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老龄化社会的伦理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老龄化社会的伦理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人口问题,而且是伦理问题。人口老龄化导致了社会重心过度前倾、代际价值观趋向断裂、代际公正缺失、老人缺乏伦理关怀等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给社会和谐带来了一定的不和谐的声音。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 伦理问题 孝

上世纪末,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①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0%,达到1.32亿,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跨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按2005年统计,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1]另据最新一次调查,截至2008年2月,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49亿。[2]老龄化现象正在逐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各种欺老、虐老甚至弃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背后正蕴涵着深刻的伦理危机。

一、社会重心过度前倾

在生产领域,随着社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方面的现代化显得日益重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而在这些方面与中青年人相比,老人无疑不具有任何优势。老人的社会经济价值随之下降,收入水平也相对降低,与之相对应,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则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财富,成为社会财富和社会生产的主宰者,并占据社会舞台的中心,掌握着更多的社会权利。

在社会生活领域,老龄化的来临造成老龄人口比重过大。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施的“一孩”生育政策,家庭人口转变成“四、二、一”型,即在一个大家庭中通常有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人和一个小孩。一个小孩承载了祖辈、父辈六人对未来的期望,小孩自然就成了祖辈和父辈情感投射的焦点,成了整个家庭的中心,而在人数上占绝对多数的四位老人却很难得到关照。社会重心在少年儿童身上畸重而在老年人身上畸轻,老人越来越被社会生活“边缘化”。

二、代际价值观冲突加剧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同步到来的,一方面经济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着,另一方面在思想领域也发生着深刻的革命,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越来越多元。老龄人群与年轻一代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成长环境和人生体验,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种差异会导致代际间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对社会主导价值话语权的争夺。当老龄人口数量较少的时候,信奉老价值观的人数较少,争夺的力量比较微弱,而当老龄人口数量较多时,争夺的力量随之增强,代际价值观的冲突就会加剧。

“代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谓代沟就是指“代与代之间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语言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3]其中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价值观念是生活方式的内在决定因素,它也是“代沟”中最核心的部分。“代沟”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一般来说,社会发展越迅速,“代沟”越会加深,有时甚至会出现代际断裂,导致不同“代”人无法沟通,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中国,代际矛盾已经凸显,人口老龄化无疑使这一矛盾加剧,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而没能有效缓解,就会给社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

三、代际公正缺失

按照美国学者罗尔斯的观点,所谓公正,就是社会基本制度即社会结构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合理分配,或社会基本制度的正义安排。[4]代际公正即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在不同代人们之间的合理分配,它的实现有赖于社会分配方式的公平,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方式,等等。在老龄化社会中,代际不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社会权利和义务在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之间的不公平分配上。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口的增多,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往往会加剧这种不公平的程度,造成青年人和老年人抢夺社会财富和资源,各自主张更多的权利而减少自身应承担的义务。由于老年人已经退出了社会权利的中心,在社会财富和权利的分配中缺乏支配权和话语权,由执掌社会支配权的中青年一代为主导制定的社会分配方式往往比较倾向于他们自己及他们的子女。这种分配方式上的不公,必然带来分配结果的不公,中青年一代和少年儿童分到了更多的社会财富和资源,而老年一代往往只得到了较少的一部分。

四、老人缺乏伦理关怀

由于不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老人都处于无权地位,而且老人自身又缺乏创造财富的能力,因而老人的物质生活来源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是自身以往的积蓄,或者说是在没有丧失劳动能力前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另一种途径是子女或社会的资助。对于我国的大部分老人来说;由于以往生活不富裕,加之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第一种途径比较困难,因此目前大部分老人的生活来源还是靠子女或者社会的资助。这就造成了老龄人对子女和社会的严重依赖。在未富先老的中国,子女有没有能力、愿不愿意资助年迈的父母,社会有没有财力、愿不愿意资助丧失劳力的老龄人就会成为大问题。在传统孝道急剧滑坡的今天,子女不愿赡养老人,社会不愿拿出足够的财力赡养老人的情况时见诸报端。

老人缺乏伦理关怀更主要的还表现在精神方面。一般来说,老人的精神寄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的亲情,二是社会的关爱,三是老年人的互爱。家庭是老人心灵的港湾、精神的避难所,但由于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迁,“空巢家庭”的不断增多,老人们独居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子女们由于自身工作的压力和空间距离,与老人们的感情交流很少,“常回家看看”成为老人们对子女的迫切需求。此外,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人越来越多地被当作社会的负担,很多年轻人充满着对老人的漠视和鄙夷。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发展还不完全,各种与老人事业相关的社会组织还很不健全,老人相互关爱的平台比较少,而且很多老人也很难从家庭的圈子走出来。

伦理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利益问题,我国老龄化社会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其产生的根源也不例外。在一个社会中,不同年龄的人群有利益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要这种矛盾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不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还处于现代化前期,还处于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老年人正从农业时代时的社会主宰者逐步跌落成现代社会的边缘人,还处于丧失社会权力的阵痛中,所以各种代际间的矛盾本来就很严重。而在并不富裕的中国,骤然增加的老龄人口必然会加剧老年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矛盾。因此双重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老龄化社会伦理问题更为严重。

“解铃还须系铃人”,伦理问题要靠伦理的手段解决,大力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弘扬现代孝道精神是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伦理问题的不二法门。从根本上说,孝道就是中青年人向老龄人适当让渡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它所体现的正是人类间的相互扶助、相互关爱伦理精神。“一人向隅,举桌不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给老人们送去温馨的人文关怀,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学术界界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很多,目前在我国比较能够普遍采用的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就属于人口老龄化。

参考文献:

[1]先老后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存在四大特点[J/OL].cn.省略/chinese/rk/40622.htm.2007-3-10.

[2]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5亿占总人口11%以上[J/OL].cn.省略/population/node_2340622.htm.2008-2-22.

[3]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7.

[4]罗尔斯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