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反唐,安史之乱爆发。由于当时朝廷长期腐败,武备废弛,唐王朝的官军在叛军猛烈的攻势下几乎是一触即溃,甚至望风而逃。在这种情势下,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戍守睢阳的将领张巡及其所部五六千将士,坚守孤城,与敌人浴血奋战十个月,有效地阻止了叛军南下,极大地牵制了敌人,保卫了江淮地区,建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

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开元末年进士。安史之乱爆发之初,张巡先守雍丘,后与睢阳太守许远合兵一处,共守睢阳。张巡自幼饱读诗书,《旧唐书》记载他“兄弟皆以文行知名”。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记载其“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可惜其作品大部分已经散失,仅《全唐诗》录存其诗两首。《守睢阳作》这首五言古体诗据说是张巡最后的作品,顾名思义,写于孤守睢阳之时。诗曰:“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①月晕,分守若鱼丽②。屡厌③黄尘起,时将白羽挥。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④。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注:①侔:等,同。②鱼丽:古代阵法。③厌:压。④陴,城上有射孔的矮墙。)

诗题中的睢阳,为唐时郡名,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是江、淮之间的险要屏障,又是唐朝江、淮租赋输入朝廷的重要通道,战略、经济地位及其重要。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后,即派重兵围攻睢阳。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又派部将尹子奇率兵十余万继续围攻,妄图打通叛军南下的通道,然后尽取江南富庶地区。

诗中一、二句“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点明了睢阳自春季被围,孤城困守的险境。“日渐”二字渲染了一种紧张、残酷的环境,“孤城”还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场景。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总写攻、守双方的战事。敌人的包围一层又一层,好似月亮周围的晕圈。睢阳守军则采用古代的鱼丽阵法,分兵把守。“月晕”的比喻,又呼应了二句中的“孤城”,使紧张气氛更进一层。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两句,以“黄尘”代指叛军,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敌人骑兵蜂拥而至、烟尘滚滚、不可一世的进攻场面。面对气焰嚣张的叛军,张巡“时将白羽挥”,展示了一个优秀将领指挥若定的从容神态和力克强敌的坚定信心。

“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侧重描写睢阳将士惨烈的守城场面。将士们带伤出阵,浴血奋战,表现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精神风貌。据《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卷记载,睢阳长久被围,久战后士兵已不及千人,“皆饥病不堪斗”,且“城中食尽”,最后只能杀马、罗雀、掘鼠为食,但“人知必死而无叛者”。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两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声,直接表现他忠心报国、坚贞不移的高尚情操。张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一月,贼兵又聚众猛攻,守城将士皆伤病不能再战,大多数人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张巡西向拜跪天子:“为臣力竭不支,生不能报答陛下,死当为厉鬼击贼!”睢阳城最后被叛军攻陷。贼将尹子奇以刀刃抵张巡喉头要他投降,张巡大笑,誓死不降。最终张巡同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将同时被害,“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安详镇定的样子,笔者注)如平常”(《张中丞传后叙》)。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两句,是张巡此时的感叹:自己孤立无援,又无人向天子报告自己的困境,破敌的谋略也无法实现。这两句诗为这个感天动地的爱国故事抹上了悲凉的一笔。张巡曾派南霁云向拥兵彭城的许叔冀和屯兵临淮的贺兰进明两人求救,而两人皆害怕祸及自身,贺兰进明甚至嫉妒张巡声名显赫,不肯出兵。张巡最终因粮绝兵尽、无人救援而英勇就义。

千百年来,张巡及其睢阳守军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下忠贞不渝、誓死报国、舍生取义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品读这首《守睢阳作》,让我们对他们困守孤城的艰难处境,对他们浴血奋战的惨烈场面,对他们以身许国的牺牲精神,有了更加直接而真实的感受。从这一意义讲,《守睢阳作》的确是一首爱国志士慷慨悲歌,它将穿越时空隧道,永远唱响在我们耳畔,并将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