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程融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程融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按照“课程融合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并嵌套必要的实践环节,如课程实验、实际项目开发、企业课程实训等;同时深挖课程内涵和外延,紧跟行业新技术,以更好地把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关键词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改革;工学交替; 软件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20002

0引言

《软件工程》偏重于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的讲解,抽象概念和理论较多,对于项目经验缺乏、系统知识不足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颇为困难,容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怠慢情绪。鉴于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笔者所在院系自2011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并尝试以“课程融合,工学交替”的模式进行教学。通过三年的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教学改革方案

1.1丰富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外延

在课程内涵建设上,以适用、实用为原则,科学取舍课程内容。删减部分已过时、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增加比较成熟的软件开发新技术。

在课程外延建设上,实施“1235计划”。1235计划的具体内容是: “1”——采用项目教学,完成一个项目开发;“2”——分别在期初和期中组织学生进入大型软件公司参观学习;“3”——每位学生完成3篇自学论文;“5”——开展5次软件工程专题讲座,涉及的主要内容有: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人才的需求、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开发的新技术等。

通过这些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学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大有帮助。

1.2建设软件工程实验室,为教学、实验、项目开发提供综合性应用环境软件工具与环境是软件工程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它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在“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测试”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都要利用相关的工具软件来进行设计和测试工作。显然,这些工具软件对教学乃至项目开发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有必要建设一个软、硬件齐备的“软件工程”实验室,并不仅仅是为教学使用,也是为科研实验、项目开发提供一个综合、开放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软件工程》效果不佳。《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不通过实际操作,无法领会设计中的精巧所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技术来源于实践,实践才是不可颠覆的真理。有了“软件工程”实验室,学生就可以通过做实验,边操作、边体验,在反复的设计与修改中,就能把理论和方法转化为技能。这样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掌握了操作技能,而且,来源于实际应用中的技术远比零散的理论掌握得牢固。

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要分配好理论与实验的比例(建议理论40课时,实验24课时),一般实践性较强的知识要尽可能安排做实验。先安排学生按步骤完成实验,然后再画龙点睛提示实验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并指出学生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去反思自己设计的错误和缺陷,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善自己的实验,最后,对本次实验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对照并加以总结。通过这样的实验步骤,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还锻炼了实际操作技能,达到了课程教学目标,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

1.3课程融合,知识糅合,突破常规,化繁于简

《软件工程》的传统教学只讲理论,导致学生大多是“半瓶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后继课程中,进行系统设计时,学生对前驱课程中学过的方法几乎都忘记了,更不用说灵活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软件工程》课程应该突出软件开发的过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把“理论型”课程与“实践型”课程相互融合,用理论指导方法,通过实践获得技能,两者相容互补,从而彻底攻克“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难题。

把《软件工程》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相融合,这种融合既不是课程的合二为一,也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组合,而是课程内容的糅合。让一位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同时上这两门课程,不是按照课表排什么课就上什么内容,而是把软件工程和程序设计的内容像“和面”一样和在一起,糅合成一体,当做一门新课程来讲。糅合的过程是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的,而学生只要领会糅合的结果即可。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就把两门课分开教学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化解于无形之中。

以课程融合的方式教学,再配套必要的实验和实际项目开发,使得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既学习了理论,又学会了编程技术,还开发了项目,如果学生自己再刻苦努力,勤学多练,必然有丰硕的收获。

总而言之,课程融合不再使知识与技术彼此孤立,它是思想引导方法,方法指导实践,实践练就技能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真正地让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也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宗旨。

1.4工学交替,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尝试“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着力提升教学质量。

鹏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简称鹏锦)是校办企业,除了从事软件开发、技术支持与服务之外,还与学院密切合作,承接一些教学相关业务,主要包括:辅助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信息工程系的部分专职教师也积极参与到鹏锦项目开发和技术研发团队中,鹏锦部分经验丰富的员工也兼任了某些专业技术性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样的合作,形成了一种集教学、研发、生产一体化、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才使得软件技术专业的某些专业课程能够以“工学交替”的模式实施教学,让教学有了质的飞跃,让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

笔者所在院系《软件工程》课程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和实施步骤。

首先,统筹安排课程,协调组织教学过程。一般安排两位教师完成《软件工程》的教学工作,一位是专职教师,另一位来自鹏锦,专职教师负责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公司教练负责学生在鹏锦的实践训练。虽然他们分工不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彼此配合,相互合作。《软件工程》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用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符合《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其次,课程教学实施分步进行。第一步:团队划分。将全班学生按5~8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组长。第二步:理论学习的阶段划分。可以按照“软件生命周期”将理论学习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4个阶段,逐一进行。每学完一个阶段的理论知识,就安排学生进入鹏锦进行该阶段的实践训练。到鹏锦之后,公司教练事先已经选好了适合学生的开发项目,并安排好每个小组的指导教练,通常是由鹏锦的项目组成员兼任教练,一个人带领一个小组,以公司开发的真实项目为载体,指导教练带领每个小组完成该阶段的项目开发任务,边做项目边学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项目开发中的具体操作无缝结合,加深理解,体验并领会设计的技巧。实践阶段的开发任务完成后,学生再返回课堂,继续学习下一个阶段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理论,又进入鹏锦继续实践训练,就这样依次完成整个课程阶段的学习,直到课程结束时,每个小组提交自己的开发作品。第三步:阶段评审。在鹏锦的阶段性实践训练结束之后,每个小组提交该阶段的开发成果,然后由公司教练组织3~5名教师和项目经理,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阶段性评审,评审不通过者,必须在进入下一个阶段性实践训练之前完成修改工作。在学期结束之前,每个小组将最后完成的作品提交给老师。

最后,课程考核多元化。《软件工程》的课程考核由平时、实验、理论、实践4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分别是20%、30%、20%、30%。

以这种理论与实践阶段性迭代进行的教学方法,就是典型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交叉、迭代进行,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巩固理论,这样学生不仅将理论融会贯通,而且也熟练了操作方法,学习效果必然比纯理论学习好得多。2011—2013连续三届学生组织了学生评教和问卷调查活动,将调研结果与往届学生教与学的情况进行对比可知,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调查分析对比数据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