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生从错误中醒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从错误中醒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主题】

又到一年复习时,每每下课后,教师一碰面,都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抖抖手中的试卷,看着学生出现的一个个错题,不断地摇头,一脸的疑惑,嘴里还在不停嘀咕:这些题都讲过N遍了!怎么还会错呢?是啊,我们很多在一线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疑惑和无奈:为什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知识,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掌握不好呢?是不是我们的教学过程出了什么问题?

现代教材中介绍了不少重要的公式,提高了不少有深刻背景的习题,而这些习题本身就是重要定律,它们是解题的重要工具。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公式、习题,往往意识不到其作用,在复结,引导学生挖掘这些“隐蔽”的财富时,以便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及时激活,形成条件反射。使学生具有这种知识和那种知识,一相连就能见莲思藕,具有融会贯通的应变能力。同时设计一些“变式题”“多解题”,训练学生归类思想,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复习让学生长期接受单调、枯燥、乏味、重复的训练会产生一种固定的机械思维模式——思维定式。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无疑是进一步学习的大敌。反其道而行之,既防陈求变,又可冲决思维定式的“堤坝”,让奔腾不息的思维“洪流”,步入一个新天地。

【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复习“量与计量”后,我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名称。“圆珠笔长约是130( )”。有的学生填了“厘米”,有的学生填了“分米”。

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对单位进率不熟悉;另一方面,学生对长度单位表象不清晰。针对学生的错误,我拿出圆珠笔,让学生量它的度,再让学生结合1厘米的认识,计算130毫米是( )厘米。学生意识到:此时圆珠笔的长度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案例二:“有一根绳子分成两段,第一段占全长的■,第二段■米,哪一段绳子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无法确定。”

究其原因:学生把分率与具体数量混为一谈。

我让学生先假设绳子的长度去比较,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第一根长。这时,再让学生讨论:用线段图把绳子分成两段,经过画图,最后得出第一根长。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具体数量”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反思】

一、复习要渗透联系,挖掘创新,教学生学深

课本习题是以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发展为主线安排的,其缺陷在于无法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系统化。数学思想方法不像公式、定理等可直接写在书上,因此,教师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在把散见于习题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整理出来。从教材中挖掘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周密思考,然后达到融会贯通的“顿悟”境界,产生“豁然而朗”的灵感,思维就会发生“质的飞跃”,上升到更深层次。

二、复习要注重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推进

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加以引申和推进,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我在讲完圆柱体的体积以后,出了一道这样的例题:瓶子容积是2升,瓶身呈圆柱形,不包括瓶顶,容积为2升。正放时,液面高12厘米;倒放时,空余4厘米。水的体积是多少?通常的解法如下:

体积大约和容积相等,就是2升=2立方分米=2000立方厘米

瓶身高=12+4=16(厘米)

空余的4厘米实际上是瓶颈的体积。

水的体积是:2000÷16×12

而有的学生却列出这样一个算式:

2升=2立方分米=2000立方厘米

12∶4=3∶1

3+1=4 2000×■=

其算理是来源与按比例分配。分析其算理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极富独创性的算法,所以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平时的学习就是要多观察、多动脑。

三、复习要让“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并进

1.一题多解

提倡一题多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相关知识相互沟通,从而克服学生解题思路狭窄,解法单一等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

4÷■-4

(3600-3600×■)÷(3600×■÷4)

■∶4=(1-■)∶x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分率与问题的对应认识。

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2.多题一解

有的题目,是同一个式子,有不同的表述意义。

例如:算式56÷7,就有许多种表述。

(1)把56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多少?

(2)56里包含几个7?

(3)7除56,所得的商是多少?

(4)56是7的几倍?

(5)7与一个数的乘积是56,求这个数。

(6)多少个7相加的和是56?

(7)我有56块糖,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个人得到多少块?

这样就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式子的意思了。

我相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只有把错还给学生,经过“吃一堑,长一智”,他们一定会从错误中醒来,从而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翟镇镇翟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