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紧扣分数意义 靠紧数学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紧扣分数意义 靠紧数学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一直是学生的一大难点。究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一是因为分数的意义太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二是因为教师不是引导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教学,而是要求学生依据教师总结的“秘诀”解题: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的量;单位“1”的量已知时,用乘法算,未知时,用除法算。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似懂非懂、错误率高。在实施《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背景下,如何破解这一难点?笔者认为,紧扣分数意义,靠紧数学思想,才是真正的法宝,具体分四步。

一、说清意义

新课标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是解决有关分数实际问题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解答前,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理解题意,具体说清:题中的分数究竟是哪个量相当于哪个量的几分之几,据此确定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量,把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另一个量有这样的几份。如一瓶果汁100毫升,喝了这瓶果汁的,喝了多少毫升?显然,此题是把100毫升果汁看作单位“1”的量,把它平均分成4份,喝了这样的1份。有些题含分率的句子是省略句,单位“1”的量比较隐蔽,需要教师先引导学生把题意补充完整,再具体说明分数的意义。如下面一道题:

题中的“其中是月季花”是指:月季花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或者说总棵数的是月季花,据此确定单位“1”的量是花的总棵数“84”,把它平均分成6份,月季花的棵数占这样的1份。再如:

“红花比黄花多”是省略句,学生不易理解,特别需要教师帮助破解。它是指“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黄花的”,据此确定单位“1”的量是黄花朵数,把它平均分成10份,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这样的1份。有些题含有分率的句子省略得更多,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它扩充完整,以便其准确理解分率的意义。如一件毛衣,原价56元,现在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元?这里的“现在降低了”是指“现价比原价降低的价钱是原价的”,据此确定把原价看作单位“1”的量,把它平均分成7份,现价比原价降低了的价钱是这样的2份。

因为分数既可以表示分率,又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学生特别容易混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题组练习进行对比,使学生具体理解每个分数的意义。如:(1)一瓶牛奶2升,喝了升,还剩多少升?(2)一瓶牛奶2升,喝了,还剩多少升?题(1)中的“升”是个具体的数量;题(2)中的“”是分率,是指“2升的”。

二、画明意义

新课标重视数学思想的获得和感悟,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分数意义,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小学生思维的特点,可引导学生画出分数的意义,从而沟通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有机联系,使数量关系“可视化”。实践证明,数形结合是解决有关分数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此,要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多画图理解题意,以感悟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画图时,教师仍要引导学生紧扣分数的意义。一般地,先画“1”的量,再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另一个量有这样的几份。开始画时,教师要进行具体的指导,逐步从示范画,到扶着画,再到学生独立画,力求把题意画清楚、画准确、画全面,以便快速地发现数量关系(当然,有时画出示意图也行)。有时,题中的几个量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时一般就画在一条线段上。如上述“月季花”题,可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线段图:

有时,题中的几个量是并列关系,这时一般就要分别画几条线段表示。如上述“红花”题,可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线段图:

有时,题中单位“1”的量不止一个,一般地就要分别画单位“1”的量(例略)。其实,画图的过程是进一步理解题意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的过程,教师务必切实重视,切勿嫌费事、怕麻烦。画图时,要引导学生经历从慢到快,从画准确图到画示意图,从在纸上画到在脑中画的过程,以便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其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三、写对意义

新课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用得较多的是模型思想。这里的模型,是指根据分数的意义写出数量关系式,建立数量关系模型。显然,在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建模是关键。为此,一定要凸显模型思想,并有机渗透对应和转化思想,做到所求问题与图对应,与数量关系模型对应。要引导学生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逐步感悟到:一般地,用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的量,从而把用分率表示的相对量转化成用单位“1”的量表示的相对量。在学生熟练地写出基本数量关系模型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关系模型。当然,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写出,要因人、因时而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如上述“果汁”题,基本关系模型有:喝了的果汁体积÷果汁体积=,果汁体积×=喝了的果汁体积;另有:果汁体积×=剩下的果汁体积,果汁体积-果汁体积×=剩下的果汁体积等。上述“月季花”题,基本关系模型有:月季花棵数÷总棵数=,杜鹃花棵数÷总棵数=,总棵数×=月季花棵数,总棵数×=杜鹃花棵数;另有:总棵数×(+) =月季花和杜鹃花共有的棵数,总棵数×(1--)=其他花的棵数等。

根据所求问题和所对应的关系模型,就可以直接用代入法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一般地,单位“1”的量已知时,可以把它直接代入对应关系模型进行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时,仍要依据关系模型,用方程解答,从而变逆为顺,充分体现数量关系模型的价值。如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比九月份节约。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此题学生容易误认为: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九月份就比十月份增加。其实,题中的“”表示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是九月份的。由此确定单位“1”的量就是九月份的用水量,把它平均分成5份,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是这样的1份。据此画出如下线段图:

显然,题中的关系模型有:节约的用水量÷九月份用水量=,九月份用水量-十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用水量,九月份用水量×(1-)=十月份用水量……题中单位“1”的量未知,可以用方程解答:设九月份用水x吨,那么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用水(x)吨。于是,根据上述关系模型分别列方程为:(x-440)÷x=,x-x=440,x×(1-)=440……解得x=550。

四、回扣意义

新课标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在“课程基本理念”的学习评价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第二学段“解决问题”中指出: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检验是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负责、严谨细致,养成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的有效手段,不仅是一种好习惯,也是一种好品质,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步骤。现在,检验常被教师忽视,导致学生的检验意识特别淡薄。所以,要切实重视检验。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检验,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尤其要看是否符合题中分数的意义,以巩固和深化分数的意义。如上题,检验时着重看“十月份是否比九月份节约”,可以用(550-440)÷550,看商是否等于。当然,还可用其他方法进行检验。

当然,上述四步也不是绝对的、僵化的教条,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化,或并步走,如合并第一、二步,或在脑中“走”,或熟练时直接列式,但不管怎样,都要紧扣分数意义,靠紧数学思想。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正确率高。由此想到,在解决百分数、比等问题时,又何尝不可如此呢?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