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范忠启:乡村里的“红老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范忠启,六盘水市水城县发耳镇箐尾小学的一位毕业班班主任,身形瘦削,精神矍铄,眉宇间有着岁月刻出的几道深深“沟壑”。学生们喜欢听脸上总挂着笑容的范老师讲课。每次考试,范忠启所带班级总拿第一,他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老师”。
用执着撑起一所学校
1980年3月的一天,23岁的范忠启一路小跑来到发耳镇店子民校。说是学校,其实只有6间砖瓦房,三四十个学生挤坐在几个长长的条凳上,时不时传来参差不齐的读书声。虽然学校条件简陋,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5.5元,但一直想当老师的范忠启第一次感觉自己离梦想那么近。
1982年3月,范忠启所带毕业班的语文、数学成绩位居发耳镇所有公办及民办学校榜首,很多学生慕名转学到店子民校就读。
1983年,范忠启被调到发耳小学。他一走,第二年新学期开学时,店子民校的生源少了大半。眼看学校快要办不下去了,再也坐不住的范忠启向领导申请调回店子民校。
没有学生,范忠启便和其他3位教师挨家挨户地宣传、动员,足迹踏遍3个村庄,最终不仅找回了转校的学生,而且又多招了20多个新生。
有了学生,店子民校再次兴旺起来。
范老师走,学生走;范老师来,学生来。一个学校,一个支柱,范忠启就这样用执着和热爱撑起了店子民校。
此后,从店子民校到鸡场小学,再到梓椅小学,最后扎根箐尾小学,范忠启一干就是33年。其间,他获奖无数,县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年度考核第一等荣誉纷至沓来。
“我来承担所有费用”
1998年,范忠启到发耳镇先进村罗家寨组找一个村民帮忙砌猪圈。刚走进这个村民家,他便发现这家人的房子以五根柱子作为支撑,周边用凤尾竹围起来。房屋到处是窟窿,四面进风,八面淋雨。
屋外站着两个小女孩,一个8岁,一个13岁,头发蓬乱,脸上满是泥土,赤脚走在泥巴地上。
“有没有去学校念书?”范忠启问。8岁的女孩一个转身,飞快地躲到一个小角落里。
“读过书吗?”范忠启耐心地等待13岁的女孩的回答。她摇摇头,不吱声。
“没有钱的话,我来承担所有费用,一直到你们不想读为止。”看着两个小女孩渴望读书的眼神,范忠启脱口而出。
离开时,姐妹俩的父亲紧紧握住范忠启的手连声道谢。之后7年,范忠启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省吃俭用,一直资助到她们到外地打工为止。
和帮助姐妹俩一样,范忠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他的学生。字典、作业本、书、笔……只要学生需要,他都会慷慨解囊。
“看到学生收到字典、本子、笔时兴奋的表情,我就特别开心。”范忠启说。
“要教好别人的孩子”
范忠启从小就立志当老师。1972年,由于家庭历史原因,无法通过政审的他与教师这个职业擦肩而过。那时,他大哭了一场,感觉到自己离梦想那么近,却那么远。悲痛过后,母亲的鼓励让他重新振作了起来。1980年3月,他终于成为店子民校的一名小学教师,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2011年12月,范忠启76岁的母亲去世。想起母亲一直以来对他的支持以及几十年如一日帮他照顾常年生病的妻子,范忠启悲痛不已,失声痛哭起来。
母亲走后第二天,范忠启回到讲台。“我不想辜负学生们的期望。”那一天,学生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熟悉的、面带微笑的范老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2012年的期末统测中,范忠启的班级语文成绩优分率达60.2%,取得了平均分76.02的好成绩,获全乡同级第一名。“这个成绩是送给母亲的最好礼物。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今天。”说这话时,范忠启几度哽咽。
“要教好别人的孩子。”33年来,正是母亲这句简单、朴实的话,激励着范忠启坚守岗位,为梦想而奋斗。如今已56岁的他依然坚守在教学一线。这个平实却不平常、平淡却不平庸的普通教师,用脚踏实地的付出干出了“教师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