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干净”成就“简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利郎男装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取舍之间,彰显智慧……简约而不简单,放松而不放纵。”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作如此的追求,要学会取舍,要成就简约。
课堂教学是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过程,也是一个“洗尽铅华呈素姿”的过程。课堂教学就应该是明明白白、干干净净的,使人一目了然。“干净”是“底线”,是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时下有很多课堂教学其实并不那么“干净”。
课堂教学不能“雾里看花”,课堂教学要以“干净”成就“简约”,就必须关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思路、教学的结构和教学的语言。
一、要学会取舍,精炼内容
客观地说,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一定的容量,但课堂绝对不是一个无形的、足够大的“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如今,有些课堂“博采”和“拼盘”的现象可能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的教师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素养之名,错误地认为,只要能和教学扯上关系的,就可以牵进课堂。这样的课堂无疑是“跑调”的课堂,也是“不干净”的课堂。
删繁就简一枝花。因为课堂教学的容量至少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而有些课堂更多关注的是教学传授知识的容量,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的容量。课堂教学的“干净”,就是要以更精炼的内容承载更深刻的思维,而绝不是以庞杂的内容来淹没学生的思维。因此,必须围绕教学的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以锻造思维为核心,取舍教学的内容,以凸显教学的主题。适当吸纳一些其他知识进课堂是可能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但要有“度”,要分清主次,不能顾此失彼,要摆正关系,不能喧宾夺主而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
如果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加选择与整合,事无巨细,按部就班,全线出击,寄希望于全面开花,那么一定会使课堂教学陷于庞杂琐碎、主次不清、重点不明的境地。这样的课堂肯定是“不干净”的,也是不可能成就“简约”的。
课堂教学要“干净”,内容的取舍要精当。什么地方该讲什么地方可以不讲、什么地方该用繁笔重锤敲打,什么地方该用简笔走马观花,要了然于心,因为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即使一节课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只要解决得好,学生有了收获有了成长,这无疑仍然是一节好课,一节“干净”而“简约”的课。
苏教版《〈边城〉节选》共有四章内容,不仅长,而且散,许多语文教师对这又长又散的小说节选只能采取“视频式”的教学方法,但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往往只是略知情节,对文章细节部分的品味则很茫然。仔细研读课文,我们发现,节选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借湘西茶峒的端午节来展现当地的人文环境,并在这一节点上安排了翠翠与傩送的初次相遇,透露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羞涩和对爱情的朦胧向往。内容纷繁复杂,集中展现了湘西地区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情美,如何处理,很有讲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采取的是“五个一”的切入法,我们不妨称之为“五个一工程”:一处地方、一个节日、一位人物、一段故事、一份心情。执教者精心设计的这“五个一工程”,兼顾到了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个要素和小说教学的重点,角度新颖而且小巧。在组织教学时,执教者指导学生从“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节日”出发,分析了作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读出了此处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明确了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又以“谁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民风淳朴的节日里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又在这个故事中收获了怎样的一份心情”来引导学生分析翠翠与傩送的初次相遇的故事,体会情窦初开的少女对爱情充满羞涩向往的心情。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以及问题间的串联,将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浓缩为:一处地方――湘西茶峒,一个节日――端午节,一位人物――少女翠翠,一段故事――翠翠与傩送初次相遇,一份心情――翠翠对爱情的羞涩向往与憧憬。从实际效果看,采取“五个一工程”的切入教学,既明确了小说节选部分的主体内容,又清晰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读懂了翠翠的少女情怀,方向明晰,重点明确,条理清晰,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要整合思路,清晰主线
课堂教学遵循的是“线性原则”,如同两点间的一条线段,是一个由起点迈向终点的直线行进过程。教学内容的琐碎零乱,必然带来教学思路的交错紊乱;而教学思路的交错紊乱,又必然造成教学主线的模糊不清。
我们可以看到,有些课堂纵横捭阖、洋洋洒洒,貌似内容丰富、容量很大,实则鸡零狗碎、东一榔头西一棒,课堂教学千头万绪,缺少的正是“串珠”的那一根“主线”,结果使本来应该清晰显现的教学主线淹没于琐碎而庞杂的内容之中。
为什么就不能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那样“显摆”地“排”出“九文大钱”呢?与其将课堂教学内容的“九文大钱”散乱堆放于地,不如像孔乙己那样用心地去“排”一“排”。而这个“排”的过程,就是整合教学思路的过程,就是清晰教学主线的过程。
课堂教学不是写小说,一般不能“多头并进”。以“干净”成就“简约”,就要围绕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和思维训练点,理顺教学的思路,去构建课堂教学的“纲”,以教学主线之“纲”带动教学内容之“目”。因为“纲举”方能“目张”,惟有一“纲”在手,才能瞻前顾后、居高临下,课堂教学才能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岔路、回头路;没有了“纲”,“目”就失去了依附,教学内容就容易成为“一堆散钱”,就容易散,就容易乱。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绿》一文的教学。教参在解读、分析文本时,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一句确定为本文的“文眼”。于是,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授课时就从这“文眼”着手,以“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值得惊诧”为教学的主线,梳理全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思路未尝不可,而我却始终觉得文末的“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一句中的“女儿绿”是本文的“神”,因为我总觉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女儿绿”是由绿宝石之王“祖母绿”和中国千年佳酿“女儿红”双向仿词而来,突出的是梅雨潭之绿“鲜嫩”和“醉人”的两个特点,而这正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梅雨潭之绿为什么值得作者“惊诧”的原因所在。从“女儿绿”的仿词修辞和特点切入,似乎更能高屋建瓴,文章内容的梳理也更为便捷。
三、要设计流程,顺畅结构
时下有些课堂的结构不够清晰,对课堂结构缺少规划意识、谋篇意识、结构意识和流程意识,对于课堂教学围绕主线应该带出哪些内容、需要有哪几个环节、教学的先后次序怎样安排等等,缺乏一个设计和反复比较的过程。有的只是内容的呈现,缺少筛选和串联,甚至有的干脆“脚踩西瓜皮”。
课堂教学应该有两条“链子”:一是“教材链”,二是“教学链”。从内容来看,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载体,是实施教学的“抓手”,但教材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思维和能力的结构,不应该完全成为课堂教学的结构。从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更多的可能不是严格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来按部就班地、机械刻板地进行教学,而是根据“教材链”来精心打造“教学链”。所以,我们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解析、归纳和整理,要工于规划,精心设计教学的流程,从而打造出顺畅而合理、能够为我所用且得心应手的“教学链”。
变“教材链”为“教学链”的过程,既是一个打乱重组的过程,更是一个提炼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使教学的主线更清晰、教学的结构更顺畅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内容的琐碎和零乱、教学环节的机械和重复,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干净”和“简约”的目的。
例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内容纷繁、叙议交织,作者的悲愤之情是构成文章的主线。梳理“文本链”,就是要理清“悲”和“愤”两条感情线,以及由这两条线而带出的相关记叙内容,这并不困难。但如果就以此进行教学,未免头绪太多且相互缠绕,有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不断“回头”,重复的几率极高。为此,必须对文本内容进行重组并使之优化。教学时,将文本七部分的内容整合成“叙”“议”两大块,并以此作为“教学链”:以“叙”牵带出“刘和珍其人”和“刘和珍其事”两个方面,并将相关内容进行归类;以“议”牵带出“作者的态度”和“其他人的反应”两个方面,并进行适当的梳理。这样的处理,“伞骨”清晰,思路顺畅,教学也更便捷。
四、要明确指向,简洁语言
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解析、知识的传递、信息的反馈,还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分析,都要借助于教学语言。从课堂教学的性质以及要求来看,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严密准确、逻辑性强,抑扬顿挫、感染力强,生动形象、直观性强,幽默可亲、趣味性强。这固然没错也很重要,是课堂教学语言的永远追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语言要达到这样的境界,绝非一日之功。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从基础做起,从“干净”做起,使教学语言简洁明了而切中肯綮,干净利落而不拖泥带水。因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底线”要求还应该是“干净”。
人们常说“一语道破天机”“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教学语言又何尝不希望如此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教师的教学语言指向不明,琐碎嗦拖泥带水却不得要领,不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结果是教师讲得吃力,学生听得也吃力。这样的教学语言是“不干净”的,除了徒增“听觉疲劳”,还能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呢?
教学语言的“干净”为的是课堂表达的清晰,只有教师表达得清晰,学生才可能听得明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还要留心锤炼并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能够更简洁一些,更干净一些,指向更明确一些,以尽可能精炼的语言传达出尽可能丰富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