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柏格森与老子生命美学思想的相通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柏格森与老子生命美学思想的相通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摘 要】柏格森是20世纪西方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强调生命的绵延与冲动,扭转了西方理性美学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对中国现当代生命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中国古代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追求自由和群体和谐的美学思想,与柏格森美学思想在本质上有着许多惊人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柏格森;老子;生命美学;相通性

柏格森是20纪初期法国著名的生命哲学家,作为20世纪美学第一人,他开启了20世纪众多的美学领域和方向。他的生命哲学及美学思想对中国现代哲学美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以巨大的思想勇气扭转了理性美学这一19世纪“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故在2l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这一原始创新的思想性。

中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老子,对人的生存和生命的关注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把“人”提升到和“道”、“天”、“地”平齐的地位,重身、贵身思想是其美学的旨归。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也是以关乎现实生活的实用开始的,老子美学思想突出地表达了反对人的“异化”,追求个体人的“自由”和群体的“和谐”,即以不违逆个体生命“情性”为美。因此,老子美学实质上就是生命美学。

穿越历史的长河,纵观柏格森生命美学和老子美学思想,二者生成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虽然有着明显的东西方差异,然而拨开重重文字表述的外表,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美学思想有着非常惊人的相通之处。

一、“生命的冲动”与“道”

柏格森1907年出版《创造进化论》,树立起生命哲学、“生命美学”的旗帜,在西方掀起了一股“柏格森热”。柏格森认为,任何生命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也称精神。柏格森在20世纪初破天荒地指出了一种“创造进化”的道路。他说“神并没有创造任何事物,神只是一个永不止息的生命力,是行动和自由。可见创造并不神秘” [1],这种变化和进化的动力就是“生命冲动”。生命之流顺着顺行和逆行两个方向运动,顺行时产生出生物有机,逆行时产生出无生命的物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是生命之流的维系和贯通。

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2]老子把作为宇宙生命构成本原的“道”描述为现存形态的自然宇宙存在之前的某物,说“有物混成”,认为它是混然一体的东西,无声无形,“寂兮寥兮”,然而却独立永存,循环运行而不息。宇宙自然的生命原初生成域是“道”,“道”是生成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的生命本原。

在柏格森这里,真正的实在是生命冲动,是神秘的生命之流。他把生命冲动看做一种“超意识”,认为它是宇宙中充满创造的一股健行不息的力量。它不仅创造了有意识的生命而且创造了无意识的物质。在对世界本源的认识问题上,老子的“道”与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虽在表述上不同,但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老子认为“道”是生成现存宇宙时空的起点和开端,老子把“道”描述为一个超验的存在体,它超越了人类的一切感知觉,在这个意义上,老子的“道”与柏格森的“超意识”所指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有一种东西是存在于有机生命和无机物质之外,这种超出物质与意识的东西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创造了世界万物,并为其提供了运动发展的无尽力量源泉。

二、“绵延”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中,柏格森提出的“绵延”概念,是一个创见。绵延最初源于柏格森对古希腊的爱利亚的芝诺那几个著名悖论的思考,结果是,柏格森发现了运动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就是“时间”,而这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时间,正是事物的真实面貌,是本体,是绝对。为了描述生命意识这一运动状态,他用另一概念来表示它的本体性的、绝对的、不可分割性的哲学的“时间”,这就是绵延。从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出发,柏格森认为人的意志属于人的意识世界、人的精神世界,不同于物质世界,因而不受因果律的支配,不受牛顿“绝对时间”的限制,它是自由的。在他看来,科学研究物质,形而上学研究精神,两者应各得其所。为此,他把时间区分为审美时间(纯粹时间)和物理时间,前者只能靠直觉来把握,后者则需要依靠理智的作用。艺术的创造过程就体现了生命的绵延和冲动。

老子“道”的一个根本特性就是运动变化性。道并非是死寂的,而是“周行不殆”,因而,“道”本身就是原始生命体,潜藏着巨大的生命能量,蕴含着无限生机。作为宇宙生命本原的道,其自身的运动变化终究要使自己超出自身,成为一个有待外化为某物的生命体。自然万物就是作为生命本原的“道”运动变化的产物,也就是说,是“道”外化的产物。而这个外化的过程就是自然万物生成的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在这里,老子说出了万物生成演化的过程,生命是一个永恒运动、生生不息的过程。

柏格森的生命绵延冲动与老子的道生万物同样强调运动,强调生命,都把它们看成是宇宙生命的本源和运动发展的存在形式。[4]柏格森的时间不可分割性与老子提出的道的浑然一体,不谋而合地说出了他们对世界存在本质的认识,科学和语言只是对宇宙自然规律只言片语的认识与发现,宇宙自然存在的规律是博大丰富、运动不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格森和老子对世界或宇宙的存在形式有着相同的认知。

三、“直觉”与道法自然

柏格森认为美源于内在生命本体,美的本质在于通过客体对象的感性形象来显现内在的生命冲动。然而,由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隔着一层厚重的外壳,或悬挂着一道无际的帷幕,使观照主体站在生命之流之外,观照客体对象的生命本体之美。如何才能直接认识和把握到内在生命本体之美呢?柏格森认为唯有直觉。因为在直觉体验中,我将不再从我所处的外部来了解运动,而是从运动所在的地方、从内部事实上就是从运动本身之中来了解运动。

柏格森对直觉的最大贡献,不仅在于他把直觉与科学、理智对立起来,言必称直觉,而且在于他把直觉推到一种本体论位置上,和生命直接相关联,建立起一门“真正的直觉哲学”。柏格森认为的直觉就是指那理智的体验,它使我们置身于对象的内部,以便与对象中那个独一无二、不可言传的东西相契合。直觉也有两种,一种是理智直觉,一种是超理智直觉。前者远离生命,滞留于生命表层,而后者则指向生命纵深处,即审美直觉。

老子学说的宗旨在于“自然”、“无为”。他由“天道”以说明“人道”,由“自然”以推论“社会”,主张效法自然,推崇无为。老子《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天地之间如同一个大风箱,越是运动,产生的风量也就越大。博学多识但爱发号施令则必招致失败,还不如保持虚静,顺其自然。(下转第145页)

(上接第143页) 关于“自然”与“人生”关系问题的哲学思辩,他提出了“致虚”、“守静”、“归根”、“复命”四个重要命题,主张以虚心宁静的态度,来随顺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万物复杂众多,纷纭变化,但最后都各自回归到它的本原。回归到本原叫做“静”。“静”就是所谓的“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常”叫做“明”。不理解“常”而轻举妄动,必然会导致灾难。了解认识“常”才能兼容包涵一切。顺其自然,合乎大道,如此才能永恒长久,终身不会遭受任何危险。因此老子认为天、地、人都要服从盈虚转化、循环往复的规律。

伯格森认为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直觉,而科学和理智则做不到,科学和理智无法让人们全面认识世界,只能认识世界本真的碎片,这些碎片不是真实的世界。伯格森把直觉提到了认识世界的一个最高境界,他认为要实现直觉就必须超越理智,理智是心灵活动之上的覆盖物、遮蔽物,直觉就是要“去蔽明心”,用“纯粹的观看”来对待事物。柏格森所谓的“去蔽明心”、抛开“先人之见”、“纯粹的观看”与老子提出的顺其自然、虚静归本、道法自然是同一个意思,即清除人为的、片面的、错误的“帷幕”,尽可能贴近自然和世界的本真,才能体察、认识自然万物的规律,从而掌握它、利用它,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四、主客交融与“天人合一”

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的唯理性主义到叔本华之后的唯意志论,一直都是一种“天人相分”的哲学思想,在此哲学基础上建立起的美学思想无疑会受到“天人相分”哲学基础的影响。柏格森试图打破这种传统的“天人相分”的局面,从人的内在生命去把握实在。而中国美学从老庄开始就强调“天人合一”,从主客统一出发去研究哲学及美学问题。在这点上,柏格森的生命美学无疑和老子的古典美学思想具有相通之处。

柏格森的美学思想以“绵延”为核心,后来又为“生命冲动”所代替。无论是“绵延”还是“生命冲动”,柏格森主要强调的是运动。[5]那么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生命运动,同样也是一种绵延,在欣赏自然的时候人和自然融为一体,人的内心随着审美情感的不断深入,发生着质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只是人的主体能产生的,而是在和客体融合之后产生的,因此这种“生命冲动”不属于主体,也不属于客体,而是主客体的交融。[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被中国古代哲学家视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天地与神、佛等观念不同,它是一种生生不已的大生命。中国古典美学在谈对自然美的欣赏时不是把它当成认识的对象,而是把自身融入其中,是一种超越主客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生命情感。由于“天人合一”这种哲学思想对于美学的影响,所以自然美就应该是既非任何自然事物所固有的某种属性,也非人类与生俱来的主观意识,而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通畅、和谐、完满的契合状态,一种对生命精神的自由体验状态,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先秦美学和老子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境界中得到了很好的阐释。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的美学思想与老子的美学思想在对待天人关系上都主张“天人合一“,都认为审美活动是主客交融中产生的生命活动,而并非但是由主观或客观所组成。

总之,柏格森和老子的美学思想都是对于人的自身生活情感的重视,虽然表述不同,但是都重在对个体生命的肯定,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与超越,从以上几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柏格森的美学思想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相通之处。

【参考文献】

[1][法]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编辑部.老子哲学讨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59.

[4]王晋生. 柏格森绵延概念探讨[J]. 山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2003,(6):111.

[5]李庚香. 论柏格森的生命美学[J].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6):155.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57—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