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梨黑星病防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梨黑星病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介绍了梨黑星病在叶、果实和新梢方面的症状表现与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方法,以期指导梨黑星病的有效防治。

关键词梨黑星病;症状;防治

黑星病是梨树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比较普遍,严重的年份常造成重大损失。近年来,由于杀菌剂的无节制使用和单一药剂的连续重复使用,致使梨黑星病的抗药性显著增强,防治难度增大。

1发生规律

梨黑星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芽鳞、病叶、病果及病枝条上越冬。

在有病源的情况下,梨黑星病的发生及流行主要取决于降雨和空气湿度。春雨早且偏多,尤其是5~7月雨量特别多,日照不足,空气湿度大,容易引起病害的流行。在病害流行年份,从花期到采收期均能发病,5~6月叶上发病较重,7月份果实上开始发病,7~8月高温多雨是果实发病盛期。那些管理粗放、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的果园,将有利于病害发生。

2症状表现

2.1叶片症状

叶片受害初期,在叶背主脉两侧和支脉间产生淡黄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发病后期病部长出霉状物,严重时叶背长满黑霉,叶面变成黑褐色,易导致叶片早期脱落。

2.2果实症状

初期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水渍状淡黄色小斑;后变成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其上长出黑色霉层;最后病斑凹陷,并出现龟裂,严重时受害果呈畸形,病部坚硬。味苦涩,易落果。在雨季,常诱发腐生菌,从而使表面着粉红色或灰白色霉状物。

2.3新梢症状

新梢发病,常由病芽萌发而来。当新梢长至15~20cm时,自新梢基部开始,皮层变黑,并逐渐向上发展,布满黑霉,后期病梢干枯死亡。健壮新梢染病后呈梭形病斑,亦产生黑霉,扩展后亦导致新梢干枯死亡。

3防治方法

防治黑星病,应抓住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处理越冬病菌;二是药剂防治。

3.1处理越冬病菌

3.1.1清扫落叶。落叶后至发芽前,先树上、后树下彻底清扫果园,把落叶落果清理干净,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越冬场所。

3.1.2摘除病梢。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的1个月内,每隔5~7d巡回检查1次,发现病梢,立即摘除烧毁或深埋。经验证明,只要彻底摘除病梢,就可显著减轻或延缓黑星病的发生。

3.2药剂防治

3.2.1萌芽期喷药。芽萌动时喷药,可杀死一部分在病芽中潜伏越冬的菌丝,对减少春季病梢有一定作用。实践证明,12.5%速保利或特谱唑(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3%~5%硫酸铵溶液喷施效果较好。

3.2.2生长期药剂防治。药剂防治的目的是正确掌握喷药时间和选择有效药剂。喷药防治梨黑星病时应做到“抓两头”,即发芽开花至麦收前后和采收前45d。

(1)发芽开花至麦收前后。此期喷药的作用是避免病菌从病梢向幼叶、幼果转移,减少幼叶、幼果受害,降低田间发病中心。具体喷药时间及次数根据降雨情况而定。一般年份麦收前3次药,麦收后1次药,即4月底或5月初、5月中下旬、6月初和6月中下旬;多雨年份麦收前4次药,麦收后1次药,即4月下旬(落花后)、5月上旬末、5月下旬、6月上旬和6月下旬。

(2)采收前45d。此期喷药的目的是保护果实,避免果实带菌和发病,以提高果品质量。具体喷药时间及次数亦根据降雨情况而定,一般年份此期需喷3次药,即7月底、8月中旬和9月上旬;干旱时需喷2次,即8月中旬和9月上旬;多雨年份应喷药4次,即7月下旬、8月中旬、8月下旬和9月上旬。无论防治水平的气候条件如何,9月上旬1次药必须使用,也就是说,果实越接近成熟,越应注意喷药,以免成熟果实受害。

(3)目前防治梨黑星病的保护性有效药剂有1∶2~3∶200~240倍波尔多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1 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溶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内吸治疗剂有40%福星乳油8 000~10 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12.5%特谱唑(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40%百菌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喷药要均匀周到,合理安排用药,前期应该使用1~2次福星或速保利等内吸性药剂,中期应使用波尔多液(阴雨连绵时除外)等持效期长、抗雨水冲刷能力强的药剂,后期使用非波尔多液的保护剂和内吸治疗剂等,并注意不同药剂的交替使用和混合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4参考文献

[1] 申连长.鸭梨黑心病发病机理及防治[J].中国果树,2004(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