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原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原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步增多,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加,精神疾患带来的危害不断增大,保持心理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

【关键词】心理问题;调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25-01

据调查统计显示:33.3%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中6.6%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2.2%的人曾有过轻生念头;在心理咨询中也常发现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逆反心理等类型的心理问题。严酷的事实令人警醒,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雪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教育和疏导做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当前,由于大学生成长经历、年龄特征、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心理问题的类型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恋爱情感困扰。大学生因恋爱、情感问题易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重者则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当前大学生因恋爱、情感引起的心理问题占心理问题数量的70-80%。

2.学习压力导致。由于不能很快适应大学教学方式或因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产生心理压力,表现出厌学、紧张、自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

3.交往压力引发。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导致与同学的关系紧张,导致相互误解、讨厌、反感和敌视,引发不良情绪。

4.环境不适产生。新大学生要面对离开家乡和父母而带来的孤独感,缺乏生活的依靠、感情的寄托、心灵的慰藉,产生孤独、焦虑、不安、沮丧等心理。

5.理想现实落差引起。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生活应该轻松浪漫,充满诗情画意。但现实并非如此。他们失落感顿生,对现实的不满,心理冲突加剧。

6.性心理焦虑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性心理充满矛盾,性的焦虑普遍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表现出矛盾的行为与心态,如性压抑,单相思等。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突发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共同的,也有个别的。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性因素

人们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环境对心理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非常时期,这一特殊的大环境既有促进大学生转变观念、激励学习成才、建功立业的一面,同时又对大学生提出了挑战,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一是各种观念冲突空前激烈。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新旧观念、东西方观念的碰撞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水平和社会阅历的欠缺,往往不能正确看待和选择,导致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二是社会压力加大。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利益调整突出,各种矛盾凸显,社会竞争激烈,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这些对大学生的心理震荡很大,超过心理负荷,极易诱发心理失衡、焦虑等心理问题,引起心理突变。如,某校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因长时间联系工作单位无果,极为懊丧而不能自拔,临毕业前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入院治疗。三是应试教育的误导。今天的大学年轻大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模式下走出来的,这种教育模式注意知识的灌输和智力品质的培养,而对非智力品质的培养不很重视。一份对北京某著名大学经济学院招收的14名全国高考状元跟踪调查显示,时隔一年后,这些状元中显现了心理脆弱、缺乏创造性、没有主人翁精神、不敢面对困难与挫折、漠视集体生活等人格缺陷。四是家庭负面影响。现代社会离异家庭不断增多,某网站对某大学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结果发现这样的家庭占到3%。一些大学生或双亲不和,家庭气氛紧张,或缺乏父爱母爱,家庭教养有缺失,给大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

(二)主体性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除客观原因外,也有一定主观因素,主体性因素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大学生自我价值目标与现实落差大。当前大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对自我发展期望值高,而客观现实是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满足不了其期望值,在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部分心理素质不够好的人就可能发生心理问题。二是独生子女比例大。据对某大学招收的本科新生的调查,独生子女占92%。许多人是家中“小皇帝”、父母的“掌上明珠”,基本上走的是“家门一校门”的同一条道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同一种生活,既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又未曾经过艰苦环境的磨炼,造成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抵御不住挫折的负荷和高压。三是心理健康知识匮乏。中华民族是典型的内向型民族,以忍为处事之道,这种传统的文化导致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困挠时,不会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采取适当的措施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以达到心理平衡。另外,对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向来很重视,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是在近年才开始注意。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不足,缺乏心理保健知识,一旦遇到心理矛盾和冲突,就不知所措,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三)偶发性因素

大量的事例表明,心理障碍产生的导火线往往是一些突发偶发事件。首先是来自家庭方面。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亲人伤亡、家人下岗失业等。这些事件影响到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导致焦虑、自卑、忧郁。其次是来自大学生自身。大学生重大动机受挫,如入党、考研、晋职、评技术职称、婚恋等,以及个人遭遇伤病等重大不幸,也会引发强烈的心理冲突,甚至精神崩溃。当然,同样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大学生身上有不同的反映,有的会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则超越失败,愈挫愈勇,这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身因素。