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培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培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基础上,以社会参与为研究视角,运用个案方法论述了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社会工作途径,认为以助人、平等、参与、充权及社会融入为特点的社会工作,能够成为孕育青年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大学生;公民意识;社会工作;参与;运用

一、相关概念辨析

1、公民

阐述公民意识的前提是界定“公民”的定义。公民一词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城邦时代,是与权利义务相联系的概念,指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和积极参加集体事务的人。在我国1982 年《宪法》中第33条明确指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规定了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可以看出,一方面公民象征着一种身份,它具有充分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权利,同时更具法学意义,其中对公民身份的认同是关键;另一方面,公民又反映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它处理的是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结合本文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公民应当具备以下要素:第一,具有一国国籍;第二,具有独立、自由、平等的人格;第三,享有充分法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参与权利。

2、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与公民一词紧密相关,简言之,公民对其所具有的法律、政治、社会以及参与权利的认可及运用就是公民意识。具体来说,公民意识的概念包括公民对国家事务的参与意识和政治权利的诉求意识;民主法治意识;追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因此,笔者认为公民意识最实质的部分是包含有公共事务参与与决策、服务他人和社会、志愿精神等在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即现代社会成员对公民角色和身份的认同与归属,积极正确地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无论常态的社会生活,抑或是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都应当具备的精神与行动的自觉反映。现代公民意识应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平等意识、公共精神、自主性等,其核心内涵即公民的身份意识。

3、增能/充权

增权(empowerment)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对黑人少数民族的研究,后逐步盛行于社会工作、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弱势群体等研究领域,通常被译作增能、充权、赋权等。增权一词实质上强调引导他人产生自我权力意识并使用权力,达成自我目标,侧重引导而非驾驭,即这种权力不是强加在个人意愿之上以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而是发挥自我能动性改变事物,以及相信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扩充来自于运用权力以促进成长的信念。一般来讲,增权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人层面,通常指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第二,社区层面,指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第三,社会层面,指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这三个层面逐一推进。本文所探讨的有关青年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孕育与培养,所强调的正是在个人提升自我能力的基础上,获取更多资源进行环境评判与改善,激发并强化大学生对自我公民身份认同的程度,达成有效参与社区与社会,提高其对公共公益事业关注的广度与深度。

二、青年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

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养在整体公民中处于较高层次,相应地其公民意识层次也是最高的群体之一,在日常生活里公交车让座、自然灾害捐献物资等事件中,大学生的社会参与还是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因素的冲击,青年大学生仍然具有与我国整体公民群体相似的特征,在公民意识方面一部分大学生同样表现出较为薄弱的状况。在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质性访谈的过程中,同样反映出了这些现象。

1、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感不强,更偏向于自身其他角色的认同

青年大学生对于公民及公民意识两词的界定和认知比较准确,但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弱,更少有对公民义务履行和责任担当的积极性。当被问及“请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一问题时,该高校一位物理学专业的大二女生认为,“我扮演的角色挺多的,在学校里主要是学生,在家里是女儿,姐姐,孙女等,在社会中我就是居民,是社会成员,是公民。但是好像前几种角色在生活中发生作用的比例较大,使用比较频繁,或者以称谓体现,又或者以实际的行为表达出来,比如女儿孝敬父母,学生尊敬老师在学校求学,而公民这一角色只是一种叫法,很少有实际需要去做的一些事,所以经常淡忘自己的这个身份。”同班另一位男同学也提到,“一听到角色这个词,首先就想到家庭关系,再者就是学校生活的师生关系,还有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角色,老师、医生、新闻记者等等。”还有其他一部分访谈对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从与青年大学生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虽然每个人都是一个集诸多角色于一身的角色集,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只对家庭角色和学校角色具有相当的认同感,而却忽视了作为基本社会成员的公民身份与角色。

2、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但对社会的关注度欠缺

青年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之一,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表现也比较令人满意。当谈及社会公德等道德问题时,该高校几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大一女生谈到,“我还是比较注意在公共场合的言谈举止,在旅游景点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不乱刻乱画;公交车上可以做到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也不会在电影院、图书馆等特殊的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接听手机;遇到自然灾害等事件,我会尽自己能力去捐献物资等等。”但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三、四年级的大学生也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社会事件与我无关的态度。一位受访大学生谈到:“社会上的事作为大学生最好不要过多地参与,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事情都与我们无关。我现在就以自己的学业为重,剩下的事情只要与我无关的,我统统不闻不问,管这些事情又不能给自己带来切身的利益,有时候搞不好还要把自己套进去,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还可能损害自身的权益。”甚至当谈到一些社会事件、政治人物时,一部分学生表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因此,访谈可以从一定层面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对于社会的关注较少,公民意识的欠缺极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

3、社会责任感较强,但实际参与度不高,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较差

青年大学生对于公民身份的认知比较准确,社会责任感较强,但是实际参与社区、参与社会的行为较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高校进行质性访谈时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应当履行的公民义务。很多访谈对象都表示,“我作为社会的一员,有责任在他人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主动伸出救援之手。”这表明大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和民族负有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当被问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加入各种志愿组织”一题时,一部分学生表示,“这些活动有时间就参加,没有时间就不参加;跟自己有关的就参加,无关的就不参加。志愿组织可能会考虑,但是目前不愿意加入,因为这类组织对我们课余时间的限制太多。如果要加入或参与一些社会公共活动也是学校或社团强制组织我们去的。”这样的社会参与是无权的,被动式的参加,在一定层面限制了青年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空间与途径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专业,相对于医学关注在人类生理健康与治疗,心理学关注在个人心理治疗与完善,社会工作的焦点在于人类与环境的互动,目的在协助个人、家庭、团体、社区能适应所在的社会环境,挖掘各类资源和自身生命潜能,创造有利于达成目标的社会条件的一种专业活动。通常,社会工作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作为学科基础,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为直接工作方法为案主提供专业服务,帮助案主解决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帮助案主重塑自信,走向社会正轨。在孕育和提升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凭借其独特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方法发挥重要作用。

1、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可以有效提升青年大学生公民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青年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管他人之事不如管好自己之事”、“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以自我和金钱为中心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种负面观念指引下,青年学生只会对家庭及个人自我角色越来越关注,而逐渐忽视了自己所扮演的公民角色和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对青年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社会工作专业所强调的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正是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方法来提升青年大学生公民意识和身份认同感。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灵魂,一般看来,助人自助有两层含义的理解:第一,帮助他人的同时也等于帮助了自己,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第二,帮助他人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们发掘和建立自己帮助自己的意识和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两种理解很好地体现了助人并非是纯粹献爱心之善举,而是关乎助人手段、助人理念与价值观的艺术。通过专业理念的教育,青年大学生会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勤于助人且善于助人的意识和习惯,这会有效使其产生自己身为一名社会成员并担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的认识,从而营造出社会成员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健康和谐的良好互动氛围。

2、多样化的专业助人方法能够全方位拓展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广度

在完善个体人格、改善社会环境、帮助个体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透过社会参与与融入的理念,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最终达成将个人和社会合而为一的目的。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都是十分有效的工作技巧与方法,其中个案社会工作,倡导个别化的原则,能够促使青年对个体和家庭问题和困扰产生深刻的认识,帮助微观个体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团体社会工作可以使青年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困难、诉求,协助他们解决核心的共同问题;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则能使大学生进入中观的社会生活领域,缓解社区中的各类矛盾,提升社区生活质量。

助人工作利用这些工作方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针对青少年、老年人、妇女与儿童、残疾人等不同人群开展助人工作,所解决的问题涵盖婚姻与家庭、择业与就业、公共秩序维护、医患矛盾与纠纷、流浪人士救助、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个体与社会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助人领域和空间还在进一步拓展。同时,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性专业,重实践是其主要特征,而实践正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积极参与社会的实践操作有助于多层次拓展青年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深度。青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会触及社会各类问题,与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人际交往,拉进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距离,这对培养青年正确的社会观、拓展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和福.试论我国公民意识现状及提升对策.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 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苏巧平.以增权理论解读中国农村贫困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5).

[4] 方曙光.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2(12).

[5] 孟国忠等.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10(1).

[6] 孙海英.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思考[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11).

[7] 薛宇等.用模糊评价法评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9(1).

[8] 刘雯.增强青少年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研究[J].科技信息,2010(3).

【作者简介】

杨 扬(1984-),汉族,硕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