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连服务外包十年探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连服务外包十年探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张盛,大连市政府公务员,大连西南部由家村地区的老住户。在张盛的记忆里,上世纪90年代的由家村还是一片玉米地,一下雨路上就是连成片的水洼。10年前,大连软件园的奠基为这里带来了轰鸣;10年后的今天,由家村已经成为大连乃至中国最负盛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所在地。

由家村・大连软件园是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的缩影。服务外包,这一最近10年才新兴而起的产业,改变了大连,甚至正在改变中国。

让大连声名鹊起的两本书

当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将其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来承接其业务,从而使其专注核心业务,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中国家迎来又一次全球产业转移的新机遇。而这一次,大连赢得了先机。

也许很多年以后,人们会发现,大连软件与服务外包业是伴随着两部书声名鹊起的。一部是2005年出版的《世界是平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这部当年经济界的“圣经”中,美国人因为发现了“中国的班加罗尔”而震惊:大连不仅在中国很出色,“摆在硅谷也会十分抢眼”,大连的软件产业最有可能成为中国软件走向世界的代表。《世界是平的》让世界看到,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经济新力量正在大连崛起。

另一部书是2008年出版的《超越中国制造――软件领军城市大连的崛起》。这一年是大连软件业快速发展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也是中国经济深沉思考的一年。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制造”成就了国人的骄傲,而现在带来的却是反思。这不只是因为大量的“中国制造”技术水准、盈利能力和环境承受力低,更在于中国正面临着产业发展方向的抉择。

当现代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掀起全球产业转移的“第二波”时,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的中国该如何选择今后的路径?在这部书中,大连给出了漂亮的回答:超越中国制造,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循此思路,大连在短短的10年间奇迹般地成为了全球知名的“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

成就“软件名城”,大连堪称奇迹。这座风光秀美、蓝天碧海的城市,在中国经济的队列里绝对是“重量级”选手。时至今日,大连的石化、造船、机车、机床、汽车零部件、冷冻设备、精密轴承等生产规模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但即使在重工业最辉煌的年代,大连都没有停止对未来的思考:大连究竟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

超越制造业的战略选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大连就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和发展。这是基于大连的实际,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市长夏德仁说。

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大连已经意识到,本着向历史负责、向未来负责的态度,大连必须当“环境楷模”――使资源消耗从自然资源的消耗转向人力资源的消耗,逐步摆脱自然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摆脱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减重”,这是10年来横亘在大连经济面前的一道难题。超越制造业,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有智慧。大连“向外看准世界,向内看清自己”,以超前的眼光和魄力,选择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在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型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力量,信息产业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温州人的鞋走遍世界的角落,当海尔的家电卖到五大洲,那些经济界的巨人――世界500强企业正在全世界物色新的落脚点――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使“One world,One office”(同一个世界,同一间办公室)成为新的浪潮。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是一次跻身全球产业链重要环节的机遇。”夏德仁说。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已高达70%以上,而制造业比重则降至10%左右。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已经接近尾声,而服务业逐渐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占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已超过制造业,高达50%以上。

随着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进步和对外扩散速度的加快,以及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将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甚至部分研发活动等,通过项目外包和业务离岸化等方式向外转移,项目外包日益成为主流方式。这些新兴的国际产业转移方式不仅有利于跨国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和降低成本,而且有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培育发展自己的配套企业和产业。

“官助民办”模式创新

“官助民办”是大连软件产业发展的一大创新成果。

1998年,大连软件园奠基,但建软件园的钱从哪里来,软件园又该怎么管理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尽管所有人都知道,软件业将为大连带来未来的荣耀,但摆在面前的却是一道道现实的难题。“我们研究了一个‘官助民办’的方案,即由政府给牌子、给政策,具体的投资与运营,则交给企业按照市场的规律去运作。”时隔多年后,市长夏德仁回忆说。

在这位有着深厚经济学背景的市长眼中,孙荫环和刘积仁的“由家村产业基地”与他所酝酿的“大连软件园”有着惊人的相似,而两位企业家的勇气与胸怀,也让夏德仁非常欣赏――此后的10年里,刘积仁一直是与大连联系最密切的企业家,他的东软甚至被看作是“大连自己的企业”;在此后的很多场合,夏德仁不止一次地说,大连软件业的发展,孙荫环做出了重要贡献,孙荫环也因为做好了中国第一个“官助民办”模式的软件园,入围2007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1998年6月28日,大连软件园奠基;翌年7月25日,举办开园庆典。大连软件园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实行“官助民办”体制的软件园区。这一体制上的创举曾引起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上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的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怎样做才是“有效政府”、“有限政府”?有形的手又该怎样通过无形的手发挥作用?“官助民办”的软件园成为了中国经济界甚至理论界研究的样板。

尽管窗外有风声有雨声,但在争议和争论中,软件园却沿着自己的轨迹一天天成长。“我们一直认为‘官助民办’的体制是大连软件园最大优势,是软件园能够迅速发展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大连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炜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今,软件园已建设了48万平米写字楼、32万平米教学设施和30万平米生活配套设施,初步成为一个“产业、人、环境”协调发展的“软件社区”。目前,大连软件园入园企业数量已经达到450多家,超过全市软件企业总数的一半,其中95%以上的企业是2000年以后的新注册企业,外资企业

则100%都是新增加企业。大连软件园已经成为国内软件出口额最大、外资企业比例最高的园区。“过去我们讲‘官助民办’,总有人露出怀疑的目光;现在,各地争着抢着拉我们去讲。”高炜说。这位“空中飞人”,正忙着在中国各地复制软件园的“大连模式”。

大连软件园的成功运营,留下了一笔改革创新的宝贵财富。2003年开始,市政府着手规划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官助民办”被继续发扬光大。大连软件园腾飞软件园区由亿达集团与新加坡腾飞集团合资建设,黄泥川大连・天地软件园是亿达集团与香港瑞安集团共同投资……按照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设的总体规划,这里将建设完成一个总面积为390万平方米的国际水准的“软件社区”。

产业一小步 城市一大步

“抓住新的机遇,成就了爱尔兰香农、印度班加罗尔。我们想成为下一个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的全球新领军城市。”2007年6月第五届中国软交会上,大连市首次确立目标。而3个月后,国务院总理在大连视察软件企业时提出的希望让大连感到自己的“野心”还是太小:“要争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大连有足够的自信实现这些目标。1998年以来的10年,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销售收入从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5亿元,总量增长了10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8.2%;软件出口从不足1000万美元发展到2007年的7.2亿美元,增长了74倍;软件企业从10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700多家;软件从业人员从当时的30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万多人。

10年里,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由1999年的0.38%提高到2007年的4.81%,增长了4.43个百分点;软件外包收入每增加1亿美元,带动就业3624人;每增加一个软件从业者,拉动相关行业5人就业。在大连,从来没有一个产业像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这样争气:3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大连;全球前十大计算机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提供商中的6家在大连开展业务;大连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中国软件欧美出口工程试点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振兴基地的城市;在IDC全球外包交付指数报告中,大连名列中国第1位、世界第5位。

10年里,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不知不觉间已改变了大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格局:软件业的崛起,在重工业为主的大连经济中培育起新的“绿色支柱”。这是一组来自大连高新区的数字比较: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其投入产出比是传统工业的3倍,即每平方公里土地,信息产业产出效益为270.3亿元,传统产业为90.1亿元。信息产业耗能只有传统工业的1/5,实现万元产值,信息产业消耗0.0203吨标准煤,传统产业消耗0.1089吨。信息产业对直接就业的贡献是传统工业的1.3倍。

软件业的崛起同时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为大连造就了新型工业化的脊梁。大连是国内最早开展企业信息化的城市,迄今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实现了生产流程和管理业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大连是我国重要的高档机床数控系统研发基地,“大连创造”为中国机床装上“中国芯”。大连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数字电视发射与演播系统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打印机墨盒生产基地、最大的彩枪基地。正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大连敢于响亮地喊出“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大连软件业10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连模式”: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坚持“官助民办”体制。今天,“官助民办”的大连软件园正被复制到国内各个致力于发展软件业的城市;大连的企业得到越来越多的“绣球”――这里有全球软件出口前三强企业,全国1/4获得各级CMM认证(该认证为称为通向国际软件市场的通行证)的企业在大连。

关于软件业与“软件城”,《超越中国制造》中这样描述:大连的软件产业从零起步,走到今天成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软件名城,这10年,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还有这座城市的运行机制、基础设施、教育水准、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以及政府的服务水准与办事效率,可谓‘产业一小步,城市一大步’。正是这些改变,赋予了大连新的魅力,也让英特尔与达沃斯把绣球抛给了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