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繁花虽逝,其韵悠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繁花虽逝,其韵悠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紧身内衣,在西方服饰文化发展史中也许是最具有争议的,从文艺复兴时期到二十世纪,它被许多女人看做是一种时尚内衣。为什么女人们要穿紧身内衣?为什么四百多年来紧身内衣的魅力经久不衰?为什么女人最终又放弃紧身内衣?本文即从以上三方面对于西方女性紧身内衣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紧身内衣;追求美;隐退与复生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80-01

一、引言

当时社会,始终存在着这样一个误解:从文艺复兴后期到二十世纪近四百年的时间里,紧身内衣一直折磨着西方女性,这些紧身内衣不仅是由硬布与鲸须制作而成,甚至是将钢铁应用到内衣的制作之中。事实上,真正为广大西方女性所穿着的是由硬布与鲸须制作而成紧身内衣,也就是当今我们所俗称的紧身内衣。

在历史学家看来,紧身内衣是男性社会用以压迫女性的工具,是以控制女性、展示女性性感身体为目的。如英国对于紧身内衣的称呼:“stays”,原意是支撑的意思。说明身穿紧身内衣后的形体是为了告诉旁人这样一个“事实”――身着紧身内衣的女人不会也不能从事任何实际的工作。

二、紧身内衣的魅力――“美”和道德

对于当时整个社会流行紧身内衣的风气,人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穿这样的紧身内衣真的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吗?其实舒服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已,毕竟人体很多的部位都会不可避免的让人偶尔感到不适――无论是牙齿还是服饰。因为论及紧身内衣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与其所产生的美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女性宁愿忍受肉体上的折磨与痛楚来换得精神上的满足与荣耀。

到了十八世纪,随着人类不断的理性化,个性化和关联化,紧身内衣内涵逐渐的发生了改变。紧身内衣开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讨伐而逐渐失宠。但值得一提的是,在接下来的帝政时期,虽然社会疯狂流行无需穿着紧身内衣的高腰帝政及地长裙,但是紧身内衣却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相反的,在拿破仑革命结束后的十九世纪,以有衬骨的紧身内衣的形态东山再起,甚至势如破竹的冲击着时尚。

三、紧身内衣之“痛”

不可否认,紧身内衣确实对女性身体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勒得过紧的紧身内衣的确会让肋骨向内并向上移动,而且使内脏原来的位置发生改变,也会影响肺的整体功能。不仅如此,紧身内衣还对于女性生殖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十九世纪的许多女性深受子宫下垂病痛的折磨。

四、紧身内衣必然性的隐退

所以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紧身内衣不再受到大众的欢迎,因为女性最终被血的教训和医生的劝诫说服了。可是,紧身内衣并没有彻底被抛弃,而是从鲸须制作而成的紧身内衣逐步向塑造强身健体的内衣过度。随着人们户外运动逐步受到重视,现代流行的优雅身材也悄然兴起。这使得喜爱追逐流行的女性对拥有健壮体魄的渴望超越了穿衬骨内衣的需求。

虽然一般的女性并非女权主义者,但是她们与女权主义者的想法和观点却十分相似――推崇诚实、自然和体现个性的衣着;指控紧身内衣造成的压抑、不适和虚假的象征。因为这类理念的产生和发展,让紧身内衣不再是女性衣橱和身体上必备的服饰品,作为过时的服饰品被束之高阁,极少提及。

五、现代版紧身内衣

近些年来,紧身内衣重新卷土重来,受到诸多国际服装品牌的亲睐,而且朝着内衣外穿的方向大步发展。

流行天后Madonna就在1990―1991年“金色女郎狂想之旅”的巡回演唱会中身穿Gaultier设计的金色锥形胸罩的紧身胸衣献唱,令世界瞩目;著名设计鬼才Lacroix从“绝世美女时期”舞会长裙获取灵感,设计出带有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内衣风格与特点的繁复的怀旧晚装,在首次服装走秀中就获得如潮的好评;意大利著名服装设计师Versace同样也喜爱从紧身内衣等服装中汲取灵感,并进行贴体、流畅的创作设计,达到复古情怀与时尚气息交融的文化底蕴和视觉效果,尤其是为伊丽莎白・赫莉参加《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伦敦首映时所设计制作的著名“凡赛斯”别针装,更可谓是经典之作;享有朋克教母之称的Vivienne Westwood推出的11年秋冬高级成衣秀中通过服装和挂毯一般的超大号紧身胸衣的搭配表现出衰落的帝国的感觉

六、结语

虽然现今紧身内衣的风靡程度已无法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的四百年相提并论,但是依然可以从各式服装秀场、明星街拍中一窥紧身内衣对于现代女性着装的影响――要女性重拾紧身内衣日夜挤压胸腹已然是一种奢望,但是将改良后的紧身内衣作为衣橱中必备的搭配单品却得到诸多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响应和认可。所以,可以说紧身内衣昔日的繁华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是其对现代社会的服装设计、穿着和搭配方式还有着意蕴深长的作用力,就如同繁花一般――固然已逝去多时,余香却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