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珍藏的记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珍藏的记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98年9月23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目。当时,领导都非常重视对外宣传工作。我时任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宣传部对外宣传处长,我们具体承担着我区对外宣传工作的职责,是官方让外界了解宁夏的―座桥梁,一条纽带。

那年宁夏的对外宣传创造了许多足以让我们自豪的“第一次”!不说第一次在全国“两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宁夏新闻会;不说《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次以四种文本赠送到190个国家和地区……就说国家对外和港澳媒体的采访团吧,你来我往一拨接一拨。多少记者第一次从我们这座桥梁走进中国回族之乡;多少媒体第一次用我们这条纽带与宁夏这片热土连接。

几十批采访的记者,多数是第一次踏上宁夏的土地。来宁采访团有国务院新闻办领导带队的香港媒体老总团,有中国外文局、中国日报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华社对外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画报、中华儿女杂志等负责人带领的采访团,有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香港经济导报、凤凰卫视、香港电台、澳门日报等媒体强势采访阵容,有著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的徐俐、张泉灵,凤凰卫视的吴晓莉现场采访,还有许多在中国媒体工作的外国专家记者……多种媒体从多个视角以多种形式进行报道。记者通过自己的敏锐目光去捕捉,通过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话筒和笔去记录,通过多姿多彩的媒体向外界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变化中的宁夏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宁夏人。

接待记者,尤其接待非常敬业的记者很辛苦。要提早沟通,要把我们想告诉人家的和人家想知道的结合起来进行策划,设计选题。要认真准备背景材料,提供给境外专家记者的,至少要翻译成英文。不仅要熟知采访线路和采访点的情况,还要对来访媒体关注方面有所了解和准备。虽说辛苦,但陪同一批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服务于不同媒体的专家记者,行走在塞上大地采访的时候,那种快乐那种成就感也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还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记者一起采访,也是一个很有乐趣的工作。就是现在回想起采访中的一些细节,也会有不可言传的快乐涌上心头。

就说说我陪同中国外文局采访团的一些小事吧。

中国外文局又称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对外传播机构,活跃着来自众多国家的专家。这些专家在中国工作,对中国既熟悉又有感情。外文局曾两次组团来宁采访。埃及的侯赛因-伊斯梅尔和加拿大的李莎・卡杜齐都是随团来宁采访三次以上的专家。

侯赛因说他第一次是寻找贫困,追寻宁夏穆斯林信仰的足迹。但在采访后被这里的人深深吸引。返京后发表了《宁夏:成就・梦想・困难》的文章,介绍了这片土地40年的骄人成就,描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这里是复杂历史的交合点,是神奇自然的融合之地,不同民族的人聚居在这里,拥有同一个家园,同一种美丽的心灵。”“我在归途的列车上问每一个同行的伙伴:宁夏回族自治区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大家一致的回答是:宁夏人。”

侯赛因与大家相处得非常好。他信仰伊斯兰教,在精神家园里与作为中国回族之乡的宁夏有着亲密的联系。每每见到穆斯林,他都要走上前去,热情地互道“色俩目”。他采访非常投入,不但认真地看认真地谈认真地记,还热心助人。答应帮同心清真寺的李阿訇找阿拉伯地图,帮同心阿语学校联系引进教学设备,甚至在我们从固原返回银川途中,他要帮疲惫的司机开车。当然由于没有中国驾照,他这个忙没帮成。但他还是坐在副驾驶座位主动承担了为司机说笑话、监督司机不打瞌睡的任务。

侯赛因对宁夏是那么眷恋,他用他长长的美文记录了宁夏之行的感受、思考与期盼。他当年还获得了中国政府为外国专家设立的最高奖项:国际友谊奖。

李莎・卡杜齐来自加拿大,能用几种外文写作。她给我留下了三个“最”;最有趣的事、最显示智慧的回答和最有意义的收获。

先说趣事吧。我陪李莎和七八个同伴去沙湖游览。我们乘坐游艇到达对岸后,发现湖边的沙滩上行进着一队花轿,在播放的欢快乐曲中,上演着传统的新娘坐轿出嫁的镜头。蓝天碧水绿苇黄沙红轿美人,煞是好看!外文局年轻的女翻译小雷首先上轿,招呼着李莎,轿夫也发出邀请,站在轿下的李莎意味深长地摇摇头。这拨花轿转了几圈,随着音乐的终止停下来。轿夫招揽着又一拨的乘客,李莎走近轿夫递上15元,轿夫小声说20元。李莎笑着指了指飘然而过的时尚女孩,用中国话低声但底气十足地说:跟她一样!原来,轿夫给这位“新娘”的单独优惠被李莎见证了,而别人付的都是明码价。轿夫先是满脸通红继而哈哈大笑,叮嘱她保守秘密,并愉快地吼了一嗓子和同伴起轿,李莎喊着“请拍照!”我冲过去,拍下了她撩起红绸窗布嫣然一笑的瞬间。李莎精明的讨价还价,让她得意也让我们着实乐呵了几天。

一个智慧的回答,也很能体现李莎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得炉火纯青。李莎是那种从表面不好判断年龄的人。当然,我们谁也没想判断她的年龄。那天我们考察同心清真大寺,她穿着大红的真丝无袖短衫,得体的牛仔裤,白皙的脸上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一头漂亮的金发高高盘起。可能因为侯赛因是虔诚穆斯林的关系,李子明阿訇很热情,让我们参观了平时不对外人开放的寝室等密处。李莎饶有兴趣地提问,李阿訇一一作答,可能看到有些年龄的李莎但又充满活力,他突然好奇地问李莎的年龄。我有点担心:这问话毕竟犯忌。但李莎很坦然,回答两个字:你猜。李阿訇真就猜开了:有四十岁吗?李莎微笑着说“多”。李阿訇接着问:四十五?李莎又答“多”。李阿訇伸出张开的五指:五十?李莎笑着重复一个字:“多”。看来李莎要这么一直把迷藏捉下去,李阿訇气馁了,我们都笑了。李莎真有绝招,既守住了自己的年龄秘密,又为大家凭添了几分乐趣。

李莎的最大收获,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宁夏的看法。可以说,李莎是宁夏的媳妇,她丈夫是移居西方的宁夏籍画家。她在《宁夏新视野》文章中告诉读者一个秘密:“96年到宁夏结婚后,丈夫对我说我们退休后在宁夏而不是在北京买一幢房子时,我的心猛然一跳,思忖道:就是死甚至离开我热爱的中国,也不……因为第一眼宁夏没有给我留下一点好印象。”但在宁夏深入采访后,她改变了看法:“访问虽然很疲惫,但却增长了很多新知识。我相信,具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宁夏不久就会不再羡慕他人。于是我摆脱了消极的印象,如果让我生活在宁夏的话,我现在会说:为什么不呢!”

今年初,李莎又应邀来宁采访近四十天,用英文等文种撰写《我们这些宁夏人》专著,据说近期即可出版。你看,这不应了一句话:有耕耘就有收获啊。

欣赏一张张生动的照片,翻看王正伟主编的《中外记者看宁夏》丛书,我在想:一个人能够将她的生命和职业水融的融合,将生命的能量在职业生涯中绽放,用自己心甘情愿的付出,用自己忙碌快乐的劳作,铸就个体生命和担当责任的精彩,这是一个人可遇不可求的快乐。

宁夏回族自治区五十华诞到来了,一批批中外记者聚焦着这片热土。随着发展中的宁夏不断被介绍被传播,我们生活的家园将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欢,我们宁夏人不论是个体还是集体的记忆都将增加更多的珍藏

责编:贺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