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主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主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采取“主题学习”这种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文在提出问题并概括其意义的基础上,从“主题式学习”的概念理解教学组织、学习主题和内容的确定,主要途径——实践活动,评价手段——资源库,从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主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做了探索,希望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 主题式学习;学习主题;实践活动;资源库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有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我认为“主题式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教学组织形式。

一、“主题式学习”的概念理解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

主题式学习具有“主题集中,组织良构,利于探究”的特点,在《品德与社会》这门新课程中引入主题式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学习的效果,进而有利于新课程的各项目标的达成。

二、“主题式学习”的教学组织

“主题式学习”在教学的组织上有其特殊的要求。教学组织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整个“主题式学习”的成败。由于“主题式学习”不再是单一的某学科或是某一知识点的教学,因此合作也必然成了“主题式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半开放式”的分小组学习,即全班确定一个共同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学习主题,然后由学生选择一个在该主题范畴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小组研究的题目可以重复,每个题目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独立开展合作研究,易于达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效果,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此外,在“主题式学习”中,作为教师更多地起到了“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的作用。由于《品德与社会》的内容具有综合性、活动性、跨学科的特点,单单依靠学生的个人能力将很难完成整个任务,因此作为教师应加强学生合作的指导。如分工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情况,给予适当的建议等。

三、“主题式学习”的学习主题和内容的确定

1.用好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材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并且儿童感兴趣的题材。课程的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调整的余地,并能够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联系中得到弹性的延伸。教学的空间要突破教室、教材的局限。要鼓励儿童在广泛意义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科书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或一件可以“活用”的工具。同时,也反过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和开发教材。

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拓展,有目的地确定了一些学习主题,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和整体建构,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品德,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如:学习《品德与社会》第二册“世界真奇妙”一课时,我觉得教材中涉及的有关“世界真奇妙”的知识虽然有限,但是这一块内容学生却非常喜欢,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了解、探索的欲望。为此,我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相关的研究主题,即“寻找世界奇妙之处”。让学生围绕奇妙的建筑,奇妙的动物、奇妙的植物、奇妙的自然风光等内容大胆地进行延伸拓展,以开发品德课课程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2.确定学习主题范畴下的内容——研究题目

主题式学习的资源是全面的,并不意味着一切资源均被利用,相反,它更注重选择,从资源中精选最有效的学习资源。既然是选择,必然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习主题和侧重点,不同的学习经历和背景,不同的学习场合和时空,选择的内容不同。所以,主题式学习的关键就是“善择于物”。因此,我认为在明确了《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些学习主题后,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对学习主题范畴下的内容——研究题目的确定也显得极为重要。

如:在上“世界真奇妙”一课时,为了更好地确定“寻找世界奇妙之处”这一学习主题下的研究题目,我先做了一个调查。内容如下:

调查研究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这个世界是非常奇妙的,有奇妙的建筑、奇妙的动物、奇妙的植物、奇妙的自然风光、奇妙的科学成就等。那你最喜欢,最想了解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呢?请从下面的提示中选择一种( )(只需填写序号)

①世界上奇妙的建筑

②世界上奇妙的动物

③世界上奇妙的植物(包括花草树木)

④世界上奇妙的自然风光

⑤世界上奇妙的科学成就

⑥世界上奇妙的民俗风情(如民族服饰、节日风俗)

⑦世界上奇妙的矿产资源

⑧著名的世界特产

⑨世界上奇妙的地貌特征

如果你最喜欢的这些提示里没有,

就请你自己写在横线上:_。

根据学生的调查,我确定了研究题目:①世界上奇妙的建筑;②世界上奇妙的动物;③世界上奇妙的植物; ④世界上奇妙的自然风光;⑤世界上奇妙的民俗风情(如民族服饰、节日风俗)。

这样,就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主题式学习”的主要途径——实践活动

主题式学习突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精心创设探究情境,编写典型范例,设计思考问题等,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过的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拓展,促进迁移,顺利地将新学知识运用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使书本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将来有效地面对实际的社会问题情境。

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式学课程计划内规定的课时外,还需要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时间,以便使学生有足够时间用以合作地解决问题,包括在图书馆研究学习、实地参观、调查或采访、上网收集研究资料等。因此,实践活动成为了“主题式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实践活动形式:

1.课堂的小组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的学习中,我经常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或研究性的活动,以期望通过活动为他们提供更为宽广的人际交往机会,使他们热爱生活,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主动的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有时是前后固定的四人,有时是临时指定的成员,有时又是学生自由组合的,成员间也有一定的分工,便于相互讨论交流。

如:上“走进超市”一课时,我设计了小组活动,首先让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购买的物品,然后仔细观察小组购买的物品,尤其是外面的包装,看看有什么发现。

又如:上“学习天地多广阔”一课时,先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小棋手、小画家、小作家、小巧手、小运动员、小音乐家等小组,然后让学生在各自的兴趣小组里交流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

通过这样的小组研究活动,学生就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在小组中交流观察、思考所得,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人、事、物,学会与人的交往和沟通等。

2.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看作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和利用者,把学生当作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为此,我们引导、帮助学生走出品德课教材,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如看书、去图书馆、上网、请教家长等,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如:上“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时,确定了“安吉特产的调查与研究”这一主题和小组具体的研究题目以后,在了解了“安吉溪龙白茶的研究”“安吉竹博园竹子的研究”“安吉大溪山核桃的研究”的基础上,请学生课外去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和实物,通过各种形式介绍、宣传安吉的特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正确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运用到了社会实践中,去判断是非,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促进了品社课整体效益的提高。

五、“主题式学习”的评价手段——资源库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指出:本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评价,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评价时要注意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为此,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我在主题式学习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称之为“资源库”的评价手段。

所谓“资源库”,是“围绕学科教学服务而生产的教育产品”,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而且应该为培养综合知识和能力提供技术上的促进与保障,是实实在在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在学习中都需要的好助手。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的资源,一般根据学科的体系结构进行分类和管理,而多媒体素材一般根据用途和媒体类型相结合的方式加以分类管理。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我进行了思品资源库的建设,重点主要是围绕主题式学习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收集、整理和入库等大量工作,而资源主要是学生提供的,他们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作为指导者,我依据学生收集、整理资源的积极性、数量、质量等,及时给学生以鼓励性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学习了“我们的地球”一课后,学生围绕“地球多美丽”的主题进行学习研究。在学生分“自然美”“丰收美”等具体内容研究的基础上,我将学生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整理、加工,做成一个小小的资源库。

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兴趣很浓,而实践证明,以此“资源库”的建设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不但乐于接受,而且还产生了使资源库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决心和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主题式学习”有优势,而一味地不加选择地采用这一教学形式,要从需要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是否进行“主题式学习”。此外,“主题式学习”的内容设计也一定要符合学生特点,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是,“主题式学习”作为走向最优化的学习方式之一,毕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又服务于这个时代。它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让学生从单一的书本中走出来,从禁锢的教室中走出来,在时代的大熔炉中学习和成长。它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恰当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主题式学习”,定能充分利用品德课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主观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梦飞,毛 艳.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刘建效.关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3(9).

[3]马建军.信息技术课“主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5).

[4]罗廷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现代技术教育,2002(2).

(作者单位:庄丽敏 浙江省安吉县天子湖镇南北湖小学;汤门佳 浙江省安吉县新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