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时香港很“麦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天下午,我匆匆从九龙观塘一个后巷经过时,发现原本在巷口被堆到一起的木板已经支成了一个剪发摊,其中一块木板上书:每天11点准时营业。一个显然是老板兼任师傅的中年男人正在给一位老人剪头发,剪的同时还在轻声聊着天。
我大概已经有10年没有见过这种路边剪发摊了—一面挂在墙上或者木板上的镜子,一张椅子以及一个盒子就能整理完的剪发工具。这些架势全部摆开,就能开始做剪发生意,每次收费不过几块。这种街摊在内地大城市都已经难以看见,我竟然在香港市区又看到了。
我遇到的人总说近几年,香港已经变得越来越面目单一。无论在哪一个区,目光所及的道路两旁,总是莎莎、周大福、卓悦、许留山、莎莎、周大福……无限循环。如果去主流的商业区,又会被各大奢侈品大牌闪闪发光的旗舰店占领。那个曾经在电影中风情万种又充满文化碰撞的香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最近参加美联工商铺的一次新闻会,美联工商铺预计香港到了年底整体商铺租金将上涨8%至10%。一位自己开店的创业者告诉我,现在一个8平方米位于旺角街角的小店,月租金都要5万港元。这样的租金水平,一般的个体经营者很难承受,能承担的就只有连锁店了。
这让我想起了麦兜—如果你看过《麦兜》,你可能会对里头各种点心店、粥粉面店和茶餐厅不能忘怀。12年前,我初次到香港旅行的时候,那时的香港还很“麦兜”。记得有个早上我买了一份报纸,坐在茶餐厅要了一份菠萝油和一杯丝袜奶茶。翻到刊登林青霞为女儿摆满月酒的那一版时,老板还笑盈盈地搭嘴:这小女孩穿的裙子真可爱。
但是,上个月当我再次经过那条街的时候,那里已经成了连锁店的天下。如果一个初次来到香港的游客在这样雷同的街头迷路,他大概已经很难通过描述周围的店铺来说明自己所处的位置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2003年SARS之后,香港政府为了防止楼市崩溃,开始实行土地限制供应政策。同时,为了刺激经济,香港向更多的国内城市开放“自由行”,消费力的瞬间涌入让商铺开始供不应求,租金便开始飞速上涨。
这是一个两难的事情。如果按照市场规则来理解,那么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寻求更专业的服务—比如放弃街头剪发而改去发廊—是很自然的事情,某些古旧的经营形态可能就会被淘汰。而且,商铺当然是价高者得之。
但是,作为一个看着香港电影和电视剧长大的人,我却不愿意看到香港的那些特色小店消失得那么快。
庆幸的是,市场总会找到它配置资源的方法。越来越多的香港个体经营者把店铺搬到工业大厦或者商业大厦的楼上,继续开他们的咖啡店、服装店、小书店和饰品店,那里的月租可能只是街边店铺的1/5。
一种被称为“楼上铺”的商铺形态正在成为香港新的特色。在那里,可能还会拾获一些老香港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