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麦生产因素分析与优质生产技术研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麦生产因素分析与优质生产技术研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简介了山东省小麦生产概况,并对优质小麦生产的影响因素做以分析,提出了相配套的技术措施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优质小麦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一、小麦生产概况

山东省小麦的常年播种面积为6000万亩,占全国的13%,总产占全国的18%,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其生产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小麦竞争力。山东省麦区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适于发展优质小麦,根据农业部颁布的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重点发展白粒强筋和中强筋的冬性、半冬性小麦,主要是改进磨粉品质和面包、面条、馒头等食品的加工品质。目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由于品质较差,出现了普通小麦相对过剩,而优质专用小麦特别是适于加工优质面包和面条的强筋小麦短缺,小麦生产难以满足国内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生产成本过高,特别是水肥、农药投入过大,物质费用占亩产值的60%,种植小麦利润低,比较优势小,严重影响小麦生产者的积极性。三是生产过程重品种、轻管理,使专用小麦的品质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加上品质检测技术落后,混收、混运、混贮、混销,影响了商品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附加值的增加;四是产业发展滞后,产销衔接的比例还很低,优质优价政策难以兑现,优质品种区域布局和标准化保优栽培难以实现,影响了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除政策因素外,品种的品质普遍不高,且稳定性差,以追求产量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栽培技术是导致小麦生产竞争力不强的主要技术因素。

二、影响优质小麦生产的因素

1.品种混杂

许多优质品种在生产推广过程中由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造成新品种引进后,很快混杂、退化,不仅严重影响产量,同时也严重影响品质。

2.品质不稳

小麦品质年度之间变化很大,许多优质品种往往生产不出达到企业指标要求的商品麦,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除品种自身原因外,主要是栽培技术不配套,生产条件差,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作用。

3.产量较低

由于生产条件、栽培技术、品种不配套,优质小麦产量4500kg/hm2左右,比普通小麦产量偏低,影响农民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影响农民收入,限制了优质小麦的发展。

4.种植不规范

优质小麦种植分散,缺乏区域性主导产品,单品种种植面积较少,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按照优质小麦生产技术操作,不仅不利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同时加大了管理和收购的难度。

5.产业化水平较低

本市大型小麦加工企业较少,在实行订单农业过程中,由于技术不配套,生产不出合格商品,使订单无法落实。

6.种植效益低

由于技术不配套,种麦成本高,加上没有实行优质优价,使种植优质小麦和种植普通小麦效益基本一样,在产量偏低的情况下,甚至出现不如种普通小麦收入多的现象。

三、主要配套技术

1.定额灌溉技术

在现行灌溉制度下,小麦要获得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一般需浇四次水,总灌水量在200m3以上。定额灌溉技术的核心是在小麦产量基本不减的情况下,将灌水次数减到2~3次,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2.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针对条锈、白粉、赤霉和蚜虫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农药种类,合理确定喷药时期,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生产目标。

3.小麦化控技术

化控技术主要用于降低株高,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还可提高对干热风的抗性,改善品质。常用的包括20%甲多微乳剂和4.2%萘乙酸水剂。

4.小麦品质快速检测技术

利用近红外谷物仪可快速测定小麦的水份、蛋白质含量和硬度等指标,为小麦收购和落实优质优价政策提供技术保障。

四、优质小麦生产发展对策

1.应用优质专用小麦品种

品种是决定品质和产量的基础,经过大量田间试验,并与室内化验分析相结合,筛选出了适宜聊城种植的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烟农19、济麦20;中筋小麦品种:济麦19、淄麦12、济麦21、潍麦8号等优质小麦新品种,促进品种的更新换代。

2.科学配比肥料,实行配方施肥

经大量试验证明,用肥不科学是小麦成本高的主要因素。在各种元素种类上,各种必需元素配比不合理,某一种元素偏多或过少;在施肥方法上表施较多,造成浪费严重,同时对提高小麦品质不利。因此,一要增施有机肥料,不断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肥保肥能力;二要根据土壤各种养分状况,实施配方施肥,适当增加微量元素;三要改进施肥技术,采用深施、分层施、集中施的施肥方法,提高肥效,降低成本;四要在氮肥应用上采用氮肥后移延衰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春季追肥由返青期或起身期后移至拔节期,提高小麦品质,使小麦产量、品质、效益三提高。

3.采用综合节水栽培技术

农水浪费是小麦成本增高的又一因素,在节水技术上实行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相结合,在工程节水方面有:塑管深埋代替渗漏严重的水渠,利用“小白龙”输水软管直接灌溉,以节省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在农艺节水方面有:秸秆覆盖,采用化学保水剂拌种,适时中耕等,减少水蒸发损失。为提高小麦品质,在用水量和时期上,视农时季节情况把浇水安排在小麦需水关键的起身拔节期及孕穗期,在浇水量上,禁止大水漫灌,并后期适当控水。

4.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为使小麦生产保持持续发展,在耕作技术方面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有机械化秸秆还田,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建立浅耕与深耕轮耕制度,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以免造成流失;有一定坡度的地块适当采用免耕技术。

5.完善改进传统技术

主要有适期播种技术,根据品种特性,适期为10月5日左右;提高播种质量技术,采用机耕机播,淘汰普通耧播;大力推广精播和半精播,节省种子,达到适宜播量,提高播种及出苗质量;开沟造墒技术,节约用水,使小麦达到足墒播种的目的。

6.综合防治病虫害

采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减少污染,重点做好对小麦地下害虫、蚜虫、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提高小麦的抗逆性。

7.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好农业、种子、农机、水利、科研等部门的关系,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采用边试验示范、边加强技术培训,边加速推广的技术路线,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采取区域化种植,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统一管理、统一供种;实行订单农业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根据企业加工对小麦品质的需求,选择适宜的品种,订立生产合同,以质论价,统一收购;实行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优质小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