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面针没落背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面针没落背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口好牙,两面针。”这句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如今对于多数人来说只剩下回忆了。

马朝梅退休之时,两面针给出的成绩单并不光鲜,这与5年前马朝梅上任之初的高昂姿态及外界寄予的厚望相去甚远。

曾被誉为国产牙膏第一品牌的两面针在鼎盛时期,曾占据全国第三的位置,并于2006年达到销量最高点,销售额达3.12亿元。而截至2012年上半年,两面针牙膏销售收入仅有0.46亿元,市场份额跌至不足1%。

短短数年间,两面针这家头顶“国产牙膏第一品牌”的柳州企业从巅峰滑落。虽然公司做过不少品牌复兴的努力,但成效甚微。如今,两面针陷入了“双面胶”的困局之中:一方面,牙膏等日化主业不振;另一方面,多元化的努力不仅未见成效,反而深陷泥潭。近几年,出售中信证券股票成为两面针的主要利润构成。

在1949年到1996年间,中华、两面针和黑妹三大国产品牌在中国牙膏市场占垄断地位,形成三足鼎立局面。但随着以高露洁为主的外资牙膏品牌在中国市场展开攻势,民族品牌逐渐没落,数据显示,外资品牌已经占据国内牙膏市场近七成份额。

外资牙膏品牌优势明显,高露洁、佳洁士几乎成了牙膏的代名词。在渠道上,这些外资品牌的产品覆盖全国,在各地均占据了主要的市场地位,长期占据各大卖场、超市、便利店的主货架区。

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的高露洁,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培育,通过与中国牙防协会等医疗机构的合作,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牢固树立起了“牙科专家”的品牌形象。

比高露洁晚3年入场的佳洁士,凭借良好的市场策略,以“没有蛀牙”为产品诉求,瞄准目标消费群体进行“狂轰滥炸”。

一位本土牙膏品牌的负责人表示,国外牙膏品牌的进入,一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牙膏市场的竞争格局,同时也推动了牙膏市场的发展。

虽然在此之后也不断有外资牙膏品牌进入市场,比如韩国LG旗下的竹盐牙膏、安利旗下的丽齿健等,但都未能撼动高露洁和佳洁士的地位。

这使得本来就创新动力不足的国产厂商来说,等于是雪上加霜。面对持续增长的牙膏市场,民族品牌难以共享盛宴。资深日化专家冯建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销量最大的依然是高露洁品牌,而且,前五大品牌高露洁、佳洁士、黑人、云南白药、中华已经占据中国牙膏市场75%左右的份额。其中,仅有云南白药为本土品牌,黑人牙膏则是港资背景。

面对这种尴尬窘境,两面针将目光投放到更广阔的多元化,但是收效却不堪计算。

“说到两面针,我们想到的就是牙膏。两面针在进行生产力转移时,这个主业不能荒废。”业内专家分析称,两面针过度分散精力,会导致过去为两面针牙膏这个品牌投入的所有广告费用和建立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白白浪费。

据业内人士介绍,产品结构单一、价格低廉是目前本土牙膏品牌在市场表现中的共同点。在一线城市的大卖场,外资品牌品类众多,覆盖高、中、低端市场,既有3~4元的普通牙膏,也有三四十元的高端特效牙膏,功能分为美白、健齿、清新口气等近十种。相比之下,本土牙膏品牌则显得单调许多。据某牙膏品牌商介绍,国产牙膏品牌的主要消费群集中在低收入者以及中老年人,而年轻人或中高收入者则偏向于使用国外品牌的牙膏。

相对于两面针的举步维艰,另一个具有历史的老品牌——中华,则稳扎稳打找到了突破口。老品牌“中华”经过了联合利华重新定位和包装之后,取得很好的市场成绩。但是,大部分国产牙膏,无论是产品上,还是营销上,不温不火,无亮点,也就无法打动消费者,因此在面对外资品牌的竞争时,唯有节节败退。

日化人士冯建军认为,本土牙膏品牌要做好市场,需要三点同时具备:让消费者买得到、买得起和乐得买。但这对当初一味退后、错失发展机遇的本土牙膏品牌而言,确有难度。

团购行业决战存活率

在行业整体规模保持上扬的同时,又有一大批中小型团购网站在今年春节后纷纷关停或转型,据团800追踪统计,目前全国维持正常运营的团购网站数量仅剩943家,而这一衰减趋势还将继续。业内专家分析指出,春节电影票团购大卖及手机团购热潮兴起为今年前2个月的周末及假日交易空白“救了场”,更使得团购网站在小幅涨价后有望实现规模型盈利,全年成交额保守估计可突破300亿元。

根据团800最新公布的《2013年1~2月中国团购市场统计报告》显示,今年前两个月主流团购网站总成交额一举突破43亿元,其中1月成交额更是以23.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与2012年月均成交额相比增长30.2%;由于春运返乡潮和春节长假的影响,2月份在售团单期数与购买人次环比1月均有明显下滑,但整体成交额仍守住20亿元大关。

团购的特殊性注定了这是一个高突破与低数据共存的行业。

这两年,团购网站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跑冲撞,随着团购行业的野蛮成长,恶性竞争也随之而来,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团购行业已经进入洗牌阶段。没有不破灭的泡沫,疯狂膨胀背后,团购业必将迎来行业调整期。2012年连接不断的危机实际上是中国团购行业长期以来粗放、掠夺式野蛮增长的折射,说明中国的团购行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

2012年,是团购行业的寒冬。这个寒冬并非市场的寒冬,而是资本的寒冬。从需求上来看,用户的团购增幅并未停止,领团网数据显示,2012全年,团购市场(含聚划算)成交规模达到了348.85亿元,而这一数字在2011年仅为216.32亿元,同比增长61%。回顾团购成长的历史,团购在其兴起的2010元年,交易额只有25亿元。

用户团购规模的增长对于那些靠着资本输血的团购网来说,资本停止输血,增长就变成了灾难——高昂的运营成本根本就支撑不了靠亏损不断拉高的业绩。再加上团购网站之间的激烈竞争,于是,2012年,一些团购网或者倒下或者卖身或者削减成本苦熬。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团购行业在未来销量增长空间仍很大,团购网的消费有惯性,行业景气度犹在,并且团购网业绩依然会保持较快的增速,业绩增长也更具潜力。团购未来的资本竞争与市场能力竞争仍在延续。可以预见是,靠亏损换规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团购行业正走上理性回归之路。2013年,团购行业将是一个向数据要效益,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的开始。

资本冷落,自身反省,团购网站已经慢慢回归理性。在2011年,几乎所有的团购网都避谈盈利,只谈增长率。到了2012年底,在各大团购网站2013年的计划中,都把盈利或者盈利能力当成了重点。

有业内人士分析,要想在未来的团购行业竞争立于不败之地,广告投入已经不可持续,开疆扩土已经失去魅力,渠道下沉已经不具优势,粗放式的经营方式进入了彻底淘汰期。团购网站需要通过精细化提升管理效益,通过平台合作提升利润,通过管理挖潜增效,将成为团购行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不二选择。

消费专家胡琛分析指出,实际上通过手机团购和“无需预约”模式,团购行业优惠区间已悄然上调至4-8折,这将大大改变过去3年内行业的低毛利现状,竞争环境得以改良优化。2013年是主流团购网站的决胜之年,而现在走进最后一局比赛的不仅是3年前诞生的幸存者,类似阿里、百度、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鳄们又将很快看到市场的新空白而考虑“回马枪”杀入进行二次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