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立城水库水源污染与富营养化原因及治理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立城水库水源污染与富营养化原因及治理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针对新立城水源水质污染现状,分析了新立城水源水库污染原因,提出了微生物修复、生态恢复、水库内源污染物控制等治理水质污染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对策。

关键词 水源污染现状;富营养化原因治理对策;新立城水库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4-01

水源水库的水质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随着工农业污染的加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蓝绿藻大量发生,导致水源水库水质污染的加剧。人们日渐关注水源水库水质安全,城市供水行业普遍面临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压力[1]。因此,为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有效控制水源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保证城市供水安全,亟需改善水源水库水质[2]。新立城水库是以向长春市供水、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也是吉林省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为了确保水资源和渔业资源能世代永续利用,有必要对新立城水库水污染现状、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该水源水库污染和富营养化控制方法。

1 新立城水库概况

新立城水库位于新立城镇,座落在长春市东南部,距离长春市中心16 km,是向长春市区供水、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也是长春市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新立城水库总库容约5.92亿m3,拥有控制流域面积1 970 km2,设计供水量8 880万m3[3],为长春市西部部分区域供水水源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工农业污染的加剧,新立城水库水质富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为该水库上游水源复杂,途经石门、三联、寿山等水库和伊通河、伊丹河等上游的干流和支流水体及库区范围内沟渠,周边有农户、农田等大量面源污染,致使库区水中的化学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化学指标的监测浓度均超过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2007年爆发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蓝藻水华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新立城水库作为长春市水源在城市供水水量、水质2个方面形势堪忧,将会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和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2 污染现状

2007年7月长春市新立城水库开始出现大量藻类,到7月中旬藻类加重,经鉴定蓝藻占62.5%,绿藻占25%,其他藻占12.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流域6月干旱少雨,降水量仅为常年平均值的20%左右,异常干旱少雨,高温,光照好,导致藻类大量繁殖[4]。长时期干旱后,7月上旬流域大量降雨将藻类带入水库,而水库本身肥力十足,有足够的营养盐类,适合藻类大量繁殖。藻类发生后长春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治污措施,经过多年的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工作不应停缓。

3 污染原因

3.1 水库内源污染

湖库内污染源主要包括湖内旅游、库区养殖、底泥等。近些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游客数量不断增加,由于管理不到位,大量垃圾给水库造成较大压力。另外,导致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水库的不合理投放,不能有效利用剩余的氮、磷,尤其是水库长年累月大量积累底泥,形成温越层造成底部水体呈厌氧或无氧状态以及水库底部有机质耗氧过大。沉积物中的硫化氢、氨氮和重金属等污染物不断在厌氧环境中释放,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导致水体嗅味异常、色度升高、底层水质恶化。

3.2 水库外源污染

多年来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汛期降雨量集中,流域内农业区径流增加。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各类作物的农药、化肥用量投入增加。此外,水库上游区域旅游开发使各种废物数量增加,上游水源周边村屯的生活垃圾较多的流入,使得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新立城水库水质。

4 治理对策

4.1 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水质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有机物及氮源污染物。先通过筛选、驯化、培养等技术方式获取优势微生物,然后在人工措施下创造繁殖与生长条件,从而达到提高降解效率的目的。可以直接将外源的污染降解菌施入污染水体中,即施菌技术,然后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有效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活动。可选择施用光合细菌和EM复合菌利用水质中多余的氮、磷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消除水域中的有机污染及水体的富营养化[5]。

4.2 库区及流域生态恢复

新立城水库富营养化得到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良性循环。库区可以培植芦苇、蒲草、菹草等优良水生植物,使其很好地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生长发育[6-7]。水产养殖方面,可以移植河蚌、螺类过滤水中有害物质,净化水质。注意科学选择和合理搭配养殖种类,发展生态水产养殖,进行人工放流,充分利用鱼、虾和贝类等生物的滤食性特点,调整水库水生生物结构[8-9]。

4.3 内源污染物控制

控制库区游客造成的污染,应强化宣传,加强库区对库内旅游船舶管理,提高游客和运输船主的环境意识,严禁旅游产生的生活废水、废物向湖库中直接排放或抛弃,应按规定妥善收集、贮存或处理。船舶靠岸后,留在船上的废水和废物应排入岸上接收设施并按环保要求和标准处理。

5 参考文献

[1] 黄廷林,温开亮.水源水库污染与水质改善技术研究[J].建管科技,2010(23):36-39.

[2] 黄廷林,柴蓓蓓.水源水库水质污染与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9,24(6):588-593.

[3] 于常荣,赫颢,钟艳兵.新立城水库水质研究[J].吉林水利,1995(1):48-49.

[4] 李春明.新立城水库蓝藻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初探[J].科技信息,2009(3):54-56.

[5] 中国污水处理工程网.在水产养殖废水处理中的生物修复技术[EB/OL].(2009-06-15)[2014-01-01]..

[6] 吴文卫,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38-140.

[7] 蔡继祥.淮河流域的污水处理现状与生态修复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347-348.

[8] 张小翠,张福林,马迎霞,等.水库污染机理初探[J].内蒙古水利,2012(3):96-97.

[9] 熊万永.水库污染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J].水利科技,2004(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