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学者华特士(J.Donald Walters)在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关注的是反吸毒、预防艾滋病、自杀、暴力等社会问题。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在中国的推行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命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不断推行,其内涵也由模糊逐渐清晰起来。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或者说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升华,最终使其生命价值充分展现的活动过程,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1] 这隐含了三个层次的教育:生存意识教育、生存技能教育和生存价值升华教育。

一、语文学科和生命教育的联系

1.语文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是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度过他们的青春岁月的,因此中学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学课程课时安排中,语文的课时几乎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多的,所以语文应该是和青少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首选工具。另外,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在中学学校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2.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标准”。[2]因此,“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3] 另外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形象性与感染力,它的人文性特点赋予了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生命教育内涵。

3.联系性

关注生命的教育必然是富有生活性的教育。语文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的生活的一种抛弃和对诗意生活的一种发现和创造,所表达的是对人世生活的肯定,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向往生命的辉煌。同时语文学科是一门关于“人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学科,它以“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为独立研究对象,并特别关注人类感受的文化内在结构、悠远的历史因素和缘起”,倾力研究作为“个体的人在人文事实中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作用”,尤其注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4],是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几乎包含了所有生命教育的内容。所以,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它在开展生命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吸收民族智慧、吸取人类的优秀文化,从而帮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生命的价值,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他们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

二、在语文文本阅读中渗透生命教育

语文文本中不仅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而且包含了古今中外人类的各种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等,具备各种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所以语文文本中具备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通过解读文本,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在文本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文本,突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写道:“……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对于刘和珍等人的徒手请愿,鲁迅先生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的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做无谓的牺牲。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地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以往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去分析,而很少从生命层面上进行分析探究。如果从生命的层面去分析,就可使学生既对鲁迅这样的行动表示理解赞同,又可使学生受到正确生命观、生死观的熏陶。

2.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感受、欣赏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从中认识生命的意义

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斑羚飞渡》中的斑羚,《生命之舟》中的小女孩,《春》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春景,《白杨礼赞》中的白杨,《囚绿记》“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紫藤萝瀑布》里的紫藤萝……无不彰显着生命力量的无穷和坚韧。脆弱与坚韧是一对矛盾,但他们却在生命上得到了统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不再,青春易逝,人生只有一次。启发学生要认识生命本质,敬仰生命,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学会坚韧地生存。

3.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情”的可贵,从而重生、乐生

现在有许多学生认为,生命属于个人,处于高于一切的地位,人的生命价值在于为己。《孝经》上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巴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活着,就意味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不仅仅为自己,也为亲人、他人和社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了我们;社会给了我们成长的平台,教育了我们。我们要懂得感恩,并尽一切能力回报我们的亲人、社会。如果认为一个人可以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并用死逃避人生责任,那就是一种自私,一种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例如教学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时, 教师可通过那对父母反反复复地送人子女,又一一要回这件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那对父母再穷也要让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从而理解父母、理解生命。再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字字凝情、句句含泪,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及作者本人的亲情观念和人伦观念。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领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关心家庭、关心亲人、关心他人的爱心和责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家庭和亲人朋友中的位置,自己如何对家庭、亲人负责,从而珍惜生命,重生、乐生。

三、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进行有目的的生命教育

生命问题是一个很广泛的题材,它既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甚至是那些自然界微小生命的生命过程等。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培养生命意识的有心人,通过引入生命问题题材,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从现代学生作文现状来看,学生作文题材普遍狭窄,大多局限于爱国爱家、父子亲情、舍己救人等传统题材。若把有关生命问题的题材带到写作教学中来,既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作文题材,纠正学生作文题材狭窄的问题,又能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另外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命题应该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泄自己的苦闷忧伤,享受自己的快乐幸福,让学生把写作当做倾吐心声、舒缓压力的一种工具。

另外,周记、日记、随笔、黑板报、广播,都是练笔的大好机会。学校可以开展感谢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我们相信只有让学生用心去经营、去体验,生命意识才会增强;只有真正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意识才会驻扎在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学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思想的方方面面。所以语文教学应当充满人文情怀,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尊重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激情,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25-29.

[2][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