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失守的“脐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性别是什么:女人的精神风貌就是文明的标尺
女性是什么?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智慧,一种传承,还是一种教养和人性里的光辉。
女人的精神风貌决定着时代的气质,是衡量文明的标尺。从法国烧死了圣女贞德到英国勃朗特姐妹的《呼啸山庄》,世界对女人的宽容和女性的接受程度象征着社会的进步。宋氏三姐妹们的优雅、美丽以及开拓女性公共政治新空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美好的时代总是少不了女人的影子,有三迁的孟母就有百家齐放的春秋文化鼎盛,一个女人的见识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未来。我们熟知的“唐宋家”,每个人后面都有一个教育他们“成才”的母亲。“三苏”是程氏夫人培养的,韩愈的父母双亡,是寡嫂培养的。
这种文明可以超越苦难和物质,可以成为逃荒时代的母子温情,成为《为奴隶的母亲》中的默默忍受依旧人格坚挺、教育孩子,成为唐山大地震中的舍身救子,这是人类最后的人性底线。
恩格斯说过: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或社会的妇女的解放程度。犹太人有个习俗,当孩子出生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上一点蜂蜜,让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通过这一舔,让孩子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
当孩子稍稍董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家里突然起火,你首先会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钱或钻石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这些都不重要,你首先应该抢救的是书!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因而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文盲的民族。
沙漠化的女性文化:母亲的失守
华东交通大学母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是《发现母亲》的作者,也是“母亲对孩子影响大于父亲”理论的支持者。
王东华在追寻历史脉络的研究中发现,从夏商周开始至今的几千年文明史中,母性文化经历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沙漠化”过程。他认为当今女性已渐渐失去对“母亲”这一属性的尊重,“女性最大的责任是生养下一代,然而当今年轻的80后母亲随便流产,导致整个中国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头胎儿。”
对母亲身份的漠视在农村尤其严重,“现在农村的父母都到城里打工,几千万的留守儿童没有人照顾,这是一个极大的社会悲剧。”
王东华6个月时被送到外婆家,10岁才被接回到家中。10年的寄养生活结束,他却再也找不到心中家的感觉。“我就是一个留守儿童,我父母再也不认我了,少不了被打被骂。”在他书中提出一个概念――亲生后母现象。
现实是,很多女性对自身的认识陷入本末倒置的歧途中,女性为事业打拼的同时,完全忽视了教育孩子才是母亲最本质的工作。他不无感慨地说,“妇女站了起来,母亲倒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