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对话”走进语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对话”走进语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由此我结合新课程《故都的秋》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对话教学;交流;教师;学生;文本

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以及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哈贝马斯在他的“交往理论”中也把对话视为一种方法论,认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经。

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媒介等在合作的氛围中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互相借鉴,各自生成和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

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对话教学正逐步走进语文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对话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间心与心的交流呢?下面我结合《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探讨。

一、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和谐相处

对话教育认为,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学会倾听,做忠实的听众,认真地倾听他们独特的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见解、或补充他人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做些点拨。

在教学《故都的秋》中我与学生有这样的对话:

师: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夏天常常是热情的,那么,秋天呢?

生:秋天是悲伤的,“万里悲秋常作客”。

生:秋天是美丽的,“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生: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读到的是壮丽;“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秋风里,白居易读到的是孤独……

师: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先读读文章吧。(顿时教室里一片朗朗的读书声。)

师:读完课文,你心里有什么滋味?酸甜苦辣?

生:我有点心酸。

师:哪一段使你心酸了?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秋蝉的残鸣……

生:我有点心痛,有点苦涩,那皇城根下的破屋有点贵族没落的味道……

生:我觉得有点甜甜的,因为作者爱故都的秋,愿意用生命去换秋天……

从导入课堂到学生对文章的初步印象都是在对话中形成的,《故都的秋》的主旨,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我并不以自己的认知去左右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在对话中适当的引导,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零距离交流。

二、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的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

在《故都的秋》中,我在课前设计了“绘画”环节。我先请同学尽情发挥画艺,课上与同学交流,然后有了以下对话:

生: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生:这是槐树的落蕊图。这幅图真难画,只能通过素描画出地上扫把扫过的细纹来表现。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

生:这是秋蝉的残声图,图画是没办法让人听到叫声的,但那瘦弱的蝉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这应该是秋雨及后话秋凉的场面图, 灰沉沉的天,冷风,雨点。但人画得太不仔细了,郁达夫笔下的“一阵秋雨一阵凉”才有味道啊。

生:这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五颜六色的枣子,秋天真美。

这是多么精彩的对话。老师在课堂上“抛砖引玉”,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实现沟通、汇聚、融合。对话教学给他们创设了尽情展开想象的广袤空间,给他们搭建了自由舞蹈的宽广舞台。他们彼此促进、影响,同时又看到彼此的不足。课堂真正成为育人、成才的乐园。

三、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思想碰撞

叶谰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正确的阅读,准确的解读,有创意的理解。

学生的课前预习基本解决了生字词等问题;了解与教学文本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向学生介绍郁达夫以及写作背景,然后让学生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体会并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

有创意的理解,表现在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解读文本作者的真实意图,还能从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启迪,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我给学生留了作业:选取自己对《故都的秋》感受最深的一点作为鉴赏、评论的对象,写一段颁奖词,并给它取一个“奖名”。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

[2]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11.3.

[3]林佩燕.《对话教学:21世纪学校教育的新理念》,《教育评论》2003.3.

[4]杨艳琴.《批注—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密语》,中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 2006.10 70期.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养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