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因地制宜的“千面”设计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因地制宜的“千面”设计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大师,设计了许多的杰出建筑作品。他的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文化、社会等层面;重视建筑的审美意义、社会属性;能因地制宜,又不拘一格;善用空间和光线。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大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使其成为世界级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关键词:融合;文化;光线;空间

提到艺术,大多数人第一个就会想到法国,然后就想到卢浮宫。这座位于塞纳河岸边的,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国千百年来数不胜数的艺术品,成为所有热爱艺术的人的梦想。然而,到过卢浮宫的人,无一不对大门入口那座水晶金字塔印象深刻。这座“如同一颗巨大宝石”的建筑,就是由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贝聿铭在美国读书时曾接受过像格罗佩斯等现代主义大师的指导,因而其作品也始终遵循现代主义设计原则,重视抽象形式。但他并不是单纯的寻求功能和理性,更强调建筑与社会需求、环境及历史文化的统一。他的创作方式灵活多变,而且十分全面,因而作品大多简洁明快。丰富的几何形体的建筑构图,包含丰富的变化和细致的处理。下面就贝聿铭主要的建筑作品来浅谈他的设计思想。

1 因地制宜 建筑和环境交融

贝聿铭的经典设计之一香山饭店。由于饭店地址的特殊,他没有选择西方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反而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形式,采用白墙黑瓦的院落式组合结构。虽然简单朴素,却像温婉湿润的江南水乡,透露着质朴自然的美。贝聿铭用这样简单的院落交错,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保留了香山的自然风貌,使整座建筑融合于层叠的山峦中,和谐又自然。作为贝聿铭为故乡的第一次设计,他在其中加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和形式。例如建筑的前庭、大堂和后院都在一条轴线上,这样的空间设计无疑与北京故宫那种中轴线和对称的设计类似。

2 在建筑中融合现代和传统

在设计日本美秀博物馆(MIHO)时,贝聿铭在考虑建筑和自然关系的同时还融入日本本土文化。这座博物馆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日本江户时代的农舍。在现代建筑中加入当地传统文化,让现代和传统巧妙融合,也是贝聿铭设计思想之一。

3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华裔建筑师,中国文化的印记深深烙在贝聿铭的作品里。他认为如今是一个所有建筑师都向西方看齐的时代,但中国的传统中同样拥有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我们保存和延续。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应当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美秀博物馆的入馆通道就是山谷中的一座桥,游客需要通过山谷中的桥进入场馆,这无疑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异曲同工之妙。“别有洞天”的设计,在巧妙的避免破坏周围环境的同时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融入其中。

4 让光线来作设计

贝聿铭十分重视光线。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就是典型的代表。国家美术馆东馆因其地形的复杂和其所处的重要位置,它的设计曾经难倒了很多设计师,贝聿铭却匠心独运的用现代主义的几何形态,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使整个建筑简洁又富于变化。

从西大门进入,等腰三角形建筑的中央大厅里自然光从天棚上倾泻而下,以此三角形大厅为中心,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而自然光也经过天窗上分割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玻璃镜面折射后,落在华丽大理石的墙面、天桥及平台上,柔和而浪漫。人们通过楼梯、自动扶梯、平台和天桥出入各个展览室,博物馆弥漫着优雅而又亲切的气氛。“让光线来作设计”,贝聿铭用空间和光线使建筑成为经典。正如他说的“借由光线,才能使建筑的形体和空间得到生命。只有考虑到这些,才能算是成功的建筑。”

5 重视建筑的形体和空间

贝聿铭遵循的现代主义原则使他的作品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但是简洁明快不是简单,不能说明他不重视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就是很好的证明。它是由圆台形体、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横长条体组合而成的现代化建筑。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使建筑造型独特抢眼,反差分明。图书馆并非在同一水平线上,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也正是由于这件简洁大方、设计感极强的作品,使他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肯尼迪图书馆也成为美国建筑史上公认的最杰出的建筑之一。

6 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贝聿铭惯用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等做建筑,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材料,卢浮宫水晶金字塔就是典型的代表。卢浮宫扩建在法国的遭遇和埃菲尔铁塔几乎完全一样,先引起群众激怒,而后又被无节制地赞美。当人们开始接受把现代主义建筑和古老的卢浮宫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贝聿铭建筑设计的魅力也闪耀起来。贝聿铭设计建造的水晶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句话说,支架的负荷早已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所以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现代主义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技的勇敢尝试。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景观,也使这座玻璃金字塔看起来就像是坐落在卢浮宫前的一颗巨大的宝石。为了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和历史文脉的破坏,贝聿铭在设计时将扩展部分完全置于地下,宫前的“水晶金字塔”不仅满足了作为入口和采光、挡风遮雨等功能上的意义,而且充分体现了历史、文化方面的考虑:与卢浮宫主体相协调,并保留原主体建筑群在观察视线上的完整性。试想,如果是实体建筑,就会把部分卢浮宫建筑遮挡住,卢浮宫的艺术感就会遭到破坏。这是,玻璃材质的优点就显而易见了。而且把扩展部分完全放置在地下更显示出贝聿铭对内部空间的精妙掌控。从水晶金字塔中,贝聿铭对于材料和空间的重视就昭然若揭了。既不照搬传统,也不压倒过去,反而预示着将来,贝聿铭为卢浮宫画上了完美的一笔。

7 不追随潮流的“千面”建筑师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贝聿铭认为现在太崇尚流行了。建筑要靠时髦是不应该的,不能今年盖了明年不流行就拆掉,因此他的设计从来不拘泥于流派和思潮,他只是认真的做自己的建筑而已,只是考虑怎样更好的将功能、审美和文化等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因此他的设计,例如香山饭店、肯尼迪图书馆和水晶金字塔等看起来风格迥异、各不相同,却都和这个建筑所处的环境、所承载的文化息息相关,也都带着他的风格和韵味。贝聿铭,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面”建筑师。

8 小结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十分完美的展现出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原则,同时又不忘记设计的审美、生态、文化意义;运用现代主义几何形态的同时,又不忘加上传统文化的寓意于其中;善于运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工业材料,也善于运用光线和空间等自然条件进行设计;身为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却不拘泥于任何流派和思潮,传统风格和极简的几何图形风格都能驾驭,因而设计的作品形态百变;思维灵活,想象丰富,能“与时变化,就地权宜”,成为当之无愧的,因地制宜的“千面”设计师。

参考文献:

[1] 李敏敏.世界现代设计史[M].湖南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