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采访中记者心理状态对新闻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采访中记者心理状态对新闻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闻采访是一种以人际交往为基础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信息的获取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新闻采访中记者的心态,情感上的变化对新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文基于新闻采访的大量资料扼要分析了新闻采访中记者所要秉持的心理素质,切记不可因个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影响采访和采访对象的情感,以保证新闻报道和新闻稿件编辑的质量。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心理状态;歧视;好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128-02

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的心理状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不仅会影响采访对象状态也会对新闻报道和新闻编辑的质量产生影响。随着新闻大众化、娱乐化越演越烈,叙事式的新闻报道愈加受到欢迎。叙事性新闻报道中强调的是戏剧化结构,要求有铺垫、有情节、有高潮,突出新闻事件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新奇性。这样一来,新闻记者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大,对新闻记者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采访对象心理状态适时调整采访方式,并在新闻报道中控制好个人的情趣和好恶。

一、记者在采访中不可表现出自身“好恶”

新闻,是一种真实的客观事实。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果带进了自己的个人情绪,必将影响新闻报道的公平性、公正性,受众获得的新闻事实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曲解,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新闻记者有通过媒体发表个人看法、评论的权利,但是作为一名成熟的新闻记者要有控制个人心态的能力,遵循中外媒体同时认同的新闻职业道德。

中国足球现场解说历史增有一件著名事件,就是2006年世界杯期间发生的黄健翔“解说门”事件,相信不少大众都这次事件都有一定了解。2006年世界杯意大利队和澳大利队1/4决赛,当意大利队凭借一记点球突破澳大利队球门的时刻,黄健翔先生发表了一套激情四射的解说,“伟大的意大利队左后卫,它继承了意大利队光荣的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球进了,伟大的意大利队,伟大的意大利队左后卫”等,从解说词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解说员本身的一种个人喜爱或好恶。黄健翔最后的疯狂所带来的震撼已经超过点球本身,他过于过激情的解说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饱受争议,媒体对此事的报道铺天盖地,美联社、英联社都对中国央视著名足球解说员这一“不正常”的行为进行了报道。但是,本次“解说门”事件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甚至引起了外交上的一些麻烦。为了表示对此次事件的不满,30多位意大利球迷包围了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要求本国大使和中国外界部就此次事件进行交涉。由此可见,新闻采访中带进过多的个人好恶对新闻本身会造成严重影响。我们并不是排斥在新闻记者发表个人意见,但是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过度情绪化,优秀的记者应具备控制心态、情绪的能力。

二、记者在新闻采访中不可带进“歧视”

曾有这样一首歌《丹顶鹤的故事》,故事里一位从小喜爱丹顶鹤的姑娘,为了拯救一只陷在沼泽里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当我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都为故事里的姑娘感动。生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评论一位大学生为了一只动物而付出生命是否有价值,我们只是为故事感动,为女孩惋惜。新闻报道中同样应秉持着这样一种态度,不能对任何一种新闻事件持有歧视心理。曾经有这样一篇新闻报道《大学副校长车祸身亡引起交警反思,高科技人才不要做前排》。新闻中写到:今后,应该尽力注意高科技人才的交通安全,一般不要安排他们坐在汽车前排。高科技人才是现代社会建设不可缺少的资源,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国家要付出相当多的资源,交通部门处于保护人才资源的目的而发出了这样一篇报道。但是,却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应,认为报道中存在“歧视”问题。当这则新闻报道发表第二天,媒体又发表了一篇新闻《好心忠告为何惹众怒?》,报道中将读者看到上篇“忠告”新闻后的反馈真实反应出来,提出了“谁该做前排”这一质疑。许多读者认为忠告“高科技人才不要坐在汽车前排”,有歧视普通人的一种态度,尽管高科技人才对社会贡献多一些,但生命是平等的,它的价值没有等级之分。

新闻记者作为一件新闻事实的报道者,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到每一桩新闻,让读者获得正确、客观的信息,不因个人在价值上不正判断影响读者判断,为读者传递不正信息,做出不负责、违背职业素养的行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直秉持着平等意识,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新闻报道中极容易出现等级差别、职业歧视等观念性偏差甚至问题,这既反映出了新闻记者心理、素质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缺陷,也表现了读者对新闻记者所提出的要求。

三、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秉持着客观心态传达新闻事实

随着网络媒体日渐兴盛,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各媒体之间的竞争力非常激烈。在名利、点击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大众的心理愈来愈浮躁,新闻记者也不例外。新闻记者将这种浮躁的心理状态带进了新闻传播中,诞生了大大量炒作性的新闻报道,甚至不惜违背职业素养发表虚假新闻。例如,新闻标题的哗众取宠、报道内容的庸俗猎奇、语言文字的血腥暴力、钱权交易下职业道德缺失等,它们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媒体公信力。除了在以上情况中,新闻记者要面临严重的考验,在正常的新闻采访中他们也面临着两难境地,陷入新闻报道和素质道德之间难以做到“两全其美”,这种问题在突发性新闻报道尤其严重。当突发性新闻发生时,一些记者为了“抢新闻”,往往不顾事件中相关人受保护的权益,无视他们的感受,只要效果轰动就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新闻记者为了“抢新闻”、“抢独家”,难以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理状态,记者职业素养丧失也就在所难免。

在新闻采访与报道过程中,新闻记者有着双重身份,即旁观者和参观者。由于身份的不同,每一种身份状态对新闻记者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当新闻记者以旁观者出现的时候,要求其与新闻和其中的相关人保持一定距离,以便客观、冷静地向读者传达新闻事实;当新闻记者以参与者身份出现的时候,要求其注重新闻传播的社会效应,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新闻向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如果受众获得信息是虚假的,不仅侵害了读者的知情权,也降低了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在新闻采访和报道中,新闻记者要坚持新闻事实,杜绝报道虚假新闻、新闻炒作,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传递信息,让读者、受众得到的正确信息以便掌握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维护读者权益的同时也利于提高媒体影响力。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可带进过多的个人情绪、心理,要遵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要求,不要存在个人好恶、不要存在等级歧视,不断促进个人发展,提高自身修养和内涵,秉持着一贯的职业素养,坚持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向读者传达正确、客观的新闻事实,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质量上佳,且受大众欢迎的新闻,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新闻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周天红,孙凌.采编记者心理状况初探[J].中国民康医学,2011(13).

[2] 雷恺.谈重大灾难性报道中记者的心理调节[J].中国广播,2011(11).

[3] 雯文.一位“80后”记者的心理焦虑与困惑[J].中国记者,2012(3).

[4] 雯文.与焦虑共舞——热线记者的心理焦虑与应对策略[J].中国记者,2012(7).

[5] 杜晓华.如何当好出镜记者——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素质要求[J].中国记者,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