排这样的“老人洞”。洞口不大,仅能容成人弯腰进入。洞内也不大,勉强能放一口棺材。

石洞在当地广为流传着的说法是“老人洞”或者是“自死窑”,这只是流落在民间的一种传说而已,将年满60岁的老人送往悬崖上开凿的石洞让其自生自灭并不符合伦理纲常。但据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副教授罗二虎介绍,其实民间传说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进行文字再加工的过程,而“老人洞”的传说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的。在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弃老的习俗在一些民族或者地区是存在的。“老人洞的说法是可能有的”。

“老人洞”主要分布在郧西、郧县、丹江口等地,成片的分布在郧县县城附近、郧县五峰乡、郧西羊尾镇、郧西上津镇等地,甚至,在闹市区的人民公园的山上、道教圣地武当山周围也有不少。这些洞形制大小都差不多,均位于险要的悬崖和陡壁,选择整块巨大的岩石确凿而成,也都是空无一物。

“爹,你下来,大大来了,没得菜。”一个60多岁的老人在修屋顶,儿子喊他下来,把爹杀了当菜招待客人。这个传说甚至比“老人洞”更离奇。

在湖北十堰境内一带,说起这些奇怪的石洞,当地人并不陌生,“老人洞”是最常见的叫法,也叫“寄死窑”、“自死窑”、“跑匪洞”、“巴人洞”、“参洞”等等,其传说在民间由来已久,版本也很多。“老人洞”边,随便找个本地人打听,都是张口就来,所述大同小异,只是细节略有不同。

“爹,你下来,大大来了,没得菜。”一个60多岁的老人在修屋顶,儿子喊他下来,把爹杀了当菜招待客人。这是当地学者、武当古建筑研究所所长张华鹏在《武当早期文明》中记录的传说。这甚至比“老人洞”更离奇。

而“寄死窑”葬俗,可能是由这种食葬习俗进化来的。有分析说,在中国古代奇书《皇帝内经・灵枢》中,就有大量关于人体器官的形状、尺寸、重量的详细记载,如“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二十三曲也”等等。虽然这部书的成书年代,至今无法确定,但从《皇帝内经》的名字及其内容中皇帝和岐伯等的对话来看,应该和遥远到传说中的皇帝有一定关系。关于成书时间,学术界目前一般认为早在先秦,晚不过西汉。这就不由让人设想,在那么遥远的年代能有如此翔实的医学资料,若没有大量的人体解剖,是无法完成的。那么这就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食葬习俗的存在。

然而,关于这种神秘的“寄死窑”、“老人洞”,遍翻当地的各种地方志和史料,均没有翔实记载。只有湖北民间故事集中的《斗鼠记》中有所涉猎。《斗鼠记》大意是说古代郧县这一代的“麋国”里,凡是上了60岁的老人,都要按老规矩送进“自死窑”让他们冻饿而死。有个叫杨三的农民,偷偷把老父亲藏在家里。恰好这时外国送来一只像黄牛那么大的“犀鼠”,全国上下无人认识,更无人能制服这一怪兽,陷入惊恐不安之中。杨三将此事告知老父亲,老父亲教他用一只13斤半的猫斗败了犀鼠。国王从这件事认识到智慧丰富的老人是个宝,从此就废除了将老人送进“寄死窑”的古老习俗。

从武当山下关山镇一带有几十个“寄死窑”,以及人们对相关传说熟稔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来看,过去这里流行过将老人送进“寄死窑”的习俗是毋庸置疑的。

有专家认为,“寄死窑”风俗的形成和延续,不仅反映了汉水流域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当地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进化程度,并突出而鲜明地折射出汉水流域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观念。可以说,“寄死窑”习俗不是野蛮落后,也不是恶俗、不孝,它所昭示的是一种最古老、最朴素的死亡观,同时也是一种最自然、最理性、最世俗、最崇高的死亡观,它所反映出的是汉水文化在生命哲学上的深层底蕴。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节

回 头 率

阿成本来就胖,过完假期就更胖的不行了。不过阿成自我感觉良好,有一次他碰到老同学小丁,就兴奋地说:“最近我的回头率都好高啊!”

小丁不敢相信,他瞪着眼睛说:“是吗?哦,我想,大概是因为一眼看不完吧!”(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