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余秋的雨 第2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余秋的雨 第2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一个空气凝结的夜晚,我把泰戈尔笔下的“我”定格为他,因为他流淌的字迹总是蕴藏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因为他始终在漫无边际的文化苦旅中“追逐无家可归的潮水”,我想,他冥冥之中结晶的灵感与透彻的宣泄来自“永恒异乡人的召唤”,我想,他一直似有似无,似明似暗地从一条路的此端走向彼端,彼岸驶向此岸,终究在衣兜夹层里装填了所谓文化的东西,厚实得让人无法理解。

曾经,我不认识他,只知道书柜角落一本厚厚的文集里密密麻麻排满了文字,实木空镂一样三百二十页的沧桑,我想,我永远不会理解,于是我依旧热衷于完美纯粹的儿童小说,比起王子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不明白什么是“文化”,而为何要“苦旅”。

后来,我发现,他总会轻推着厚实的镜片安然坐在评委席上指手画脚,吐露出只有散文集里才出现的话语,他说他希望自己的文字会有一种枯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我暗笑他夹杂着上海话的朴质口音,冷看他严肃而又自负的扬眉神情,也许他的思潮里有一团团厚似海面的承载体,承载运送了每件事物八面玲珑的分析,每纳米的间隙都是感悟的栖息地,他可以把每一寸空气理解为七彩,渲染得复杂而又酝酿真谛。

我不喜欢他,从过去,到现在。

他仰头向天说自己是“真正的文明人”,并且感悟到只有“有悟性的文人”才能体会到的深刻文化内涵,他敢于挥挥手以讥讽的语气问道:“坐下来,比比学问的高低!”也同样傲慢不屑地指责“这些诗句或许太硬”。何等的霸气!

静冥地随着他游走过第三篇文章,我决定以旁观者的姿态,以心灵定位的角度夺过他手中的笔。意念告诉我,他的每一个字都汇聚成远近不同的焦距,向着差异的对象,选择自己所需求的聚、离。同时我感到感观的极限,方才体蕴到这组词的意味深长,然而它们混杂为更多透射面的一句,便又像迷途的孩童,急促了呼吸。

我想站在他的对面问,你何来的清醒与理性?他抚了抚衣袖答道:我过着多重年龄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失去了弹性。

于是,我觉得身心单薄得透明晶莹。

我想站在他的对面问,你何来的灵感与笔触?他举目遥望四壁答道:我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风景。

于是,我明白人与人之间存在或有或无的差异。

我想站在他的对面问,你何来的文化的根基?他指指面前的那条路答道:一切真实的文化步履不在图书馆,不在大学,而在山重水复、苍苍莽莽的大地。

于是,我感到周围的世界又扩大了边际。

我们在高处观察蚂蚁总能发现有很多可选择的余地,也许他站在高处看过我们这群蚂蚁。我不甘心把他比作高处的人,我想这种不甘更多的是妒忌,这样他的文字才能神韵舒展,而成千上万的理解竟也能指挥若定。第一次把作家定位到文化,而非文学,因为一篇文章加上读者的唏嘘才能表现它立体的生命力,由他,他把风景混为真理,而真理的漫长又拼凑编织为无尽的风景。这就是对他的评定,真实的评定。我恨自己夺过了他的笔,却只能游离在零刻度的边缘,而他,娴熟安逸地勾勒出了四季,同样的笔。

我仍旧不喜欢他,像我喜欢雨后的秋季而否定烟雨朦胧的雨,因为他叫余秋雨。

(推荐老师/贺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