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通过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改善智障学生的体适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通过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改善智障学生的体适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智力障碍学生身心的特殊性导致其体适能状况不良,如何改善智障生的体适能就成了特殊体育教学所关心的问题。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则为如何在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交流,回归主流社会,促进智障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改变健全学生对智障学生的态度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尽管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在我国从理念到最终实施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且是一个比较慢长的过程,但是,随着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促进残疾人士与普通人士融合的体育教育一定会不断发展。

关键词 融合式适应体育 智力障碍 体育教学 体适能

分类号 G764

1 问题提出

智障,也称精神发育迟滞,是个体在18岁之前的生长发育期,智力与适应行为两方面出现严重缺陷的表现。智力障碍者的自我照顾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自身的健康往往需要依赖别人的照顾,因此,智障者的体适能状况就需要特别关注。Beaseley(1982)指出,智障者有认知或语言能力障碍,大多数可能会从事劳力型的工作,因此,需要有良好的体适能才能胜任这些工作,智障者如果拥有较佳体格和优异健康的体适能,就能克服别人的歧视,获得社会认同与接受,另外,智障者如果具有慢性疾病或是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也可以通过体适能方案改善身心状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及社会的关注,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带动了全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教育实践经验中大量的案例说明了体育活动对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培养的具有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近20年来,美国的融合教育运动影响越来越大。融合教育自然也影响到各国教育体系的制定,它的理论及实践也已成为各国教育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适应体育对智力障碍学生的体育教育和身体活动等相关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因此,结合融合教育以及适应体育两种概念的体育教学理念——融合式适应体育便开始出现。

2 国内外智力障碍学生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对于身心障碍者而言,可以在从事体育活动中,经学习而获得各种日常生活的经验。近年来,国内外对于身心障碍者生活品质的研究多将身体健康情形列为指标之一。就促进身心健康或体适能改善而言,健康相关生活品质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通过适度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提升体适能,进而对个体的心理、情绪、精神、社交与智慧各层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Moon和Renzaglia(1982)指出,身心障碍者的体适能比正常人要弱,且中重度的智障者又比轻度智障者弱;早在1959年,Francis和Rarick两位学者就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智能障碍者的健康体适能与同年龄之非障碍者进行了动作表现、年龄、性别与体适能关系的比较性研究,结果显示,智能障碍者的体适能不及正常者。Tomporowski与Ellis(1984)研究了中重度智障者接受心肺、肌力训练及学业培训的状况,考察实验组及控制组学生的智商变化情形,结果显示,接受体适能训练的智障者在心肺适能上确有显着改善,但是智商方面没有进步,并且体适能实验组的学生在不良行为上有明显的改善。Femhall和Pitetti(2000)两位学者针对26名轻、中度智能障碍儿童和成年者进行腿部肌力训练发现,腿部肌力与跑步持续表现有很大相关,通过肌力训练提升腿部肌力后,在六百米及二十米渐进性跑步测验中都有显著进步,腿部肌力会影响最大耗氧量及跑步表现。Memman、BarneR及Jarry(1996)以22名多重障碍成人(包含智能障碍)为研究对象,利用暖身运动、伸展操、音乐有氧运动、肌力训练、缓和运动等,经十二周体适能训练后发现:被试的身体组成及脂肪两者均无显着改变;但在心肺适能、肌力及柔软度上都有显著提升。

国内方面,戴听(2007)通过检索对大量研究有关智力障碍者体质特点的文献,对唐氏智障者与普通智障者在体能状况、肌肉力量与平衡能力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智力障碍者下肢肌力与平衡能力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群,而唐氏智力障碍者的各项指标更显著低于普通智力障碍者。研究认为肌肉力量是影响智力障碍者体能与平衡能力的一项重要因素。研究者还发现,经过针对性训练可以增强智力障碍者的下肢力量与平衡能力。

吴雪萍与章建成(2007)通过实验探讨了不同动作技能活动方式对智力障碍成年人体质健康的影响,对被试闭眼单脚站立测试结果表明,智力障碍成年人不论是参加开放性动作技能或封闭性动作技能练习,对他们的身体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轻度智力障碍成年人组平衡性好于中度智力障碍组,说明智力障碍群体坚持参加体育运动是有益的,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并提出应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融合式适应体育及相关理念

3.1适应体育及相关研究

适应体育一词最早由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践领域涉及适应体育教育、适应休闲娱乐、适应运动竞赛和适应运动康复。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开始使用适应体育这个术语,目前已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体育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协会认为,适应体育是依靠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从研究领域而言,适应体育应属于“适应身体活动”的分支,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强调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首先进行评估,然后由体育综合课程结合特殊的教学设计,来诊断并解决个体因伤残失能而引起的社会、情感、认知与心理动作等方面的终身问题。

我国大陆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使用适应体育概念,目前,国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关适应体育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总体性地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进行论述。相对而言,对于智力障碍学生的研究要多于其他残疾类型,主要涉及到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康复、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施敏等研究显示,通过全脑型体育教学训练,可以提高弱智学生左手、右手、双手及下肢的左、右侧肢体运动技能的潜能,弥补缺陷,发展协调能力;提高上肢力量潜能,促进力量素质协调发展;对提高弱智学生心智潜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绍志春等从体育与语文、数学知识相整合、体育与劳动生活相整合、体育与音乐舞蹈相整合、体育与游戏活动相整合等方面,对培智学校体育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李红认为,弱智儿童班级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节;教新技术时最好在小的教学场地进行,防止学生分心;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器械;设计内容时要考虑环境,并且应是大多数学生能够成功完成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问题法、示范法、保护与帮助法及暗示法等。总体来说,我国关于适应体育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

3.2融合式适应体育的理念

融合式适应体育(inelmive adapted physie~educa,tion)一词,是由“融合教育”所衍生出来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落实了融合教育的理念,通过融合的过程,使残障学生和普通学生都能够得到体育发展。

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协会的定义指出,融合式适应体育是以多样化的活动设计来满足特殊学生的需求,且它是属于“适应身体活动”的一支,强调通过学校体育方面的综合性课程与特殊教学的设计,并且通过评价、诊断以解决个人因伤残失能而造成的社会、认知与心理动作等终身问题。融合式适应体育是针对特殊需求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限制,设计出包括运动、游戏等的综合活动计划,希望特殊需求学生能够通过身体活动来达到情感与智力的共同发展以适应社会。

分析融合式适应体育的内涵,可以将融合式适应体育分为过程(指完成运动项目的动作成分)、成果(指运动成绩)以及变量(实施条件如器材、指导方法等)三个方面,而课程与教学的调整就是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整,而且能够随学生的学习进展与需求而改变。

4 如何开展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

4.1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的类型

从事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课程时,调整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提高对班级与学生的行为管理技巧都非常重要。适应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考虑以下几点:社会行为,学习与同伴互动的社会技巧;享受运动乐趣,促进身心均衡发展。

总的来说,融合式适应体育的教学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身体的融合(physical inclusion)。身体的融合指的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安置在一般的体育课堂当中,是目前国外最普遍的融合方式,但是,如果是中度障碍或多重障碍的学生,由于他们参加一般体育活动会遇到障碍,因此,这部分学生单独分开教学。

二是教学方式的融合(instruction inclusion)。教学方式的融合指的是和普通学生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而参与的程度则由身心障碍学生的目标以及他们是否接受足够促进融合的支持而定,如果学生的身心障碍情况比较严重,虽然可以在专业人员及同伴的帮助下进行体能活动,但是相对和其他同伴之间的互动较少,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轻微的活动方式,以便让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

三是社会性的融合(social inclusion)。社会性的融合指的是身心障碍学生和同伴之间的互动情况。一般来说,社会性的互动是正面的、积极的,并有助于身心障碍学生和一般学生之间的互相接纳。

进行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的第一要素,就是要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需求来调整课程,这才能提升并达到学习目标。目前,绝大多数体育教师很难把握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的原则,经常造成教学的不一致,甚至产生混乱,因此,就必须要了解融合式适应体育的教学模式。Shen411(1993)提出适应身体活动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融合式的适应体育方案可分五种参与的层次。一是正常性体育活动:指完全的投入正常体育课,没有做任何体育活动上的修改。二是修正式的体育活动:在上体育课时,教师做一些弹性的调整以便普通学生与身心障碍学生可以愉快地在一起活动。三是平行的体育活动:障碍学生参与同样的活动但有他们自己的活动方式。四是融合式的适应活动:普通学生与障碍学生一起进行适应性的活动。五是隔离式的适应活动:身心障碍学生在隔离环境中参加体育活动。

4.2开展融合式适应体育的教学原则与策略

4.2.1教学原则

我们建议,融合式适应体育活动的教学原则可遵循以下几点:不要对障碍学生“特殊对待”;游戏活动中不要进行淘汰;机会均等的竞争;运用同伴帮助法;及时调整环境器材和规则;不要诱导学生失败;不要强调技能为成就标准;在活动过程中要给所有学生选择机会;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4.2.2教学策略

融合教育是让所有学生有权利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获习技能,特殊学生也是班上的一员,学生良好的学习应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而且通过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在群体体育教学课堂上,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融合”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常规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学生学习策略一直没有变化,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特殊需要。为此,改变普通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系统化、整体化的融合体育教学体系,在常规体育教学中对特殊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融合教学需要不同层次的协助与支持,目前,常用的一些方法可以减少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我们认为,体育教师可采用下列不同的策略。(1)增强信心:让学生看到杰出残障运动员的表现,提高他们对自己动作表现的信心与期望。(2)同伴合作教学:让能力较高的普通学生来协助教师指导身心障碍学生。这种“小老师”的制度能够提供两者更好的互动经验。(3)增加学生做决策的机会:教师在教学前后,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做一些切身的决策,如建议如何调整器材、如何修改游戏的方法或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4)发展性活动设计:让身心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循序渐进地学习各动作,以发展性动作形式为根据,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就是以学生的技能程度与学习进度作为标准。(5)适应活动的原则:教师应牢记弹性调整游戏规则、学习环境要及时。

另外,有学者特别提到适应体育的融合策略有以下几点。(1)“人”的融合:指的是身心障碍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融合,也就是适应体育与一般体育教学对象的融合。这并不表示身心障碍学生需要与普通学生一起运动或互相竞争,而是让身心障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选择合适的活动。(2)“事”的融合:指的是学习领域的融合,也就是课程方面的融合。如果能利用体育课作为整合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但符合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