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温病对伤寒论的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温病对伤寒论的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伤寒与温病,在其初期有较大区别,但是在疾病发展的后期却较为接近,正所谓始异而终同,殊途而同归。本文主要概括了温病对《伤寒论发展

关键词:温病;伤寒论

中医温病理论是几千年来实践经验积累和总结的结晶,在防治传染病和维系中华民族健康的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温病之说,源于《内经》、《难经》。后世温病学家在继承了《伤寒论》关于温病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更新发展了其中的内容。《伤寒论》中病入阳明以后诸方,多可用之于温病,如白虎汤、黄连阿胶汤、竹叶石膏汤等诸多良方皆可为治温病所用,且用者甚多,并由后世温病学派如叶天士、吴鞠通演化出诸多温病良方。现将温病对《伤寒论》发展论述概括如下[1,2]。

1指明了辨证纲要

作为纲要,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反映疾病的本质和最主要症状,且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征。《伤寒论》第6条日:"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热、口渴、阳热相结,不恶寒、反恶热。这是温病的主要症状,也被后世温病学家在临床上得到验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里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日温病"。

2 划出了临床概貌

温病在实践中提出了自己发病理论,总结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在临床辨治上在《伤寒论》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创制出大量治疗温病行之有效的方剂。归纳如下。

2.1邪在卫表的辨治 《伤寒论》第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 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文中"形作伤寒",乃指温病之初也有头项强,恶寒之症,但它与"伤寒"(指狭义的伤寒)不同,故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关于治法,《伤寒论》多以调和营卫之剂的桂枝汤为主。温病根据卫表之证感邪有风热、暑湿、湿热、燥热的不同,具体治法又分为如下几种:①疏风泄热、即通常所说的"辛凉解表",创造了银翘散、桑菊饮之类,如"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初起恶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②透表清暑,解表寒清暑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烦等。代表方剂如新加香薷饮。③宣表化湿,芳香辛散,宣气化湿。症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头重如裹,苔白腻,脉濡缓等。代表方剂如藿朴夏苓汤。

2.2 邪在半表半里的辨治 伤寒论半里半表定论为少阳,且以寒邪入于少阳半表半里为主,治疗以小柴胡汤。温病学家认为半表半里除了少阳,还应包括三焦,感邪除了寒入少阳外还可包括热郁少阳、暑湿郁阻少阳、湿阻三焦、湿热郁阻膜原、疟入少阳。

2.2.1热郁少阳 症状除了半表半里的特有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外,还可伴有温热之邪入里的口渴、心烦、发热等症状,代表方黄芩汤,黄芩汤仍以小柴胡汤为加减方,为热不在半表已入半里的治疗用方。

2.2.2 暑湿郁阻少阳 除了寒热往来外,还可兼有胸腹灼热、口渴、心烦等热象偏重之症、脘痞呕恶、苔薄黄而腻等湿热郁于中焦的症状。代表方蒿芩清胆汤,以青蒿、黄芩清少阳而利枢机;竹茹、半夏燥湿化痰。

2.2.3湿郁三焦 温病学家对湿阻三焦之证阐述甚明,治疗上主张"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具体治疗主张作杏、朴、芩或用温胆汤宣上、畅中、渗下分消上下湿邪。

2.3热结肠腑的辨治 热盛伤津,可使肠燥便结,《伤寒论》用三承气汤治之。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篇第4条"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第6条"阳明温病……不大便,七八日以外,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等。除了这些对经方的继承应用外,温病形成别具一格的治法,包括邪正同治、脏腑同治、大小肠同治等等。

2.4温病养阴法辨治 温病后期,因耗气伤阴,而出现气阴两伤、余邪未尽之证,《伤寒论》以竹叶石膏汤治之。如397条"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伤寒论》用黄连阿胶汤。《温病条辨》下焦篇ll条"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不同之处在于《温病条辨》点明了"真阴欲竭,壮火复炽的"病机。由于热邪伤阴,致肠燥便结,治宜泄热润燥通便。吴氏会麻仁丸之意,立增液承气、麦冬麻仁诸方,更为切中病情。

3树立了立法组方典范

《伤寒论》在论治上理法严谨,组方简洁,用药精当,配合巧妙。后世医家立法组方,无不效法仲景,宗从《伤寒》。我们从后世温病学家的名方桑菊饮、银翘散之中,似乎也可以看到这种特点,苏完愚说:"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景。"指的正是这种师承关系。

就具体"方"来说,《伤寒论》一书,凡是论述温病的条文,大多指明方药,使其有病有方,方药齐备,为治疗温病提供了范例。这点,我们从后世温病学家录用《伤寒论》方一事也可以得到旁证,以吴鞠通《温病条辨》为例,全书共录用《伤寒论》方三十余,约占《伤寒论》全书一百一十二方的三分之一,如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黄连阿胶汤、栀子豉汤、茵陈蒿汤等等。至于遵伤寒方旨,化裁变通应用的就更多,达六十余,占《温病条辨》全书二百零六方的三分之一,如导赤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宣白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牛黄承气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和大小定风珠等,是依据仲景《伤寒论》承气汤和复脉汤两方加减化裁,灵活运用于临床的。

参考文献:

[1]杨树升,林丽,钟飞,郭寿椿.《伤寒论》温病初始之方探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6):34-35.

[2]毛臻.李文俊谈《伤寒论》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J].中医研究,2005,18(5):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