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用原理,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践举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用原理,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践举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为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老师们要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各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则成了我们实践的理论支撑。本文就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和耶基斯―多德逊定律,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效率谈谈自己的运用体会。

一、运用认识失调理论,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理论中动机是指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

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时下盛行的建构主义学生观主张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而在建构前,唤醒学生学习新知的需要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种需要正是学习的动机,它不能简单理解为兴趣、喜好。

认知失调原理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研究提出的,此原理

的核心内容是人在面临任何问题和事件时,有保持其各种认知协

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和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一旦这种和谐被打破,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产生紧张、不安、烦闷的感觉,进而引发减少和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遇到未知与已知的矛盾,已学知识和新知识的矛盾,片面认识和全面认识的矛盾,少数认同和多数反对的矛盾,生活经验和书本知识的矛盾等情境时,便会产生认知失调,学生们会感觉到面对的问题似懂非懂,似会非会,想知其所以然却又不知其中道理,此时他们会萌发消除认知失调带来的不快与紧张感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思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

性。具体实践中,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运用此法设置情境,高效教学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简洁性原则

我们的学生仍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拥有简单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阶段,无论是故事情境、游戏情境还是操作情境等,在不失思考梯度的同时,给学生的思考过程该是清晰明了的,不能为了追求内容设计上的丰富,课堂环节的花哨而让学生所累。如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中,对钟表面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的互动情境:

师:认识时间从认识它的一个朋友开始(出示一个装有闹钟的盒子),猜一猜它是谁?

生(思考):手表、闹钟……(猜一猜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使他们积极地在原有生活经验中找寻答案,为下一步的矛盾设置做铺垫。)

师:原来是一个闹钟,被你猜中了,书中也有它,一样吗?(实际上出于教材整个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能力的阶段性考虑,初步认识钟表时,书本中的闹钟钟盘里隐去了秒针。)

生:不一样。

师:哦,是的,今天我们就从这个长相奇怪的闹钟来认识时间,发现奇怪的是它里面隐藏了什么秘密,好吗?(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的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梯度性原则

儿童在思考问题时,对没有思维跳跃性的情境总是缺乏持久力的,而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更容易吸引他们,尤其是用符合认知规律的最近发展区知识做铺垫,把一个难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将使学生在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方面更加顺畅,如在教学“二十以内的进位加”一课时中,在练习巩固环节,我设置了如下的情境:

师:大家的表现真棒!我们的卡通明星猪猪侠带来了一些题目想考考你们,敢接受吗?

生:敢,没问题。

题目:(1)8+1+5 (2)8+2+5 (3)8+5+5 (4)8+6+4 (5)8+9+3

师:比一比,看谁计算得又正确又快速。

学生们在掌握“十”法计算后,对一般的20以内的加法题已经能够正确地计算,为了进一步提升计算的能力,首先在题型设计上采用连加的形式,在运算顺序上设置障碍,其次题目计算难度是递进的,设置了旧知和新知的矛盾,(1)和(2)的计算比较简单,难度不大,巩固旧知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继续计算的信心,(3)和(4)都是第一次进位加,第二次没有进位,但在计算方法上有简便的计算步骤,就是把后两个数先加,得数一眼就能看出来是10,然后计算的是十加几的计算,更容易,这两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审题能力和优化计算方法的能力,(5)题难度最大,无论先加那两个数,最后都是一个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这个知识点还没有接触过,那么运用“十”法该怎么解决呢?正确的方法是将9分成2和7,再分别与8和3相加,凑成两个十,两个十就是20,这题不但使学生对“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有了更新的认识。

3.持续性原则

对于学生们来说,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无疑会使他们保持旺盛的学习动机,这正是知识持续性的一种表现,正所谓学有用的数学,其实这一点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里也体现了,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中,拓展联系环节中我设置了如下的矛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方法,可有用了,比如,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忙,却很想知道你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你能用统计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吗?

生思考,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说不知道。

师:瞧!下课了,表现好的同学会得到小红星,作业完成好的,会有老师批改的五角星,每天如此哦。

生(思考后):把得到的小红星、五角星统计起来。

师:能行吗?试一试,看看爸爸妈妈拿到你的学习情况统计表后满不满意?学期结束时,我会让爸爸妈妈们为你们的表现打分的。

孩子的学习情况是父母非常关注的,学生想让父母了解自己,尤其在学校表现好,回家可以得到爸妈赞赏的心理愿望需要通过运用统计的方法来实现,实现不了则会带来心理上的挫败感,因此他们会努力地尝试运用。从运用中体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作用,进一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学习动机得到有效的激发。

除了以上设置情境时着重考虑的原则外,情境的趣味性、启发性、新颖性也是增强教学情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运用耶基斯―多德逊定律,优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学习活动的前奏,但却和学习效率有着紧

密的联系,心理学中的耶基斯―多德逊定律告诉我们: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的关系并非是线性的,此涨彼涨,而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也就是说动机的强弱有一个最佳的阶段,处于此时的学习效率最高,一旦动机强度超过了这个阶段,则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出乎我们的预设。定律的内容还表明: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给定学习任务的性质不同而变化,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较高的学习动机强度可以使学习效率达到最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时,较低的学习动机强度可以使学习效率达到最佳。

这个原理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有益的启迪:(1)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水平,恰当地调控学生的动机强度水平。如在学习较简单的内容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其兴奋起来,有一定的迫切感,而在面对复杂抽象,思维力度较深的内容时,则该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们内在的焦虑和紧张感,使学生们在遇到障碍或出现问题时,能够心平气和地思

考。(2)可以根据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变化,适时调整教学任务的进度,如在学习兴趣高涨时,加快进度,而在学习兴趣低缓时,放慢节奏。(3)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动机强度也各有高低,在进行同样难度内容的教学时,某些学生的动机强度的最佳点会高些,而某些学生的动机强度的最佳点会低些,这需要老师在交流时正确地

引导。

参考文献:

[1]韩永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谢武.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创设最佳问题情境[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0(3).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